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銀礦

北京銀礦

《北京銀礦》是對文化大革命後的首都和居民生活的獨特影像記錄。它涵蓋了從1985年到2005年整整二十年的時間,即從膠片相機在中國開始被廣泛運用,到數碼攝影開始流行的期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銀礦
  • 作者:Thomas Sauvin
概述編輯,項目過程編輯,作者簡介編輯,

概述編輯

《北京銀礦》是對文化大革命後的首都和居民生活的獨特影像記錄。它涵蓋了從1985年到2005年整整二十年的時間,即從膠片相機在中國開始被廣泛運用,到數碼攝影開始流行的期間。

項目過程編輯

《北京銀礦》始於2009年5月,從蘇文和小馬的一次會面後開始。小馬在北京北五環的一個資源回收筒工作,北京有一部分垃圾就在這裡被處理。資源回收筒里有些人專門處理塑膠,有些人處理啤酒瓶蓋,而他只專門處理含硝酸銀的垃圾。所謂含硝酸銀的垃圾,實際上就是醫院的X光片、光碟,還有底片。他會把這些材料倒進一池制銀酸,來收集珍貴的銀。對他來說,醫院的X光片和一個人在他20年的生活里所拍攝的生活照都是一樣的,都是原材料。蘇文發現那么多照片要這樣失蹤就覺得非常遺憾。他同意按公斤把底片賣給我,《北京銀礦》就是這么來的。
從那以後,蘇文差不多每個月都在重複這個回收過程,現在已經收集了超過五十萬張底片。這些用米袋裝的成千上萬張發霉發臭的、布滿灰塵、被劃損弄皺的底片,引領他走進一個充滿了各種含意的視覺世界。在這個世界裡,主人公都筆直地站在圖像中間,直盯著鏡頭。在中國,拍照始終是一個儀式,它總是涉及擺姿勢和絕對的順從。在這些照片中能看出被拍攝者和攝影師之間的內在默契。蘇文認為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這是一個專業攝影師沒辦法拍出的東西。結果就產生了這些樸實無華的,往往是相當有趣的,而且無疑是很讓人喜歡的圖像。
收藏積累到50萬張的規模,蘇文感覺到這已經超越了個人故事的範圍,當所有這些照片集中在一起,就匯聚成了屬於城市的集體回憶。針對這些照片挑選,蘇文當時有兩個探索的方向,一個是圍繞人類普遍的主題,就是出生、童年,愛情、工作等等。另外一個是關注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在這方面,蘇文重複翻閱這些底片的時候,有越來越多先前意想不到的系列也開始慢慢浮現出來。例如,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北京的家庭開始現代化,人們和新購置的一些電機合影是很常見的一種現象……那時候,中國剛開始對西方開放。通過這些照片,看到人們家裡的海報有瑪麗蓮·夢露、詹姆斯·迪恩、史泰龍等等。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有越來越的多人跟麥當勞叔叔合影。通過這些無名的中國百姓紀念照,一個有關中國城市記憶的影像脈絡漸漸地浮現了出來。

作者簡介編輯

托馬斯·蘇文(ThomasSauvin)是一位法國人,在北京住了十年。
在過去的四年時間裡,他在北京的垃圾堆里發現了一座特殊的“銀礦”,搶救回成千上萬張瀕臨銷毀的民間彩色底片。這些底片記錄了中國在已過去的銀鹽大眾化時代里,普通人生活的點滴,極大豐富了半個多世紀以來的影像線索。
在剛剛落下帷幕的2013連州國際攝影年展中,蘇文憑藉《北京銀礦》獲得了新攝影年度大獎和中國攝影家協會2013中國優秀策展人飛馬獎兩項桂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