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燈蛾

北極燈蛾

北極燈蛾,Gynaephora rossii (Curtis, 1835),燈蛾科燈蛾屬的一種昆蟲。在蛾類中體型中等,粗壯多毛,體色灰暗。觸角絲狀,少數雄性羽狀。單眼2個。胸部粗大,背面常有豎起鱗片叢。幼蟲體粗壯,光滑,少毛,色較深。腹足通常5對,其中對臀足發達。該物種成蟲均白天活動,喙端鋒利,能刺破成熟的果實。幼蟲植食性,為害方式多種多樣,有的鑽入地下為害,咬斷植株根莖、幼苗,有的蛀莖或蛀果為害。發生在開闊的高山和開放的沼澤地區。寄生於虎耳草,柳樹,或蕨麻等植物。分布於北美泛北極高寒地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北極燈蛾
  • 拉丁學名:Gynaephora rossii (Curtis, 1835)
  • 別稱:羅斯燈蛾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亞門:六足亞門
  • 昆蟲綱
  • 亞綱:有翅亞綱
  • 鱗翅目
  • :夜蛾總科,燈蛾科
  • :燈蛾屬
  • :北極燈蛾
  • 英文名稱:Arctic Woolly Bear Caterpillar
  • 英文名稱:Ross' Tussock Moth
外形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相關知識,

外形特徵

北極燈蛾屬中型蛾類,翼展約3厘米,雌性大於雄性。粗壯多毛,色彩較灰暗。觸角簡單羽狀。單眼2個。胸部粗大,背面常有豎起鱗片叢。幼蟲體粗壯,光滑,少毛,色較深。腹足通常5對,其中對臀足發達。
前翅有一些灰色標記,由較暗的前足鬃和不穩定的中部線組成,通常難以顯著。腎形,後翅淡橙色,寬的黑色帶和淺黃色框線。幼蟲身體毛茸茸的,多毛,暗灰色。
多有單眼,喙退化。後翅Sc+R1與Rs癒合至中室中央或中央以外,M2靠近M3脈。腹部第1節氣門前有反鼓膜巾。卵立式,通常半球形,常成束產在一起。幼蟲毛蟲型,有濃密的次生剛毛,常著生在毛瘤上,背面無毒腺。

生活習性

成蟲在白天活動,對糖、酒、醋混合液表現有強的趨性。喙端鋒利,能刺破成熟的果實。幼蟲植食性,取食多種植物葉片,主要種類是虎耳草、柳樹和蕨麻,在北極區域的柳樹芽尤其受青睞。蟲卵懸粘在葉片上,可能需要數年才化成幼蟲,並沒有交配,雌性就可以產生受精卵。幼齡期有群集性,身體用軟灰色的毛覆蓋,繭是一個橢圓形的灰色殼,納入它的幼蟲。

分布範圍

分布於泛北極高寒地區。在北美,發生在東部和南部,穿越北極和亞北極西部到阿拉斯加南部,落基山脈,阿爾伯塔省,北美卡里布山,馬蹄湖。
北極燈蛾分布圖北極燈蛾分布圖

相關知識

這種燈蛾生存能力極強,它們能夠適應北極極端惡劣的氣候,占據高山環境。在日本分化出一個亞種。生活在高山邊遠地區,如緬因州和新罕布夏州,在西部洛磯山脈南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