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陸軍第4師

北洋陸軍第四師

陸軍第四鎮,北洋常備軍右鎮。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十二月,袁世凱開始編練,先由保陽練軍及親軍馬隊各營裁改歸併,編成馬隊一標四營,開赴馬廠,修建營盤駐紮。

進入民國後,1912年9月,改名陸軍第四師,師長為楊善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洋陸軍第4師
  • 別名:北洋陸軍第四師
  • 成立時間:1912年9月
  • 首任師長:楊善德
組建背景,編制序列,

組建背景

北洋陸軍第四師
陸軍第四鎮,北洋常備軍右鎮。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十二月,袁世凱開始編練,先由保陽練軍及親軍馬隊各營裁改歸併,編成馬隊一標四營,開赴馬廠,修建營盤駐紮。
三十年(1904年)正月,又添足步隊十二營、炮隊三營、工程、輜重各一營,並改常備軍右鎮為北洋常備軍第二鎮。以上新添募各營由元字淮軍、親軍馬、步等營裁改歸併,編成步隊第三協(即後來的第七協)第五、第六兩標(即後來的第十三、十四標)及步隊六營,駐紮馬廠。時馬隊一標四營,已先開赴榆關內外,對日俄戰爭保守中立。不久,復於正、二月由直隸保定、大名、河間、順德、天津、廣平各府屬及滄州等處駐防並河南、山東、安徽等省,募到新兵,編成步隊第四協(即後來的第八協)第七、第八兩標(即後來的第十五、十六標)及步隊六營;炮隊第二標,一標三營;工程、輜重各一營。步隊第四協駐紮小站,炮隊、工程、輜重各隊均駐紮馬廠。四月,該鎮設立教育所,以為官長研究科學之基礎。用武庫為講堂,臨時傳集步、炮、工、輜管帶以下各官長,由本鎮第五標幫統張紹曾教授。五月,本鎮設立頭班隨營學堂,挑選識字目兵、書識及員弁之子弟充當學兵。其額數每標以四十名為限,獨立營以二十名為限。該堂教員以學優之官長兼充,在工程營講堂上課,授以初級官長之學術。七月,由北洋督練處派來日本大尉閔嘉悅,飭歸本鎮翻譯武學功課,並幫助教育各事。十月,改稱陸軍第二鎮,吳長純任翼長,轄步隊第三、四兩協,協統分別為馬龍標、陳光遠。馬隊改編為三營。是月,並按北洋督練處所定之秋操計畫,本鎮與第三鎮在任邱縣一帶會操,此為成鎮以來第一次之機動演習。

編制序列

光緒三十年(1904年)九月,北洋常備軍第二鎮(即陸軍第四鎮)之序列:
翼長吳長純(記名天津鎮總兵)
步隊第三協統領馬龍標(副將)
步隊第五標統帶楊善德(參將)
幫統張紹曾
步五標第一營管帶劉富有(守備)
幫帶肖廣傳(把總)
步五標第二營管帶李厚基(侯選府經歷)
幫帶許世昌(儘先把總)
步五標第三營管帶楊保善(游擊)
幫帶陳世澤(千總)
步隊第六標統帶葉長盛(都司)
步六標第一營管帶施從濱(都司)
幫帶任錫恩(五品頂戴)
步六標第二營管帶孫翰臣(千總)
幫帶塗芳蘭(游擊)
步六標第三營管帶倪順(都司)
幫帶關春海(都司)
步隊第四協統領陳光遠(游擊)
步隊第七標統帶譚振德(都司)
幫統陳於勤(州同)
步七標第一營管帶楊桂堂(千總)
幫帶胡聚之(游擊)
步七標第二營管帶周家泳(都司)
幫帶梁玉山(補用守備)
步七標第三營管帶林天佑(游擊)
幫帶劉景沾(把總)
步隊第八標統帶李瑞(儘先參將)
步八標第一營管帶章筠生(都司)
幫帶朱紹曾(守備)
步八標第二營管帶洪自成(都司)
幫帶吳長植(升用守備)
步八標第三營管帶孔照文(守備)
幫帶龔渭霖(選用縣丞)
馬隊第二標統帶孟恩遠(花翎副將)
幫統魏得清(補用游擊)
馬二標第一營管帶袁正卿(千總)
幫帶張廣滋(把總)
