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張家巷雕花樓

北張家巷雕花樓北張家巷雕花樓,位於蘇州市婁門內倉街北張家巷9號沈宅內,由兩座精巧別致的小型雕花樓組成,樓內外雕花繁多,重點集中於樓前出挑,多處雕工細緻具有東陽木雕風格。北張家巷雕花樓比東山雕花大樓早建70多年,1982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蘇州市轄內出名的古雕樓,還包括吳縣雕花樓(春在樓),其藝術價值與建築水平也極出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張家巷雕花樓
  • 別稱:沈宅
  • 始建時間:1870年
  • 總建築面積:4100平方米
概況,歷史,沈家介紹,景點介紹,景區交通,

概況

北張家巷雕花樓既沈宅。北張家巷九號沈宅內,有兩座精巧別致的小型雕花樓,比東山雕花大樓早建七十多年。整個樓廳,雕有雲彩、花卉及飛禽走獸。底層廊檐下,六根角撐上,刻有成對的獅子頭蝙蝠仙鶴靈芝等凸雕裝飾,圖形十分纖巧秀麗。所有窗格,花紋眾多。
沈宅坐北朝南,總建築面積4100平方米,分中、西、東三路。主建築居中,依次有門廳、轎廳、大廳和兩進樓廳,共五進。前三進為蘇州一般傳統形式,三開間圓作,抬梁式與穿斗式相結合結構。後兩進樓廳南北對照,面積相同,左右以廂樓貫通,組成走馬樓。兩樓面闊皆為三間12.2米,進深8.9米。樓上下四周設內廊相通,樓層內廊出挑。中間石板天井略呈正方形。樓外立面雕花繁多,雕刻重點集中在樓前出挑廊檐部分,其樓層出挑出方形梁頭,兩側面雕花,正面貼雕花板,使挑頭產生滿雕效果。挑檐頭斜撐托腳尺寸特大,採用鏤空立雕工藝,從構造上看已失去原有托腳的結構功能,而純粹起裝飾作用。樓面挑出檐口板等處也滿施刻,所雕內容有山水亭閣、鳥獸花卉、博古圖案等。每處雕刻花紋、內容、造型俱不相同,集中在樓檐部分,雕刻工藝頗為工細,具有浙江東陽木雕風格。綜觀此樓建築及雕刻工藝特點,應為清代後期所構。住宅東路有花廳、樓廳各一,從構造形式上看,時代略早於雕花樓,具有清初建築風格,很多建築外立面已改觀。雕花樓雖保存舊觀,但雕刻殘損嚴重。

歷史

沈宅建於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五進,布局精巧,畫棟雕梁,具有清代建築特點。沈家原為富豪,房產廣布,當時有沈半鎮之稱。沈宅占地約2500平方米,現修復開放的為其西部,約800平方米。
沈宅的精華部分是樂善堂。這座三開間正廳是甪直鎮上最豪華的建築,不僅寬大高敞,雕飾遍布,且因前後做重軒,有冬暖夏涼之效。廳內琳琅滿目的
雕飾可謂富家氣派十足。 北面大廳原是沈家便廳,現作為“吳東水鄉婦女服飾展”的展廳。
廳內有副抱柱聯,其一曰:經濟有成,事業俱自苦志起;讀書最樂,俊彥都由名教來。其二曰:和氣祥光,清聲美行;尊德樂義,合澤戴仁。

沈家介紹

沈宅,建於清光緒年間,是清末留日學生同盟會會員,蘇南賢達沈柏寒先生的故居。建於1873年,距今有130年歷史,原建築面積為3500平方米,現向遊客開放的只屬西部的720平方米,沈氏擁有眾多的產業和財富,清末明初以來,俗語“沈半鎮”就廣為流傳。沈柏寒,名長慰,又字伯安。吳縣甪直人。光緒年間重建甫里書院的沈寬夫,就是他的祖父。他七歲喪父,由母親撫養長大,沈家是鎮上有名的後起富戶,在甫里書院設有家塾,並請崑山名士方還(即方唯一)來教族中子弟。沈柏寒從小得到名師的指授,打下了舊學根底。
1904年,二十一歲的沈柏寒東渡日本,入早稻田大學教育系攻讀。1906年,沈宅大家庭內部發生嚴重糾紛,祖母憂急成疾,他只得輟學回鄉。當時科舉已廢,各地都在興辦新學,沈柏寒在日本學過兩年教育,也躍躍欲試。經與好友朱文锺等人商議後,決定把甫里書院改為甫里國小。他的老師方還本是書院山長,此時改任校長,並請朱文锺、殷伯虔等人擔任教師。國小開設了語文、算術、史地、圖畫等課,還要做體操,當地人稱之謂“洋學堂”。方還任一年多後適應不了,辭職回崑山老家,於是沈柏寒自任校長。後來,他設計建造了一座幼稚園,名培本幼稚園。室內設施高級,有鋼琴教唱。室外草坪上,設有鞦韆、滑梯等兒童體育用具。由他赴日專攻幼兒教育的女兒回來主持。1916年他因離開甪直而辭去校長職務。次年上了縣參議員,推薦吳賓若為校長。1919年吳賓若不幸被火車輾傷致死,次年他再次出任校長,直到1929年因體弱多病而辭去。1953年12月病逝於蘇州。

