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張家莊

北張家莊村隸屬萊城區鳳城街道辦事處,位於萊城東12公里,萬福山南麓,東鄰東沈家莊,北依萬福山,西接鄒家埠,土地面積為1458畝,360戶,1060口人。 清康熙《萊蕪縣誌》記載:“孝義保·張家莊”。據《王氏譜》記載,明永樂年間王姓由河北省棗強縣遷居南苗山村,再遷至此。張姓早居,以姓名村為張家莊,因重名,冠以“北”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北張家莊
  • 所屬地區:萊城區鳳城街道辦事處
  • 地理位置:萊城東12公里,萬福山南麓
  • 面積:1458畝
北張家莊,人文自然,人物事件,特產展台,

北張家莊

北張家莊村隸屬萊城區鳳城街道辦事處,位於萊城東12公里,萬福山南麓,東鄰東沈家莊,北依萬福山,西接鄒家埠,土地面積為1458畝,360戶,1060口人。
清康熙《萊蕪縣誌》記載:“孝義保·張家莊”。據《王氏譜》記載,明永樂年間王姓由河北省棗強縣遷居南苗山村,再遷至此。張姓早居,以姓名村為張家莊,因重名,冠以“北”字。
抗日戰爭初期,北張家莊村隸屬大銅鄉;1941年萊蕪劃為三縣,鄉鎮撤銷,化大區為小區,以區轄村,北張家莊隸屬孝義區;1945年萊蕪縣改地名區為數字區,北張家莊村隸屬第八區;1955年隸屬萬福鄉。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後,北張家莊隸屬礦山公社;1985年隸屬孝義鄉;2000年併入鳳城街道辦事處。
北張家莊已有近600年的歷史,劉、王兩姓早遷,人口各半,亓、吝、邢、李四姓後遷,人口最少。但是村民不分宗族和人口多少,總是和睦相處,尤其是紅白公事都聚在一起辦理。
北張家莊村地勢南北凸、中間凹,一條大河中間插。若是夏季一到來,大雨傾盆下,山洪滾滾大浪淘沙。村北凸起的地帶漸漸升高,再往上爬就是萬福山了。南凸之處是“十八里嶺”。從長安村到薄板台約有十八里,故名“十八里嶺”。原205國道從此通過,是一條最早的公路。
北張家莊的村民種地是行家,經商也是贏家。解放前有劉書訓、劉書向的兩家油坊,王汝憲開的饃饃坊,還有糕點、麵食等作坊。在外做生意的也很多,如吝玉山就是經常跑淄博,最早買回橡膠獨輪車,也是最早騎上了腳踏車;王士成在紅山生意也很興隆。
北張家莊村是老革命根據地。抗日戰爭時期,老黨員王元祥、劉則孔、王新奎、王煥民、劉冠儒、劉貞儒等,秘密組織民眾,開展敵後鬥爭。他們經常登台表演抗日節目,激發民眾的抗日鬥志。當時劉則孔受黨組織的委任,為“偽村長”。他一面應付敵人,一面掌握敵情,研究對敵策略。由於叛徒出賣,三山據點的鬼子讓他交出槍枝,他堅貞不屈。敵人用繩子拴住他的腳往井裡吊,他毅然說:“不知道。”兇殘的敵人開槍了,他倒在血泊里,敵人還連捅數刀。人們望著烈士的遺體,失聲痛哭。劉冠儒的長女和劉善儒的長女也死在了敵人的屠刀之下。
在革命戰爭年代,人們奮起抗戰,英勇殺敵,英雄人物不斷出現,劉紀儒、李夫貴就是其中的兩位。劉紀儒在一次戰鬥中,不怕犧牲,英勇拼殺,一片炮彈鑽入他的肺部,肺部嚴重受損,開刀割除一半。李夫貴是某偵察班班長,在一次偵察中被敵人打斷腰脊椎,造成雙下肢癱瘓,只能兩手撐地爬動。兩人均為一等四級殘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北張家莊村民在黨的領導下,1954年部分農戶加入初級社,劉欣儒為社長;1955年全村農戶全部加入初級社,1956年由北張家莊、鄒家埠、近崮、沈家莊、長安、磨山六個自然村加入高級社,劉司孔為社長;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後,以集體力量修水庫、治山嶺,紅紅火火。可到了1959年、1960年、1961年連續三年自然災害,人們的生活明顯下降。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自1958年以來,靠集體的力量先後修了三個較大的塘壩(即安子溝塘壩、井子溝塘壩、南溝塘壩),數十個小塘壩,機井數眼。配套最完整、工程量最大的要算王雲法經銷處的機井了,有揚水站兩座(現已失修),攔河壩一處。村西有一座較大的水渠,渠墩25個,墩寬2米,用花崗岩壘砌而成,最高的有15米,渡槽為半圓形,直徑兩米,遠遠望去猶如一條巨龍橫臥在河面上。所有的麥田、果園都能得到灌溉,乾旱之年也能保證豐收。南溝大壩不僅能使萬株板栗喝上充足的水,而且數百畝花生也能保豐收。
