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回歸線(亨利·米勒著自傳體小說)

北回歸線(亨利·米勒著自傳體小說)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北回歸線》是美國作家亨利·米勒(Henry Miller)的第一部自傳體長篇小說,也是他出版的第一本書。小說通過一個失意的美國電報公司的職員孤身來到巴黎尋求新生活而處處碰壁的故事,反映資本主義世界的重重危機。作品情節簡單,主要寫了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以及在巴黎參加的文化活動。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北回歸線
  • 外文名稱:Tropic of Cancer
  • 文學體裁:長篇小說
  • 作者:【美】亨利·米勒
  • 首版時間:1934年9月1日
  • 字數:201000
內容簡介,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作品主題,藝術風格,作品評價,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此書以回憶錄的形式寫成,描寫一位僑居巴黎、窮困潦倒的藝術家。小說的敘述者雖然是作者自己,卻以作者第二位妻子瓊的故事和作者自己30年代初在巴黎的經歷為素材。主人公在當教員期間感到生活枯燥乏味,因而陷入了精神總崩潰的邊緣。米勒旨在通過諸如工作、交談、宴飲、嫖妓等超現實主義的誇張、變形的生活細節描寫來揭示人性,探究青年人如何在特定環境中將自己造就居藝術家這一傳統西方文學的主題。

創作背景

時代背景
亨利·米勒生活的時代正是西方現代文明發生重大危機的20世紀初。這種精神危機從某種角度上說也是一種信仰危機。自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在1869年出版之後,西方人對上帝產生了懷疑。同時,戰爭的爆發使得人們對資產階級興起以來大力提倡的“自由、平等、博愛,甚至對個人和自我都產生了懷疑。如果西方人因為現代物質文明而感謝上帝的話,他們卻涌苦地發現,上帝無法把他們從災難和痛苦中拯救出來,因為上帝的地位已經在19世紀後半期岌岌可危。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倫理道德、宗教及個人主義傳統不但沒有幫助人真正確立自己的價值,相反,卻越來越讓人感到自我的消亡,無法擺脫強大異己力量的控制,人變得更加無恥、卑微、懦弱。
個人背景
阿娜伊斯·寧是電影製片人雨果·吉勒的妻子。她請求丈夫給她介紹亨利·米勒。二人相識後,阿娜伊斯·寧被亨利·米勒的淫穢作品吸引,她的情慾之火被點燃。起先米勒與她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在此之前他還從來沒有跟高貴的女士們有染,但當他在她的作品《阿娜伊斯·寧日記》中讀到縱慾和激情的描寫時,他心有靈犀一點通。兩個人經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婚外情。在性的方面他教給她所能想像到的一切,在一年時間裡他給她寫了大約900封情書。在他們共度的光陰里,米勒完成了作品《北回歸線》。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北回歸線》是一本自傳性很強的小說,它以回憶錄的形式,記錄了生活在巴黎的青年藝術家的成長經歷,是一種探討人生意義的實驗小說,書中流露出激憤的情緒,也表現出狂歡的活力。既道出失敗、恥辱,也盡顯渴望、勇氣。雖生猶死之苦和苦於文明的不能承受之重,都在小說中得到深刻的表現。
米勒不厭其煩地寫幻覺和夢想,現實與幻覺、夢境、虛構難解難分,給讀者一種非理性的直觀感、直覺感。例如:“這樣像置身於一個瘋人院,得到允許可以從此手淫一輩於。他們活在生活的嚴酷現實之中……他們就是除了呱呱叫之外無事可做的青蛙,他們叫得越厲害,生活就越顯得生動真實……人們現在可以明白天堂的理想如何獨占了人類的意識,如果在所有精神支柱都被從下面擊倒後仍越來越為人們所接受。除了這片沼澤外一定還有一個世界,那兒的一切都弄得一團糟,很難構想這個人類朝思暮想的天堂是怎樣的。無疑這是一個青蛙的天堂。瘴氣、泡沫、睡蓮和不流動的水,坐在一片沒有人煩擾的睡蓮葉子上呱呱叫了一整天——我構想天堂大概就是這樣的”。這裡取消了人類與動物的區別,也模糊了理想與現實的界線,幻境與實景相近到可以互換,對未來的悲觀與對現實的絕望並無一致,虛構在此是真實的謊言,真實顯得像虛構的故事,亦真亦幻,真到假時假亦真,假到真時真亦假。人類迷失在文明的迷宮裡,現代文明悲劇在此猶如一幕鬧劇。
對於米勒,文明的毒品、機器、監牢、騙術、自殺梅毒、神經病……是人的精神枷鎖,是人的“標準化”成“非人化”的罪魁禍首。在《北回歸線》的開篇,作者明確表明這本書是要褻瀆文明,“是向上帝、人類、命運、時間、愛情、美等一切舊物的褲擋里踹上一腳。”
為了找回自我,找回家園,以及文化精神,亨利·米勒在《北回歸線》中顯示出了異常強烈的反叛精神。在《北回歸線》的書名中,米勒就透露了一種強烈的腐爛和死亡的暗示。”北回歸線”一詞在天文學上意指巨蟹座,掌管著十三宮中的人體性器官。書中直白的性已經在書名中袒露無疑。另外,蟹的不羈,象徵著自由主義的精神。亨利·米勒以此短語為書名,恰恰暗示著他要從各個方向批批判已經開始沒落的西方工業文明的種種詬病,要從禁錮的傳統軌跡中解說出來。從詞面意義來說,canker一詞還有“癌”的意思。長著“一個毒瘤”的“世界”,正在一口一口地吞噬著自己,正像癌細胞吞噬著人的健康,“快死掉的不僅僅是我,是整個世界。”亨利·米勒要像死神一樣宣告他的那個文化的“祖國”的死亡,因為它已經得了“楊梅大瘡”。
米勒認為“如果生活意味著享受生活,那么我們生活在世界上是最低的,儘管在美國比在世界其他國家生活需要更多的錢”。高度發達的機器文明允許人擁有豪華別墅,卻無精神的“茅屋”、“文明人”能輕巧地彈奏蕭邦、莫扎特,卻無法輕鬆地面對工作、生活。米勒感到“我是一部寫作機器,擰上最後一顆螺釘。機器便轉動了,我與機器之間並無區別”,“這世界在腐爛,在逐漸死去。”

