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文化

北大荒文化

東北部(包含大慶油田等新興城鎮區)在開荒創建城市時,人們的不求回報,不求利益,無私的奉獻精神,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在那時所特有的淳樸,善良的民風烘托出了東北部特有的“北大荒文化”

淵源,定義,基本架構,基本構成,軍旅文化,知青文化,齊魯文化,黑土文化,黑土文化歷史,核心與靈魂,重要特徵,創造價值,

淵源

北大荒,通常泛指東北原始荒原。成書於戰國時代的《山海經》“大荒北經”(卷十七):“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鹹,有肅慎氏之國。”這裡的“大荒”,據辭海解釋為:最荒遠之地。如《山海經·大荒東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合虛。”山海經大荒北經中所說的“大荒”,顯然是指北部的“大荒”。“東北海之外”的“大荒”,又明確是指東北地區的“大荒”。那么“北大荒”究竟是指東北地區的“大荒”之北,還是就是北部“大荒”即泛指東北荒原呢?竊以為,應是指東北荒原的北部地區。理由是:秦漢時期的東北南部,即遼河以南,一般歸幽州所轄,或屬幽州周邊地帶,較近濊貊族所居,而肅慎居住在長白山以北地區,即占有黑龍江中下游向東直至日本海沿岸中原,且經濟文化較北部發達。以第二松花江兩岸至東和向西到大曲折處的松嫩平原,為當時的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通過對史料的分析,和對古代東北民族居住遷徙的研究,確切地說:“”大荒所指的區域,廣義指第二松花江流域及大曲折處以北包括嫩江流域,三江平原,黑龍江中下游以東至日本海沿岸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區域。
一九四八年,中國共產黨揭開了移民開發這片荒原的序幕。經過六十年北大荒幾代人的共同努力,已擁有113個大型農牧場,2000多個企業,3560萬畝耕地,177.8萬人,分布在黑龍江省嫩江流域,三江平原,黑龍江谷地,牡丹江流域12個市74個縣總面積5.7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約定俗成,如今北大荒,成了黑龍江墾區的代名詞。
就在這塊被人們稱作“北大荒”的黑土地上,孕育和發展著中華民族的燦爛之花—北大荒文化。

定義

北大荒開發建設特定的歷史、特定的區域和特定的使命,形成了有別於其他文化的北大荒文化。它是以北大荒精神為核心,以北大荒核心價值觀為導向,融軍旅文化、知青文化、移民文化和黑土文化為一體的、具有鮮明黑龍江墾區特點的一種文化體系。

基本架構

北大荒文化應分為兩個層面。一是歷史層面,二是現當代層面。所謂歷史層面,當是指有文字記載時算起,到清代止。所謂現當代層面,應是從民國,尤其是從1946年開發始至今。
北大荒文化的基本構成,目前比較一致的意見認為由軍旅文化,知青文化,齊魯文化和黑土文化組成。軍旅文化與知青文化顯然屬當代文化,但也受到歷史文化的影響。齊魯文化主要是清末民國初的山東移民闖關東文化,和五九年山東支邊青年帶去的齊魯文化的結合。當時東北三千萬人口有二千萬是山東移民,其中也不排除其他地區的移民及文化。黑土文化其主要應是歷史民族主要是東北地區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的積澱,同時亦受到軍旅與知青及齊魯文化的滲透與影響。
可以這樣說,北大荒文化是有豐富的歷史內涵,又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具有多元文化融合,有其獨特色彩的地域文化。

基本構成

軍旅文化

隨著北大荒的不斷開發,部隊轉業官兵大批移民北大荒,帶來了北大荒軍旅文化的繁榮發展。其中湧現出傑出的代表人物如林予、鄭加真晁楣等,湧現出優秀的作品如電影《北大荒人》、《老兵新傳》,小說《雁飛塞北》、《江畔朝陽》及北大荒版畫等。但是這些昔日的先進文化是當時社會現實和環境的反映。而如何藝術地反映北大荒當年轉業官兵及其傳承者改革開放三十年及建設現代大農業的變化發展歷程,就顯得乏力。近年有較大影響力的作品也僅是鄭加真的《北大荒移民錄》《中國東北角》《北大荒六十年》等作品。更談不上出現像五、六十年代《北大荒人》《老兵新傳》這樣有全國影響力的精品力作。六十年來,轉業官兵中湧現出的無數可歌可泣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如水稻之父徐一戎等,都缺乏藝術的反映和重力的宣傳,致使隨著歲月的流逝,轉業官兵中的傑出人物和典型事例,沒有轉化為應有的先進文化,而逐漸淡化,漸行漸遠,淡忘在歷史的長河之中。而作為最早博得“北大荒流派”美稱的北大荒版畫,理應作為北大荒文化的品牌推出,加以重力組合使之產生品牌文化的影響力,而這方面的工作也明顯不足。