北張家莊村地處山區。常言說:“山區待要富,封山、造林、栽果樹。”每屆領導班子,首先抓好封山育林。村支部書記邢曰聖、村長劉緒孔,帶領村民在萬福山的南半山栽植了松柏樹,覆蓋面達90%;同時在萬福山腳下栽植20多畝的蘋果園,由技術員劉訓傑具體管理,增加了經濟收入。農業學大寨時,搞深翻整平,平整麥田100畝,山嶺薄地百餘畝。1986年規劃了40個大果園(每個果園2-3畝),實行承包。1987年又規劃了200多個小果園(每個果園1畝多),也同樣承包。從此果園連片,香飄萬家。1989年在河邊的荒地上進行劃片植樹,均進行承包。現在望去,沙粒楊高大聳立,夏天一到,真是一片綠的海洋。
1993年,王俊海書記又在南溝塘壩周圍規劃了板栗園,村民挖坑整穴,種植了數萬株板栗,三年後就得到了較好的收益。1998年又上了幾個塑膠大棚,劉才林、王秀全、王秀新每年純收入上萬元。2000年進行產業結構調整,麥田改種了生薑、大蒜,栽上了數萬株紅提葡萄,2002年王開力栽種的紅提葡萄就收入千餘元。
北張家村的一條沿河道直通205國道,建有兩座較大的橋樑,一座是“富民橋”一座是與鄒家埠村接壤處的橋。全村擁有20多台拖拉機,30多輛農用三輪車,5部小轎車,百餘輛機車,都使用這條路,既方便了民眾交通,又促進了經濟發展。
北張家莊村歷來重視文化教育。民國三十二年,北張家莊、磨山、近崮、鄒家埠四個自然村,聯合修建一所鄒家埠國小(在福山國小前),由劉學毓當校長,聘請了孝義樓村一位劉老師。他嚴加管教,培養出了一大批優秀學生,如王元祥、劉冠儒、劉濟孔、劉貞儒、王新奎、王煥民等,均成為國家棟樑。
解放後,又在村中建立一座國小堂,房屋6間,設一間辦公室,兩口教室,一、二年級和三、四年級兩個複式班,有陳、呂、孫等老師相繼任教。1958年,由於學生增多,黨支部與村委研究決定,在村西建屋14間,學制5年,新增民師5人,實行民辦公助。在這期間也培養出了一大批優秀人才。1985年全龍崮管區12個村的村民集資70000多元,新建了福山國小,房屋40餘間;又購置了上萬冊圖書,新增教學儀器(包括音、體、美器材)千餘件,投資50000餘元。
北張家莊村環境優美,猶如一座大花園。沿河兩岸高聳的白楊樹、細絲垂柳,村中一排排整齊的新瓦房,宅旁院內鬱鬱蔥蔥的槐樹、榆樹、梧桐樹、香椿樹等,家家窗前擺放的各種各樣的鮮花,使村莊充滿生機。村中有數株上百年的國槐(現存三株),樹幹雖空,但還是頑強地生存著,猶如一位彎背老人堅強地支撐著。在村西南修一土石廟,年代不可考。四周有四塊較大的方石支撐,上面平鋪幾塊光滑的大料石,頂端道士帽式樣,並鑲嵌著花紋,小而別致。兩旁植兩簇月季花,非常茂盛。村北角有一條小河,泉水終年不斷,流經懸崖之處,發出嘩嘩的響聲,相隔幾千米外,都能聽到清脆的旋律,因此得名“寶貝嘩啦泉”。
北張家莊是藝人之村,有很多能工巧匠。20世紀50年代,獸醫劉賢儒,四鄉遠近聞名,治療牛、羊、豬病,可謂藥到病除。他的土方“草木灰加老棗樹皮灰治小豬拉稀”流傳至今。劉立遠不僅開大石料是把好手,而且細刷料石特別光滑,打地基也是又照線又順眼,他最拿手的是打碾磨,附近村的農戶都用他的碾磨。年輕一代有劉興水、劉興奇、劉興好、王俊先、王開保等,能看圖紙,繪圖紙,能建築高樓大廈。
北張家莊村也是文藝之村,自古就有登台演出的傳統。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團支部書記王雲清是業餘宣傳隊的隊長,王士新為導演,演唱《沙家浜》、《紅燈記》、《智取威虎山》等,觀眾無不喝彩叫好。
北張家莊村經濟發展勢頭很好。王雲剛、劉立營、劉子福等養雞專業戶正在興起;養蜂專業戶劉學林,收到了較高的經濟效益;養蘑菇專業戶劉興義,經濟收入相當可觀。放牧更是該村的一大特色,全村約有40群羊,多者一群80隻,少者也有20隻,經濟收入相當高。從2000年起,人均收入達到2850元。
為把北張家莊村建設得更加繁榮,全村人民在新一屆領導班子帶領下艱苦奮鬥,勇攀高峰。