馬二標第二營管帶高文貴(千總)
幫帶范樹杞(千總)
馬二標第三營管帶劉連陞(千總)
幫帶張樹田(外委)
馬二標第四營管帶張善義(都司銜守備)
幫帶金鶴齡(千總)
炮隊第二標統帶徐萬鑫(游擊)
炮二標第一營管帶劉躍龍(千總)
幫帶馬得清(千總)
炮二標第二營管帶劉毓升(千總)
幫帶李澤霖(千總)
炮二標第三營管帶高占鰲(守備)
幫帶何桂福(千總)
工程隊第二營管帶高鳳城(儘先都司)
輜重隊第二營管帶王金城(總兵銜副將)
幫帶李蔭桂(儘先外委)
三十一年(1905年)正月,馬隊由榆關回防。三月,清派閱兵大臣長庚、徐世昌來鎮點驗成軍。並拔軍樂隊半隊來鎮,隸屬鎮部。四月,將第十三標第一營、第十四標第一營、第十五標第三營、第十六標第一營、馬四標第一營、炮四標第一、二、三營各右隊,調赴山東,編歸陸軍第五鎮。旋於正定拔來新募步隊四營、炮隊三隊,並由第三鎮拔來馬隊一營,分別填補。五月十三日,統一全國陸軍番號,練兵處奉旨,該鎮改稱陸軍第四鎮。時吳鳳嶺任統制,駐兵馬廠。下轄步兵七、八兩協。第七協先後由陸建章、楊善德、孫銘、陳光遠擔任統領,第八協先後由陳光遠、王遇甲任統領。九月間,本鎮參入第四、第九兩混成協,編為南北兩軍,在河間府一帶會操。
三十三年(1907年)四月,拔步隊第十三標第三營、第十四標第一營、第十五標第二營、炮隊第一營、工程第四營後隊一隊,編成混成第二協,於五月初一日開赴奉天。九月,第四鎮各營,添設沙盤兵棋以為實地研究戰術。此為該鎮設立沙盤兵棋之始。同時,該鎮在大城、青縣、靜海一帶,自行秋操演習,由北洋大臣委派參謀處總辦陸錦前來監視一切。
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奉北洋大臣札飭,第四鎮與第三鎮在任邱縣一帶會操,以第二鎮統制馬龍標、參謀處總辦陸錦為統監。
宣統三年(1911年),秋,第四鎮在永平府參加秋操。該鎮由步隊兩協司令處及三標,並第六鎮步隊一標,每標附機關槍一隊;第四鎮馬隊一標,附機關槍一隊;第四鎮炮隊一標(少一營);第四鎮工程隊一營(少一隊,以第六鎮一隊附入),附架橋材料;電信隊一隊,氣球隊一隊,衛生隊一隊。組成混成第四鎮與禁衛軍混成第二協馬隊隸屬東軍。不久,武昌起義爆發,第四鎮第八協由協統陳光遠率領隨廕昌赴湖北鎮壓革命。11月南北議和後,仍回天津,駐小站。
清末時的序列為:
第四鎮統制:王遇甲
第七協協統:陳光遠
步隊第十三標標統:王賓/臧致平
步隊第十四標標統:李厚基/姚建平
第八協協統:王遇甲
步隊第十五標標統:何豐林/吳長植
步隊第十六標標統:劉啟垣
馬隊第四標標統:張九卿
炮隊第四標標統:蔣廷梓
工程第四營管帶:高景禕
進入民國後,1912年9月,改名陸軍第四師,師長仍為楊善德。
民初時陸軍第一師的序列(1912年11月21日)為:
陸軍第四師師長:楊善德
陸軍第四師參謀長:王鳴珂
步兵第七旅旅長:李厚基
步兵第十三團團長:臧致平
步兵第十四團團長:姚建平
步兵第八旅旅長:何豐林
步兵第十五團團長:吳長植
步兵第十六團團長:劉啟垣
騎兵第四團團長:張九卿
炮兵第四團團長:陳正仁
1913年6月步十三團改名海軍陸戰隊,增兵上海,保護製造局。7月由第八旅編成一混成旅,隸於第二軍,前往南京鎮壓“二次革命”。9月,全師移駐吳松、松滬一帶。第七旅由旅長李厚基率領進占福建。
1914年,袁世凱命第四師師長楊善德和第十師師長盧永祥率軍分紮上海、浙江等地,以扼浙江咽喉。
1915年11月,第四師師長楊善德任凇滬護軍使,駐紮龍華,所有上海、松江兩鎮守使即行裁撤,改設凇滬兩處防守司令,派本師第七、八旅旅長王賓、何豐林分別兼充。
1916年,第四師又擴編了兩個步兵團,分別由龔聲揚和夏兆麟任團長。
此時陸軍第三師的序列(1916年)為:
陸軍第四師師長:楊善德
陸軍第四師參謀長:王鳴珂/安毓清
