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島垂耳鴉

北島垂耳鴉

北島垂耳鴉(學名:Callaeas wilsoni):體長38-50厘米,體重219克,壽命20年。具有一幅黑色的面頰,嘴有不同程度的彎曲,嘴基部有大而鮮艷的肉垂,角有藍色和橙色的條紋,體羽多藍灰色而有光澤。眼睛深褐色,帶有灰黑色的眼圈。腿和腳黑色。

棲息在紐西蘭北部島嶼山區的茂密森林裡。單獨或成對活動。鳥喙結構的兩性異形使垂耳鴉的雌鳥和雄鳥在覓食方式上有根本的不同。雄鳥主要靠它的硬喙啄開樹木的表層木質以取得食物,而雌鳥則是使用長喙觸及到樹木較深的內部以獲得食物等。主要食物包括昆蟲及蟲蛹、蜘蛛和小漿果。叫聲像柔和圓渾的歌聲。分布於紐西蘭北島和大堡礁島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北島垂耳鴉體長38-50厘米,平均體重219克。因其嘴基部有一對下垂肉而得名,在臉頰上有一個醒目的黑色面具,從眼睛的上基部延伸到眼睛周圍。從底部延伸至喉嚨是一對有褶皺的鈷藍色的下垂肉,在繁殖季節顏色會增強。其中長長的尾巴占身長的近一半。它們全身的羽毛為藍灰色,腹部比背部要稍淺一些。垂耳鴉的兩翼呈藍黑色,羽緣橄欖褐色。頷骨和下顎之間的肉墜呈亮橙色,長尾部有圓形尖端,並顯示出獨特的向下曲線,尾羽底部黑褐色,帶有深灰色至橄欖色羽緣,尾羽末端呈白色。兩性體羽都很相似。亞成鳥類似於成鳥,但它主要是煤菸灰藍色的羽毛和粉紅色的小垂肉。雌雄個體的喙構造有根本不同,這在已知鳥類中是獨一無二的。雄鳥的喙短而直,一般約6厘米;而雌鳥的喙可達10厘米,長而彎,強大的向下彎曲的鳥喙黑色。這是很顯著的兩性異形。
眼睛深褐色,帶有灰黑色的眼睛。腿和腳是黑色。

棲息環境

生活在紐西蘭北部島嶼的茂密森林裡。棲息於紐西蘭北島的特定硬木地區,如生長著羅漢松和各種灌木的森林。它們的巢穴主要置於樹木繁茂的溝壑和建在山脊樹頂上,樹冠覆蓋得很好。當覓食時,垂耳鴉主要停留在樹冠和上層林木。 垂耳鴉領域性很強,因此需要遠足的森林來容納。根據所占地區的不同,地區大小不一,但平均居住在4-12公頃的土地上。

生活習性

垂耳鴉的叫聲和紐西蘭椋鳥完全不同,是那種令人聽了毛骨悚然的“哇辨榆店、哇”叫蘭辨犁騙聲。垂耳鴉的飛行能力較差,主要依賴行走。通常是邊走邊發出尖叫,以確保其他同類夥伴能夠跟上。
垂耳鴉為一夫一妻制,一般理解,雌雄個體喙結構的不同可為兩性間相互協作共同覓食厚連幾樂帶來很大便利,但事實上,垂耳鴉的覓食行為上,並不存在顯著的異性間的相互協作現象,因為對兩隻個體在人工飼養條件下進行研究,鳥類間覓食的競爭力將大大降低,其獲得的結果並不準確,而在自然界真實的生存環境中,覓食上的競爭也有利於整個物種獲得更廣闊的覓食空間和更強的生存能力。
鳥喙結構的兩性異形使垂耳鴉的雌鳥和雄鳥在覓食方式上有根本的不同。雄鳥主要靠它的硬喙啄開樹木的表層木質以取得食物,而雌鳥則是使用長喙觸及到樹木較深的內部以獲得食物,如藏在樹木中的蟲蛹等。對雄鳥頭部和頸部的肌肉解剖發現,雄鳥可以將嘴插入腐朽的樹木內,靠張嘴將其裂開。垂耳鴉的主要食物包括,昆蟲及蟲蛹、蜘蛛和精煉想小漿果。

分布範圍

分布於紐西蘭北島和大堡礁島。
北島垂耳鴉
北島垂耳鴉分布圖

繁殖方式

垂耳鴉的繁殖季節通常在11月和2月之間,但在食物豐富的地方,也可以從10月到來年的5月。雌鳥在離地面約2至3米的一棵大樹的枝叉上建立一個不成形狀的卵巢,呈淺杯狀,用苔蘚,地衣和蕨類植物襯在裡面。由雄鳥蒐集和貢獻材質,鳥巢是建在茂密的樹葉叢中,隱蔽性好,能有效防止天敵的空中獵食。鳥巢直徑35厘米左右,每次會產下2至4枚卵,卵粉紅色或紫灰色,上面有褐色斑點。18天孵化期由雌鳥單獨承擔,雄鳥負責給雌鳥打食。孵化後的粉紅色的雛鳥和父母盼立共同生活在30至45天,在第一年裡,它們必須找到自己的領土,身上的羽毛也會從粉紅色變成藍色。

亞種分化

單型種,無亞種分化。

種群現狀

該物戀拘嘗種在過去三個世紀直到20世紀末,非常迅速地下降,因此被國際鳥盟評為受威脅物種。僅有非常小的有效種群,因為過度的捕食留下了一些亞群與過量的未配對的雄性。然而,國際保護組織計畫旨在到2020年恢復至平均1000對,自1990年以來應促廈密集的保護工作促使物種數量的增長,比預期的更加迅速,所以這個物種的增長目標正在得到提升。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7年 ver 3.1——近危(NT)。

分布範圍

分布於紐西蘭北島和大堡礁島。
北島垂耳鴉
北島垂耳鴉分布圖

繁殖方式

垂耳鴉的繁殖季節通常在11月和2月之間,但在食物豐富的地方,也可以從10月到來年的5月。雌鳥在離地面約2至3米的一棵大樹的枝叉上建立一個不成形狀的卵巢,呈淺杯狀,用苔蘚,地衣和蕨類植物襯在裡面。由雄鳥蒐集和貢獻材質,鳥巢是建在茂密的樹葉叢中,隱蔽性好,能有效防止天敵的空中獵食。鳥巢直徑35厘米左右,每次會產下2至4枚卵,卵粉紅色或紫灰色,上面有褐色斑點。18天孵化期由雌鳥單獨承擔,雄鳥負責給雌鳥打食。孵化後的粉紅色的雛鳥和父母共同生活在30至45天,在第一年裡,它們必須找到自己的領土,身上的羽毛也會從粉紅色變成藍色。

亞種分化

單型種,無亞種分化。

種群現狀

該物種在過去三個世紀直到20世紀末,非常迅速地下降,因此被國際鳥盟評為受威脅物種。僅有非常小的有效種群,因為過度的捕食留下了一些亞群與過量的未配對的雄性。然而,國際保護組織計畫旨在到2020年恢復至平均1000對,自1990年以來密集的保護工作促使物種數量的增長,比預期的更加迅速,所以這個物種的增長目標正在得到提升。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7年 ver 3.1——近危(NT)。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