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齊徂徠山刻經

徂徠山,又稱龍徠山,馱來山,是泰山的姊妹山。地理坐標東經117°20′,北緯36°03′。位於泰安市岱嶽區徂徠鎮。山脈呈東北西南走向,橫亘連綿29公里,總面積250平方公里。其主峰太平頂,海拔1027米,相對高度800多米,與泰山玉皇頂的直線距離為30公里。

徂徠山北齊刻經共有二處,一處為光化寺將軍石刻經,一處為梁父山映佛岩刻經。

光化寺將軍石刻經,石高1.9米,寬2.4米,上刻《大般若經》。西側直書18列,每列6~9字,共89字:“大般若經曰/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眾覺空無始空散/空性空諸法空自/法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冠軍將軍梁父縣/令王子椿造椿/息道升道昂/道昱道恂/僧真共造”字徑12×12~15×15厘米。東側直書2行,共8字:“中正胡賓/武平元年”,字徑同前。經文毀漫頗重,字口幾乎與石面平,非良工不可拓。將軍石已經築亭加欄保護,若非博物館允許不能入內。石旁邊原有“阿彌陀佛”、“大空王佛”等刻,已毀於工程建設,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有原拓。今市面所見徂徠山“阿彌陀佛”、“大空王佛”拓片,多系依台北藏品翻版,並非原拓。
般若波羅蜜經般若波羅蜜經
梁父山映佛岩刻經在梁父山頂,石高8米,寬5米,上刻《般若波羅蜜經》,上部刻題款:“般若波羅蜜經主/冠軍將軍梁父縣令王子椿”等字;下有“普□/武平元年/僧齊大眾造/維那慧游”;經文正文14列,每列7字,高1.4米,寬3.5米,每字30厘米,刻“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何故名般若/波羅蜜佛言般若/波羅蜜無邊無際/無名無相非思量/無歸依無洲渚無/犯無福無晦無明/如法界無有分齊/亦無限數是名般/若波羅蜜亦名菩/薩摩訶薩行處非/行非不行處悉入/一乘名非行處何/以故無念無作故”。經文右起第一至第四列保存基本完整,第五至第九列上部完好,下部多漫滅。後五列毀漫嚴重,多處原石已脫落。據傳,後五列早已脫落,後人依遺拓補刻。細察之下,此處確與前面九列之點劃存在變化,傳說或可信。雖然如此,經文字痕猶在,逐字可辯,98字中,良工可拓得完好之字90餘。
北齊徂徠山刻經
徂徠山刻經見收於宋趙明誠《金石錄》,清代馮雲鵬、馮雲鵷《金石索》等。《魯迅日記》有“午後往留黎廠買《映佛岩摩崖》八枚”,其中《映佛岩摩崖》應該是徂徠山之刻經。清代學者魏源把泰山經石峪刻經與徂徠山刻經相提並論,給予高度評價。武中奇先生的書法自成一家,其書風形成,就受到了徂徠山刻經的影響。此處刻經和鄒城“四山摩崖”、東平洪頂山摩崖、泰山經石峪摩崖是山東北齊石刻中的精品,鄒城諸刻經勝在自然,東平刻經勝在灑脫,經石峪刻經勝在磅礴,徂徠山刻經勝在端莊。
“武平元年”系公元570年,北齊後主高緯的年號。古代摩崖題刻的這一良好傳統,使人知道了摩崖雕鐫的確切時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