人文自然

①“萬福山”的由來:“萬福山”原名“冠山”,好事者訛為“望夫山”。清乾隆《泰安府志》、《續修萊蕪縣誌》均已作了糾正。1959年“大戰萬福山”,漫山遍野栽松柏樹和板栗,給後代帶來了萬福。萬福山上有崇雲祠、佛爺洞、涼亭、銅鐘亭等,牆上的壁畫栩栩如生。佛爺洞中的幾尊大神佛顯得格外莊嚴。每年的農曆四月初八是廟會,人們一早就從四面八方湧來,真是車水馬龍,十分擁擠。
②十八里嶺:1965年萊蕪縣集中兵力在十八里嶺進行了大匯戰.挖了數萬個樹坑,來年春天栽植了數萬株刺槐和松樹,相隔幾年變成了綠色的長廊,但後來由於民眾沒有保護好樹林,十八里嶺又變成了“光禿頭”。
③三山鬼子據點:1942年日寇入侵萊蕪,在三山駐紮,修築了碉堡,拉了鐵絲網,日軍不多,大多是漢奸,到處燒、殺、搶、掠。1942年12月,由於叛徒的出賣,相鄰數十個村的黨組織受到了嚴重破壞。
④東龍崮渠道:東龍崮水庫建成後,礦山公社組織修建了從東龍崮水庫起到老鴉峪村全長7000多米的渠道,大小渡槽十幾處,唯有北張家莊河面上的渠道最長,迭300餘米。後來該渠年久失修,加之水量不足,則變成了一把“大漏勺”。
⑤機井配套:1986年劉子孝書記主持施工,從機井到唐山村邊是1500米,購置直徑15公分的塑膠管,埋入地下50公分,並安裝電機,把水提到高處,居高臨下,灌溉農田和果園,總投資上萬元。
⑥富民橋:在村委會帶領下,技術員王秀才自己設計,全體村民齊上陣,奮戰30個晝夜,修築了這座“富民橋”。有三個橋孔,呈半圓形,橋面長60餘米,寬5米,設有欄桿。

人物事件

一、烈士英名錄
王元修 王士祥 劉則孔
二、歷任村支書
1940年-1945年3月 王元祥
1945年4月-1946年6月 王志奎
1946年7月-1947年7月 劉振孔
1947年8月-1957年12月邢曰聖
1958年1月-1958年9月 王汝憲
1958年10月-1970年12月 邢曰聖
1971年1月-1972年2月 王士紅
1973年1月-1986年6月 王元高
1986年7月-1987年1月 王俊明
1987年2月-1993年10月 劉子孝
1993年11月-2001年10月 王俊海
2001年11月- 王秀峰
三、歷任村主任
1947年8月-1957年12月 劉振孔
1958年1月-1958年9月  劉立東
1958年10月-1970年12月 劉緒孔
1971年1月-1972年12月 王士群
1973年1月-1986年6月  劉子孝
1986年7月-1987年1月  劉子孝
1987年2月-1993年10月 亓向清
1993年11月-1999年10月 王新民
1999年11月- 王秀峰
四、副縣級及其以上幹部
張廷蘭 曾任萊蕪一中副校長,已退休
王新奎 山東省政法委主任
王煥民 曾任701指揮部副指揮等職
劉冠儒 國防科委任職
王元祥 杭州重型機械廠黨委書記
王元明 黑龍江省副省長
劉濟孔 上海建築學院書記
五、副高級及其以上專業技術人員
劉立才 萊蕪市鳳城街道辦中學高級教師
劉立安 萊蕪市鳳城街道辦中學高級教師

特產展台

北張家莊村土質屬沙質粘土,勤勞的村民世代在這塊土地上辛勤耕耘,繁衍生息。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穀子等,特別盛產花生,有“花生之鄉“之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