匽

匽,漢字,從妟(yàn),妟亦聲。“妟”意為“黃昏時帝王與女眷團聚”。古通“燕(yān)”,古國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匽
  • 定義:字
  • :停息
  • 拼音:yàn
  • 部首:匚
  • 結構:半包圍結構
  • 造字法:象形字
  • 五筆:五筆86: ajvd、五筆98: ajvd
  • 筆順編號:125115315
  • 詞性:名詞
基本釋義,古籍解釋,

基本釋義

yǎn
<名>
1.(形聲。字從匚(fāng),從妟(yàn),妟亦聲。“妟”意為“黃昏時帝王與女眷團聚”。“匚”為“匣”省,意為“藏匿”。“匚”與“妟”聯合起來表示“帝王長期隱居後宮”。本義:(帝王)退位。退休。轉義:1.藏匿。隱居。2.停止(執政、工作))
2.貯污水的坑池 [puddle]
為其井匽,除其不蠲,去其惡臭。——《周禮·天官·官人》。注:“匽豬,謂霤下之池,畜水而流之者。”
3.通“堰”,河堤。
《荀子·非相》:“府然若渠匽櫽栝之於己也”,楊倞註:渠匽所以制水,櫽栝所以制木,君子制人亦猶此也。
yǎn
<動>
通“偃”。停息 [stop]
海內安寧,興文匽武。——《漢書·禮樂志》。顏師古雲:“匽,古偃字。”
4.古通“燕(yān)”,古國名。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韻會》於幰切《集韻》隱幰切,𠀤音偃。《說文》匿也。從匸,妟聲。《廣韻》隱也。《前漢·禮樂志郊祀歌》興文匽武。
《周禮·天官·宮人》為井匽。《注》匽,路廁也。鄭康成謂:匽豬,謂霤下池,受蓄水而流之者。
《集韻》於建切《正韻》伊甸切,𠀤音堰。路廁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