步兵第七旅旅長:王賓
步兵第十三團團長:周孝騫/陳照春
步兵第十四團團長:龔聲揚/馬鴻烈
步兵第八旅旅長:何豐林
步兵第十五團團長:劉永勝
步兵第十六團團長:王鳴珂
騎兵第四團團長:張九卿
炮兵第四團團長:陳正仁
附屬步兵第一團團長:龔聲揚
附屬步兵第二團團長:夏兆麟
1917年1月1日,北京政府任楊善德為浙江督軍,率第四師入浙,駐杭州。第四師由陳樂山代理。
1919年,楊善德卒,盧永祥繼任浙督,陳改隸盧永祥,仍代理第四師師長。
1920年3月5日,陳署理第四師師長。該師受浙督盧永祥節制,為皖系部隊。
1924年江浙戰爭前(5月時)陸軍第四師的序列為:
陸軍第四師師長:陳樂山
步兵第七旅旅長:夏兆麟
步兵第八旅旅長:王鳴珂
1924年9月,江浙戰爭時,陳樂山任滬浙聯軍第二軍總司令,與蘇軍齊燮元作戰。孫傳芳收編陳樂山第四師,20日,以本師第七旅旅長夏兆麟代理第四師師長。轄方先聰第七旅、范奪魁(范築先)第八旅。10月,孫傳芳自閩攻浙,江浙聯軍戰敗,陳隨盧亡命日本,所部為孫傳芳收編,第四師因戰敗,被孫傳芳改編為浙軍第四師,謝弘勛任師長。這樣第四師就成為孫軍勁旅。同年10月底,二次直奉戰後,直系戰敗,盧任江蘇宣撫使,陳又重建第四師,再次出任第四師師長。
1925年10月,孫傳芳反奉,再次擊潰陳樂山第四師,重行改編,夏與方、范均失去軍職。孫傳芳驅逐奉軍,盧、陳又下野。陳逃上海租界。這樣陳樂山重建之第四師也徹底消亡。
再說一說謝弘勛的浙軍第四師,該師實為原陸軍第四師的原班人馬。
1925年,張宗昌率奉軍進駐皖、蘇,孫傳芳守中立,但以謝鴻勛的第四師進駐松江,盧香亭第二師進駐宜興,嚴陣相對,使奉軍不敢貿然圖浙。後因奉軍紀律敗壞,民不聊生,蘇紳紛紛請孫興兵逐奉。同年10月,孫傳芳自稱五省聯軍總司令。10月16日,盧香亭占上海;18日,謝鴻勛占南京。繼而謝率軍急追津浦線奉軍,盧則相應追擊路東張宗昌白俄軍。謝軍旋占蚌埠,繼克徐州,聲威大振,江南各省軍人紛紛通電擁孫。孫遂正式建立五省聯軍軍政機構,儼然一方霸主。1926年7月北伐軍興,孫不採聯吳策略,而是坐山觀虎鬥,待革命軍攻占武漢後,再奪回武漢,從而奄有兩湖。待北伐軍已包圍武昌,孫又出兵三路,北伐軍進入閩、贛,孫傳芳擴軍備戰,於江西對北伐軍作戰。謝任盧香亭第三方面軍第二軍副司令,率第四師由九江進駐修水、銅鼓地區,候令進攻武漢。盧香亭則率軍進駐南潯路候令進攻長沙。於修水銅鼓之役,謝負傷,於10月下旬不治而亡。12月,孫傳芳五省聯軍整編,任命彭為第四師師長,彭原任鄭俊彥第二方面軍第二軍司令官。(本年12月,郭華宗曾為孫傳芳部安國軍第一軍第四師師長。)1927年初,孫傳芳全軍退往江北。7月,彭升任孫傳芳第三軍軍長。這時,北洋軍閥敗局已定,彭隨孫傳芳、張宗昌等退山東。8月,上官雲相任第四師師長。1928年4月,孫傳芳與北伐軍在魯西南大戰。8日,孫傳芳令第四師十五團由濟寧開赴魚台增防。16日,北伐軍第二集團軍第一方面軍孫良誠部攻濟寧,占其四門。孫傳芳在魚台分兵五路,奮力反擊。旋石友三軍將魚台之孫軍擊破,與賀耀組部急向濟寧前進。遂克復濟寧。6月15日,河北三河、寶坻方面孫傳芳部派馬寶珩為代表,至北京向閻錫山接洽投誠。是日達成協定,閻將該軍編成四個軍,任鄭俊彥為第三集團軍第五軍團總指揮,李寶章為副指揮。第四師師長上官雲相任國民革命軍陸軍第四十七師第一四一旅旅長。郭華宗任第四十七師旅旅長、副師長等職。
附錄:
旅以上人事情況:
陸軍第四師(鎮)歷任師長(統制):
吳長純(1904/任/-1905/四/)翼長
吳鳳嶺(1905/四/-1911年/六/)統制
王遇甲(1911年/六/-1911/三/在職/-?)統制
陳光遠(1911/六/初五/-1912/八/)護理統制
陳光遠(1912/9/改稱/-1912/11/21/)師長