景點介紹

沈宅是甪直教育家沈柏寒先生的故居,沈宅建於清光緒年間,是蘇州甪直古鎮保存完好的豪華宅第。地處甫里八景之一“西匯曉市”之間,建築布局有亦仕,亦商,前店、後宅、左坊、右鋪的特色,也是“洋務運動”後,民族工商業在沿海古鎮崛起的縮影。沈宅由乾牆門、儀仗廳、大廳、樂善堂、書房、樓廳等組成,建築典雅,裝飾洗鍊,雕刻細緻,是典型的蘇式古建築。
宅內儀仗廳(擺放官帽、花轎等),現為甪直古鎮保護成果簡介展。這原是沈家便廳,招待一般客人的茶廳,現作為“吳東水鄉婦女服飾展”的展廳,在這裡,沉浸於充滿水鄉特色的民俗文化之中。說起水鄉婦女服飾,半世紀前還比較普遍,生活在蘇州以東的甪直、勝甫、唯亭、陳墓一帶的農村婦女,依然保留著傳統的民俗服飾,形成了以頭扎包頭巾、身穿拼接衫、花布胸兜和拼擋褲、腰束作裙、作腰,小腿裹卷膀,腳著百納繡花鞋為主的一整套(8件)服飾,富有江南水鄉特色,故有“蘇州少數民族”之美稱。
包頭巾:大家平時所見的包頭巾,大多是一塊方形巾帕按對角線摺疊成三角形,然後在額下打年結,而這裡的三角包頭巾卻是底角為銳角的一塊梯形布,包頭巾可以把頭髮縛得很牢,在田間勞動,能遮陽避風,防飛蟲,起到護髮保潔作用,實際上是婦女的勞保用品,而且您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呈三角形的。三角包頭巾是整套吳東水鄉婦女服飾中的標誌性飾物,相傳包頭巾起源於吳王闔閭時代,當時採蓮女為了遮陽擋雨,把荷葉折成船形,兩頭用竹片固牢,戴在頭上,後來經不斷改制就演變成現在的三角包頭巾了。婦女的上衣採用緊袖,是田間勞動的需要,袖寬容易拖泥帶水,至於肩部和袖部用異色的布拼接,因為古時婦女是田間的主要勞動力,而挑擔最容易磨損衣肩,收割莊稼難免會損壞袖部,補時就不一定能找到相同顏色的布料,不如裁新衣時就做成三色,重補就方便多了,後來發現這種拼接打破了一色的單調,另有一種裝飾美,於是就流傳下來了。
百納繡花鞋,鞋面上繡的是色彩鮮艷的剪紙型圖案,鞋幫底部四周扎一圈幾何圖紋,主要是為了增加鞋子的牢度,鞋幫後一塊布,可起到拔鞋作用,在水鄉,繡花鞋常作為檢驗女子是否心靈手巧的標尺,所以鞋繡得都不馬虎。沈宅的精華部分—樂善堂,這座三開間正廳是甪直鎮上最豪華的建築,不僅高大寬敞,雕飾遍布,且因前後做重軒,東暖夏涼,四季皆宜。
堂內有兩幅抱柱聯,其一:經濟有成,事業俱自苦志起,讀書最樂,俊彥都由名教來;其二:和氣祥光,請聲美行,尊德樂義,合澤戴仁。前一幅是教育子孫的話,後一幅則是跟堂名有關,是希望由“樂善”而達到的至高境界。東面一樓一底原為書房,現樓底為灶間,保留了當時大戶人家的炊膳陳設。宅內還有兩口古井,一在樂善堂前的天井里,上有武康石井圈,據傳為井,一在樓廳前的階石東角,傳為井。一百多年的宅院內怎么會有宋明古井呢?因為富家買下別人房產改建新宅時,為保留風水和圖“財源滾滾”的好口采,對老井一般都保留在原處。後天井之北是七間帶廂房的樓廳,東西兩邊都有樓梯,是當時女子活動的地方,現樓下設立了小賣部,出售具有水鄉特色的旅遊工藝品。

景區交通

上海—甪直
每逢雙休日、節假日,上海楊浦體育中心、虹口足球場、上海體育場有旅遊專線車前往甪直,下午返回,120元/人(含來回車票、景點門票)。
中山北路806號中山客運站至甪直,每天22班。
蘇州—甪直
蘇州火車站站前廣場有空調旅遊中巴直達;蘇州汽車北站往甪直的中巴,6:30-18:30,每30分鐘一班,票價7元;蘇州吳縣汽車站也有中巴開往甪直,6:20-17:20,每40分鐘一班。在蘇州城東的婁葑乘18路公共汽車也可到達,票價2.5元,每小時發一班車,約行駛50分鐘。
鎮上交通
鎮內交通工具為觀光三輪車,起步價2元,送你到各景點。
自駕車線路:
上海——甪直
1、上海-延安高架路-滬青平高速公路(A9公路-郊環公路(A30公路)(滬寧高速方向)-重固大盈出口-北青公路-蘇滬機場路-甪直
2、滬寧高速崑山出口-往南經長江路-轉西-蘇滬機場路-甪直
蘇州——甪直
蘇州東環路(高架-蘇滬機場路-甪直)
公路里程:上海 58公里 甪直 18公里 蘇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