藝術風格

敘事
從藝術形式上來看,亨利米勒的“回歸線小說”同斯坦因的《商第傳》和喬伊斯的《尤利西斯》一樣,創造了一種小說形式——用揶揄、誇張的筆觸即興描寫自己一段時間的全部經歷,不論是美還是醜,都摻進一段怪誕、冷峻、出人意料的議論。《北回歸線》沒有連貫的情節,也不標明章節作者想到哪裡就寫到哪裡,對他的素材不做任何選擇和梳理。
露骨的性描寫是米勒文體的又一風格,也是米勒文學受到針砭最激烈的焦點。因為這一點,米勒被認為是文學史最淫穢的作家。《北回歸線》幾乎通篇離不開“性”,米勒可以說用超自然主義的表現手法,用最污俗的語言進行性描寫。
米勒這種粗野、污俗的性文體,如果用所謂正統道德觀的眼光來審視,說它從瘋狂過渡到色情也不能說是無端貶刺。問題在於,米勒確實無意撩撥色情的淫慾,他的性描寫有著深層面的內涵。首先,米勒是把放縱的性行為當作向傳統道德挑戰的有效方式。性是人的自然屬性,禁錮這種屬性是違反自然規律的。作為明顯借鑑各種現代主義文學觀念的米勒,當然也認為人的自然屬性已受到傳統理智、道德、思維方式的極大束縛,人己不成為人。所以張揚人的性本能就是為了把人從約定俗成的道德邏輯中解放出來。所以他寫得那樣的放縱、粗野、魯莽甚至無恥。但污言穢語中明顯運行著一種否定、蔑視、挑戰的狂氣。其次,米勒想竭力重塑男性的尊嚴,找回失落的自我。米勒幼年時受母親的嚴加管束,日積月累就產生了一種在異性面前喪失自尊的微妙心理,長成後總想在女性身上體驗強者的的優勢。且米勒也多處寫到性風暴過後重新找回失落的男性尊嚴的感覺:“熱力隨即在此形成固定循環,使一個男人重新建立了信心。”再者,戰後處於迷茫狀態的美國中小知識分子,在極度苦悶中紛紛出國赴巴黎,聲稱要在那裡補償回戰火中失卻了的青春,在那裡一瀉自己心中滋生出來的一種富於浪漫色彩的自我中心主義。他們蔑視一切道德規範,縱情聲色,追求官能刺激。
語言
《北回歸線》寫人敘事時基本上可以說是寫實的,但米勒幾乎處於一種半痴半醒的狀態下,在現實與夢吃的交織之中,他的意識隨時部跳躍到一些莫明其妙的方面去。無邊無際地聯想,毫無聯繫的意象疊加,生造的詞語,混亂的句式。也就是說,米勒隨時都進入痴言吃語的潛意識境界。
尼采的上帝之死在《北回歸線》中被置換成了人類的死亡。米勒的語言使得一些正常的物體形成奇特化、反話化的意象,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正是這些反正常的語言所製造出的酸澀、扭曲的意象記述了所有米勒的思想。世界已經支離破碎,人類已經死亡,如何獲得希望,米勒把希望寄托在性意識的喚醒上。
《北回歸線》中關於死亡和更生的主題在米勒的話語中重複了很多遍。在米勒看來,惠特曼也許是世界上最後一位偉大的人物了,但是現實卻是像艾略特所寫的那樣,觀念與生存中竟存在這如此大的溝壑。一個癱瘓了的世界難有通過性的覺醒才能有所挽回。如果觀念中沒有性,沒有生命力,那么也就沒有了希望。米勒寫《北回歸線》的最終目的,是想描寫一個人處於最赤裸的思考時的行動。癲狂狀態中,米勒狂呼:“我要在肚臍的基礎上建立一個世界,而不是在釘上十字架的一個抽象觀念上。”