楊善德(1912/11/21/-1917/1/1/)師長
陳樂山(1917/1/1/代理-1920/3/5/署任-1924/9/20/免)師長
夏兆麟(1924/9/20/代理-1924/10月底/)代理師長
陳樂山(1924/10月底/-1925/10/)師長***(重建之第四師)
謝鴻勛(1924/10/任-1926/10/卒於任)師長***(已為孫傳芳之浙軍第四師)
彭得銓(1926/12/任-1927/7/)師長
郭華宗(1926/12/任-)師長***(曾為孫傳芳部安國軍第一軍第四師師長)
上官雲相(1927/8/任-1928/6/)師長
陸軍第四師(鎮)歷任參謀長:
唐國謨(1912/10/5/-1912/11/21/)參謀長
王鳴珂(1912/11/21/-1916/6/11)參謀長
安毓清(1916/6/11/-1917/10/20/)參謀長
鐘士秀(1917/10/20/-)參謀長
陸軍第四師(鎮)第七旅(協)歷任旅長(統領):
馬龍標(1904/-1905/)統領
陸建章(1905/二/二十/-?)統領
楊善德(?-1908/)統領
楊保善(1908/-1909/)暫行代理數月,無貽誤改署理
陳光遠(1909/-1911/三/)統領
孫銘(1911/三/-1911/十/二十九/)統領
李厚基(1911/十/二十九/-1912/八/)統領
李厚基(1912/9/-1913/11/29/)旅長
何豐林(1913/11/29/-1913/12/29/)旅長
臧致平(1913/12/29/-1915/11/19/)旅長
王賓(1915/11/19/-1920/3/23/)旅長
夏兆麟(1920/3/23/任/-1924/9/20/代理師長/-?)旅長
陸軍第四師(鎮)第八旅(協)歷任旅長(統領):
陳光遠(1904/-1909/)統領
王遇甲(1909/-1911/)統領
何豐林(1911/-1915/11/在職/)統領
何豐林(1912/9/-1912/八/)旅長
臧致平(1913/11/29/-1913/12/29/)旅長
何豐林(1913/12/29/-?)旅長
王鳴珂(?-?)旅長
(註:資料有限,還不完整。民國以前紀年為陰曆,月日用漢字;民國以後紀年為陽曆,月日用阿拉伯數字。)
吳長純
安徽廬江縣人,由武舉投效淮軍,隨吳長慶去朝鮮,甲午戰爭後,隨袁世凱在小站練新軍。以在山東瘋狂鎮壓義和團,保升記名提督,光緒二十八(1902)年授天津鎮總兵,後在馬廠練北洋常備軍第二鎮。
吳鳳嶺
江蘇銅山縣人。早年投效淮軍,光緒十二年(1886年),在朝鮮袁世凱部下任親兵哨長哨官。袁世凱練新建陸軍扎委管帶馬隊第一營後隊。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充山東巡撫袁世凱標親軍馬隊管帶兼武衛右軍馬隊第一營後隊管帶。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充北洋常備軍第一標統帶。光緒三十年(1904年),補授直隸通永鎮總兵,次年任北洋新軍第二鎮統制官。
王遇甲
字司丞,湖北武昌人。1902年,日本陸軍士官學校中國留學生第二期炮兵科畢業。清宣統元年(1909年),任陸軍第四鎮第八旅協統領。三年(1911年)三月,任陸軍第四鎮統制。秋,第四鎮在永平府參加秋操,王遇甲任混成第四鎮統制。以後事跡不詳。
陳光遠(1872-1939)