知青文化

如果說,四、五十年代大批軍隊轉業官兵開發北大荒,形成了北大荒文化繁榮發展的第一次高峰的話,那么六、七十年代四、五十萬城市知青移民北大荒,無疑使北大荒文化的繁榮發展更提升到一個新的階段。儘管“文革”的災難給知青上山下鄉抹上了不可磨滅的悲劇色彩,但從人口流動的角度看,大批知青移民北大荒,客觀上給北大荒注入了生命的活力,激活和提升了北大荒文化的又一輪新的發展。人們通常認為的知青給北大荒帶來的城市文明和城市文化,用今天的眼光判斷和審視,應是一種文化對流運動。北大荒因知青而注入了城市的文明元素,增強北大荒文化的生命力,提高墾區的人口素質,改善或改變了北大荒的生存狀況和質量,反過來,知青把北大荒的黑土文化帶到了城市,增添了城市文明的內涵和素養。這種南北文化的交流,城市文明與邊疆文化的融合,無疑是廣大知青南北對流的結果。
黑土地走出的一批知青作家、畫家、企業家、學者、科學家,政府要員他們為北大荒,為中華民族創造了相應的燦爛文化。其中的佼佼者,如姜大明王毅王勇梁曉聲張抗抗濮存昕敬一丹姜昆、沈嘉蔚、李斌,師勝傑等的作品產生了很強的文化影響力,他們對豐富北大荒文化,提升北大荒文化的親和力、吸引力、影響力和凝聚力產生了積極的作用。然而他們之中沒有一個留在北大荒,是游移於北大荒之外的,是分散的,未經整合的,散漫自由的知青文化。必須要加以有力的整理和聚合,使之形成為知青文化力,產生文化核變,從而轉化為北大荒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體現北大荒精神和核心價值的先進文化力。

齊魯文化

主要是清末民國初的山東移民闖關東文化,和五九年山東支邊青年帶去的齊魯文化的結合。當時東北三千萬人口有二千萬是山東移民,其中也不排除其他地區的移民及文化。

黑土文化

六十年的墾荒歷史,產生了燦爛的軍旅文化和知青文化。而軍旅文化與知青文化,都是深深地植根於北大荒的黑土上。隨著山東移民漸漸融入北大荒本土人口及轉業官兵的移民之中,齊魯文化亦隨之與其他三種文化融合在了一起。隨著轉業官兵的漸漸老去和城市知青的返城,北大荒的現代化建設包括文化的建設責無旁貸地落在傳承者北大荒第三代的身上。所謂黑土文化,具有當代與傳統的意義。當代的黑土文化,是墾區六十多年來軍旅文化和知青文化及齊魯文化與本土文化交融的產物。這種文化與現代大農業的先進生產力相結合,產生的文化力明顯要高於和優於其他地區的黑土文化。但是,就歷史傳統文化的影響而言,明顯弱於墾區以外地區。
文化是歷史的積澱。六十年的北大荒開發史沉澱下來的文化是寶貴的,但其文化厚度,其底蘊是不夠的,必須從黑土文化的歷史層面進行挖掘。文化如果斷層了,被割裂了,這種文化是不完整的,是有缺陷的,也將是非常遺憾的!

黑土文化歷史

古代東北民族三大族系:東胡、濊貊和肅慎。他們的歷史演變和發展,極大部分發生在北大荒這塊廣袤的土地上。
發祥於牡丹江流域的肅慎族是滿族的先祖,漢魏晉時稱挹婁、南北朝時稱勿吉,隋唐時稱靺鞨,遼金元明時稱女真,清朝時稱滿族。這個民族是東北唯一最完整一脈相承的具有悠久民族傳統和歷史的偉大民族。
契丹族建立的大遼,女真族建立的大金、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滿族建立的清朝,奠定了中國遼闊的疆域,促進了東北各民族之間與中原的聯繫與融合,為中國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國家的強大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
北大荒文化的燦爛輝煌有目共睹,由此積澱而凝聚成的北大荒精神更是成了北大荒文化的核心,其核心價值觀不僅是北大荒文化的核心,而且更應該通過對北大荒文化力的創造,蓄養和發展,通過對其歷史層面的深層次的挖掘、研究來加以提升和充實。

