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對馬團花剪紙

北朝對馬團花剪紙

北朝對馬團花剪紙是我國古代早期剪紙作品。1959年新疆吐魯番高昌遺址出土,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朝對馬團花剪紙
  • 出土時間:1959年
  • 出土地點:新疆吐魯番高昌遺址
  • 特點: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
簡介,相關資料,

簡介

北朝對馬團花剪紙是我國古代早期剪紙作品。1959年新疆吐魯番高昌遺址出土。作品在幾何形團花之外,剪出一圈對馬。對禽、對獸和植物,是南北朝時期新疆流行的圖案題材和構圖形式,這張剪紙正是表現了這種題材和形式,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

相關資料

剪紙是我國歷史悠久的民間藝術之一,讓許多人意想不到的是,我國最早的剪紙實物竟出自新疆吐魯番古墓中。自治區博物館歷史展廳陳列的一幅團花剪紙,就出自1500多年前吐魯番一位心靈手巧的女子之手。
這幅剪紙1959年出土於吐魯番阿斯塔那303號墓,不僅保存完好,而且畫面均勻、線條流暢,完全可以和現代民間剪紙藝術相媲美。剪紙為圓形,呈土黃色。中心圖案為八角花形,依次向外為兩圈菱形花紋,交叉錯落,排列有序;再向外圈為梯形紋組成的三角形邊飾。整個剪紙刀法洗鍊,具有古樸濃郁的民間風格。是南北朝時期的剪紙作品。
此外,吐魯番阿斯塔那還出土有其他幾副剪紙作品。對馬團花剪紙、和對猴團花剪紙、對蝶團花剪紙、菊花紋團花剪紙、人形剪紙等。
對馬團花剪紙,是在六邊形內,交錯安排圓形、菱形、三角形組成一朵蓮花,在六邊形上,有六對相背而立的馬,馬昂首翹立,被刻畫得雄健有力。
對猴團花剪紙,內圈多用幾何紋樣組成美麗的花紋圖案。內外圈之間,十六之猴子分成八對圍成圓圈,每對猴子向背而立,又回過頭來相對而視,一隻前爪相攜,另一隻前爪攀著旁邊的樹枝。那張嘴呼叫、回首、顧盼,似乎嬉戲於林間之中,玩得不亦樂乎,極其生動。
考古人員在阿斯塔那墓葬中還發現了兩種不同的人形剪紙,一種是剪成並排而立的七人形狀,近似泥俑。另一種在一張寫有文字的紙上,剪刻了站立著四個對稱的人形紋。雖然造型簡潔,但圖案清晰,生活氣息濃郁。
這些剪紙的剪技也比較精湛,與今天的民間團花剪紙極其相似。五幅作品都以“成雙成對”的表現形式,說明人們在那個時候就已經創造出對稱與均衡的藝術手法。足以證明,當時的剪紙藝術已經臻於成熟。
由於紙質物品的保存極為困難,故流傳下來的剪紙實物並不多。收藏於自治區博物館保存完好的北朝時期的剪紙實物,是中國乃至世界最早的一批剪紙藝術品。
考古工作者在中國內地發掘了無數墓葬,但迄今為止尚未發現一件北朝以前的剪紙實物。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的剪紙真實再現了北朝時期吐魯番民間剪紙的盛行。
學者們認為,剪紙實物雖然最早出現在新疆的吐魯番古代墓葬中,但它的起源還是在中原地區。剪紙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史記》中就載有“剪桐封弟”的故事,記述周成王姬誦用梧桐葉剪成玉圭圖像,贈給他的弟弟姬虞。晉唐時期,流行“鏤金作勝”的風俗。“勝”,就是用紙或金銀箔、絲帛剪刻而成的花樣,剪成套方幾何形者,稱為“方勝”;剪成花草形者,稱為“華勝”,剪成人形者,就稱之為“人勝”。
有人推測,早期的剪紙大約跟道家祀神招魂有關,如杜甫詩中雲“暖湯翟我足,剪紙找我魂”。發展到後來,才有了美化環境、接福納祥的意味。
吐魯番古墓中出土的剪紙實物足以證明:新疆北朝至唐代的剪紙藝術出現了一個鼎盛時期。現代剪紙主要分布在吐魯番、哈密、昌吉、奇台、吉木薩爾、克拉瑪依、烏魯木齊等地。隨著國家和自治區政府對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視,新疆的剪紙藝術又迎來了新的發展時期,在祖國的藝術百花園裡應該綻放出自己的美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