字秀峰,直隸武清(今屬河北)人。畢業於北洋武備學堂,歷任武衛右軍、自強軍、北佯常備軍的隊官、管帶、統帶等職。1904年,任第二鎮第四協統領。1910年,任北洋第四鎮第七協協統。1911年11月,因攻打漢口有功,署理第四鎮鎮統,旋因所部一部兵變而被革職。1913年,任總統府軍事咨議官、熱河巡防營統領兼赤峰鎮守使。1914年,任模範團團附及新軍督練處督練。1915年,任陸軍第十二師師長。1917年,任京津警備司令,一度參與張勛復辟,繼又參加討逆;7月,出任綏遠都統;8月,調任江西督軍。1922年,被廣東政府之北伐軍打敗後去職。1924年7月,授將軍府鑒威將軍。1939年8月,故於天津。
楊善德
(1873一1919)字樹堂,安徽懷寧人。畢業於北洋武備學堂第一期。曾任新建陸軍隊官、北洋常備軍右翼管帶。1904年,任第二鎮第五標標統,後任第四鎮第七協協統。1908年,任浙江新軍混成協協統。1910年,任浙江第四十一協統領官。1911年,辛亥革命時,任第四鎮第七協協統、第四鎮統制。1912年,任陸軍第四師師長。1913年9月,任江蘇松江鎮守使。1915年10月,授將軍府克威將軍,11月,任凇滬護軍使。1917年1月,任浙江督軍。1919年8月,故於任。
陳樂山(1884-)
字耀珊,河南省羅山縣人。日本士官學校畢業。
1905年,任北洋陸軍第四鎮中下級軍官。民國成立後,任楊善德中央陸軍第四師旅長。1917年,北京政府任楊善德為浙江督軍,第四師由陳樂山繼任師長。1919年,楊善德卒,盧永祥繼任浙督,陳改隸盧永祥,仍任第四師師長、授陸軍中將銜、兼憲兵司令、杭州衛戍司令。1924年9月,江、浙戰起,任滬浙聯軍第二軍總司令,與蘇軍齊燮元作戰。10月,孫傳芳自閩攻浙,江浙聯軍戰敗,陳隨盧亡命日本,所部為孫傳芳收編,由謝鴻勛接收第四師,任師長,成為孫軍勁旅。二次直奉戰後,盧任江蘇宣撫使,陳又重建第四師。1925年10月,孫傳芳驅逐奉軍,盧、陳又下野。陳逃上海租界,所部由夏兆麟接長,仍為第四師。
1927年5月17日,為躲避北伐軍,又避居大連。6月,復亡命日本。
夏兆麟(?-?)
原為清末吳長純第四鎮北洋軍中下級軍官。民國成立後,第四鎮改為第四師。二次革命起,夏隨楊善德第四師進駐松江參加鎮壓二次革命。1916年1月,呂公望於浙省起義反袁,袁再派楊善德率第四師入浙鎮壓,夏亦隨往。1919年,楊病卒於浙,陳樂山繼任第四師師長,夏升任本師第七旅旅長。1924年9月,江浙戰後,孫傳芳收編陳樂山第四師,由夏升任第四師師長,轄方先聰第七旅、范奪魁(范築先)第八旅。同年10月底直系戰敗後,陳樂山再次出任第四師師長。1925年10月,孫傳芳反奉,再次擊潰陳樂山第四師,重行改編,夏與方、范均失去軍職。
謝鴻勛(-1926)
字績茲,山東省冠縣人。(《保定軍校同學錄》記為貴州省銅仁縣人)。保定軍校第一期步科畢業。
歷任王占元部直軍中下級軍官。1922年冬,隨孫傳芳由鄂至閩。1924年秋,江浙戰起,謝又隨孫率軍入浙、配合蘇督齊燮元擊敗盧永祥、何豐林,收編浙省皖系軍隊陳樂山第四師等四個師另個獨立旅;謝任第四師師長。1925年,張宗昌率奉軍進駐皖、蘇,孫守中立,但以謝鴻勛師進駐松江,盧香亭第二師進駐宜興,嚴陣相對,使奉軍不敢貿然圖浙。後因奉軍紀律敗壞,民不聊生,蘇紳紛紛請孫興兵逐奉。同年10月,孫傳芳自稱五省聯軍總司令。10月16日,盧香亭占上海;18日,謝鴻勛占南京。繼而謝率軍急追津浦線奉軍,盧則相應追擊路東張宗昌白俄軍。謝軍旋占蚌埠,繼克徐州,聲威大振,江南各省軍人紛紛通電擁孫。孫遂正式建立五省聯軍軍政機構,儼然一方霸主。1926年7月北伐軍興,孫不採聯吳策略,而是坐山觀虎鬥,待革命軍攻占武漢後,再奪回武漢,從而奄有兩湖。待北伐軍已包圍武昌,孫又出兵三路,於9月進入贛境。謝任盧香亭第三方面軍第二軍副司令,率第四師由九江進駐修水、銅鼓地區,候令進攻武漢。盧香亭則率軍進駐南潯路候令進攻長沙。謝為孫之有名戰將,但有勇少謀,於修水銅鼓之役,中北伐軍讓城埋伏之計,全軍被殲,謝負傷跌入水中,逃脫後送滬治療。
旋因流血過多,於10月下旬不治而亡。
彭得銓(?-?)