核心與靈魂

北大荒文化的核心與靈魂是北大荒精神與北大荒核心價值觀。
在北大荒的開發建設中,三代北大荒人不僅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還創造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那就是以艱苦奮鬥、勇於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為內涵的北大荒精神,它激勵著北大荒人不斷開拓前進。60多年來,三代北大荒的優秀兒女,繼承和發揚北大荒精神,用自己的青春、熱血和生命,以對共和國的無限忠誠,在北大荒的土地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蹟,譜寫了一曲又一曲壯麗篇章,湧現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
在新的歷史時期,北大荒精神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艱苦奮鬥,就是體現不等不靠,創造條件,追求卓越的自強不息精神;勇於開拓,就是立足自身優勢,積極開發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不斷自主創新,實現新跨越的豪邁氣概;顧全大局,就是體現大局意識、整體觀念,在保障和維護國家戰略利益的過程中,實現墾區自身發展的寬廣胸懷;無私奉獻,就是不計較一時一事的得失,堅持誠信為本、合作包容,在互利共贏中實現長遠發展的務實作風。並且明確提出了北大荒人的核心價值就是“誠信、務實、創新、卓越”這八個字。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北大荒精神在新時期的深刻內涵,體現了北大荒精神與時俱進的特質。

重要特徵

(1)由中國共產黨領導,傳承南泥灣精神,以1947年為起點。
(2)由五大主體為基本構成:①14萬轉業官兵;②20萬支邊青年;③54萬城市知青;④5萬科技知識分子;⑤各地支援北大荒的幹部和移民民眾。
(3)融匯了5大文化源流:1、共產黨人的科學世界觀;2、人民軍隊的光榮傳統;3、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4、城市文明的生活方式;5、新中國尊重科學、重視人才的科技意識。
(4)實踐載體是黨中央國務院的巨觀決策,開發建設北大荒的偉大事業,創造了世界墾殖史上的偉大業績。
(5)目的是建設公營的糧食工廠,用大工業方式,走出一條解決中國糧食問題的出路。區別於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
(6)組織行為:有系統化的組織領導,不同於歷史上的民族遷徙,移民墾殖。

創造價值

(1)從歷史上看:黑龍江作為中國第三世界第六的大河,其流域內創造的文明具有重大歷史意義。北大荒文化發展到今天,對黑龍江流域的現代文明具有重大意義。
5-7世紀是黑龍江流域最輝煌的時期,1600年以來,由北方少數民族建立起來的北魏、大遼、金王朝、元朝、清王朝都起源於黑龍江流域,為中華文化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今天北大荒文化創造可以說具有獨特意義,概括為四個開創性價值。
一是新的生產方式創造
生產力:以規模化、精細化、信息化為基礎的全方位、全過程現代農業。
過去最先進的農業五千年在江南,而今天則是到了最東北部,有了墾區,過去農業最落後的地區成為了中國農業生產力的代表。
以此為基礎,以食品工業為基本內容,形成了新的工業化生產方式。
生產關係:以“兩自理,四到戶”為基本實現形式,統分結合的經營管理體制,實現了具有農墾特色的“規模化承租”。
二是新的生活方式的創造
以現代農業為基礎,具有現代農業文明性質的新的現代農墾城市生活方式。居住在現代化城鎮裡講的是生活狀態的城市化性質,更重要的是講新的生活方式。
三是新的文化創造
以北大荒精神、北大荒核心價值觀為核心的北大荒文化,為中華民族精神寶庫增添了共有的精神財富。
四是新的區域管理方式的創造
第一次形成了農墾區域管理的格局,確立了“人大立法授權、政府派出、內部政企分開、進行區域管理”的區域行政管理模式。雖然是一種過渡,但也是一種創新。
(2)從現實貢獻上看:65年創造了中國現代農業,走出了一條解決中國糧食問題的出路,最重要的成果是:
一是到2012年,生產超過400億斤的糧食,2012年將穩定在430億斤,可以供養1.3億人口,成為中國的可靠的糧食供應地。改變了“湖廣熟,天下足”的格局。
二是依靠現代農業生產方式支撐的新城市化道路,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繁榮發展之路,走出了一條農村實現城市化的獨特發展模式。
三是為中國東北邊疆的穩定、繁榮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四是通過糧食產業到食品工業的轉變,推動農墾進入世界500強,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