作品評價

美國詩人T·S·艾略特:《北回歸線》為“一本十分卓越的書”,“在洞察力的深度上,當然也在實際創作上,都比《查特菜夫人的情人》好得多”。
美國作家諾曼·梅勒:“《北回歸線》無疑是米勒最優秀的作品,同海明威的《太陽照樣升起》一樣,此書致力於文體與文學意識的革新。”
英國作家勞倫斯·達雷爾:“我認為《北回歸線》可以同《白鯨》相提並論。”
英國作家喬治·歐威爾:這本書里有許多地方都寫得很出色,但是它立刻引起注意的,也許是其最基本的特色,是它對風流邂逅的偶然事件的描寫。這些描寫都很令人感到興趣,不是因為任何色情方面的吸引力(恰巧相反),而是因為這些描寫作了一定的嘗試,要觸及到真正的事實。

出版信息

1934年9月此書在巴黎出版後,米勒懷著極大的興奮將它們發往美國,但是美國海關扣壓了遠道運抵的全部作品,法務部門又以淫穢罪名對它們處以沒收並銷毀的重罰,並明令禁止出版,淫穢書籍的罪名從此一直與米勒的名字聯繫著。但是,讀者對這部作品反映強烈。
《北回歸線》在美國的公開出版,是一直到1961年才成為事實的。這一年,美國的叢林出版社將《北回歸線》一下子印行了百萬冊以上,這部書由此也榮登了世界十大暢銷書之榜。同時,一批持讚揚態度的作家如索爾·貝婁和多斯·帕索斯等人聯名反對有關方面的禁印立場,為米勒吶喊,米勒也發表了致最高法院的公開信,申明自己的觀點,美國最高法院終於在1964年下了解禁令——否決了州法院的原裁決,準許作品自由印行,並釋放了由此被捕的出版商。米勒的作品這才得以在美國堂堂正正地放上了書架。

作者簡介

亨利·米勒(Henry Miller,1891-1980)生於紐約布魯克林,年輕時從事過許多不同的工作,在第二位夫人(一生共五位)瓊的鼓勵下開始寫作。1930年遷居巴黎,此後的十年里,他同一些窮困潦倒的僑民和放蕩不羈的巴黎人混在一起,獲得了豐富的寫作素材。1934年在巴黎出版了《北回歸線》,五年後又出版了《南回歸線》。這兩本書的寫作風格形成了一種對傳統觀念的勇猛挑戰與反叛,給歐洲文學先鋒派帶來了巨大的震動。
1940年米勒回到美國,住在加州的大瑟爾。在那裡他創作廠“殉色三部曲”——《性愛之旅》、《情慾之網》和《春夢之結》,但由於被當做寫“下流作品”的作家,他的主要作品不能在美國出版。1961年經過一場具有歷史意義的訴訟,《北回歸線》終於在美國出版,米勒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他被20世紀60年代反主流文化譽為自由和性解放的先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