漢軍鑲紅旗人。歷任王占元部直軍中下級軍官。1922年,任孫傳芳第二師炮兵團團長。1923年,孫率直系的第二、十二兩師入閩,逐走周蔭人,孫任閩粵邊防督辦,彭任閩軍改編的浙江陸軍第一混成旅旅長。1924年9月,孫乘齊燮元、盧永祥混戰率軍入浙。彭任孫傳芳左盧總指揮。1925年2月20日,該旅改為中央陸軍第十二混成旅,彭得銓仍任旅長。孫軍控制江、浙後擴編軍隊,9月21日,彭部改番號為暫編陸軍第六混成旅,彭得銓仍任旅長。1926年秋,北伐軍興,9月,北伐軍進入閩、贛,孫傳芳擴軍備戰,於江西對北伐軍作戰。10月,彭任鄭俊彥第二方面軍第二軍司令官。12月,孫傳芳五省聯軍整編,任命彭為第四師師長。1927年初,孫傳芳全軍退往江北。6月28日,張宗昌、孫傳芳等在濟南舉行軍事會議,派彭得銓為前敵司令。7月,彭升任孫傳芳第三軍軍長。這時,北洋軍閥敗局已定,彭隨孫傳芳、張宗昌等退山東,為尋找出路,暗與南軍聯絡,被孫偵知。逃歸天津作寓公。
郭華宗
師長。早年入北洋陸軍孫傳芳部。1926年12月任安國軍第一軍第四師師長。後任國民革命軍第四十七師旅長、副師長、第四十三師師長。1931年4月率參加對中央紅軍的第二次“圍剿”。1933年改任第五十二師師長。
上官雲相(1895-1969)
字紀青(一作霽青),山東商河人。畢業於山東陸軍國小、武昌陸軍第二預備學校、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歷任排長、參謀、營長等職。1925年,任暫編陸軍第七混成旅第一團團長。1926年初,任五省聯軍第七師第十三旅旅長。1927年5月,任第十五混成旅旅長。8月,任第四師師長。1928年夏,任國民革命軍陸軍第四十七師第一四一旅旅長。1930年3月,任第四十七師師長;7月,任第九軍軍長;9月,兼任第三縱隊縱隊指揮官;11月,任軍事參議院參議;旋改任國民政府參軍。1931年1月,任第二師師長;6月,任第九軍軍長兼第四十七師師長;7月,任右翼集團軍第三路進擊軍總指揮。1932年6月,任豫鄂皖三省剿匪軍中路軍第五縱隊指揮官。1935年1月,任湘鄂川邊區剿匪總部第一路軍總指揮;8月,任駐黔第一綏靖區指揮官。1936年,因貪污敗露而去職,遂赴歐洲遊歷。1937年5月,任豫鄂陝邊區綏靖公署主任;9月,任第十一軍團軍團長。1938年3月,任第三戰區長官部總參議;6月,任第三十二集團軍總司令。1942年9月,任第三戰區副司令長官。抗戰勝利後,調任第十一戰區副司令長官。1946年,兼任唐山指揮所主任。1947年2月,兼任天津城防構築委員會主任;7月,任保定綏靖公署副主任。1948年1月,任華北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1949年4月,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委員。後去台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