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都城隍廟

北京都城隍廟

北京都城隍廟指的是北京居庸關的都城隍廟。城隍是古代中國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大多由有功於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是中國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

古代北京都城隍廟大殿在西城區成方街33號,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都城隍廟中供奉著守護北京城池的神仙--城隍老爺。中軸線上有門三重(廟門、順德門、闡威門),其它還有鐘鼓樓、大威靈祠和寢祠、兩廡以及治牲所、井亭、燎爐、碑亭等。現存寢祠5間。廟內有明英宗碑及清世宗、高宗碑。有康熙帝和雍正帝的題聯。後來隨著金融街拆遷規劃,目前已經名存實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都城隍廟
  • 建築面積:420平方米
  • 建築時間:元代至元七年(1270)
  • 建築性質:祭祀建築
  • 地理位置:北京西城區
  • 用途:皇家祠堂
現代時期,基本介紹,相關建築,古代時期,介紹,城隍溯源,廟會,歷史沿革,建築特點,

現代時期

基本介紹

居庸關都城隍廟是在中國城隍廟中地位較高的城隍廟,建於公元1368至1398年(明洪武年間),1997年重新修繕完成,是目前居庸關長城內規模最大的一座廟宇,也是唯一開放的道教活動場所。每天來自全國各地的朝拜者、還願信眾甚多。不管是普通百姓,還是達官貴人,都會虔誠拜神,以求城隍保佑。這種習俗延續至今。幾百年來未曾中斷過。
居庸關都城隍廟處“天下第一雄關”之上,“居庸疊翠”之間。在山巒重疊,溪水長流,植被繁茂,景色怡人的人文景觀、自然景觀交相輝映中體現著“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道教理念。
在中國,我們能夠看到許許多多的城隍廟,裡面供奉著城隍老爺和他的屬下們。每年,人們都會在春、秋、冬三個特定的時間濃重祭拜他,城隍老爺究竟是位什麼神呢?它是怎樣逐漸發展而來的呢?
古時候,有水的城池被稱為城,無水的城市被稱為隍,後來二者合二為一,就有了城隍。接著守護城池的神被稱為城隍。城隍有消災解厄,定國安邦的才能,他還是守護一方城池的神仙,同時他也是掌管陰陽兩界的判官,職權範圍相當於人世間的地方官。道教認為城隍具有“懲惡揚善、保衛一方疆土”的功能,說他能久旱時降雨,逢澇時放晴。
居庸關都城隍廟中供奉的城隍是明代開國元勛徐達大將軍。徐達是安徽鳳陽人。作為一名傑出的將領,徐達不僅具有優異的軍事才能,而且具有許多優秀的品德。他嚴於律己,能與士卒同甘共苦。徐達不貪女色,不圖貨利,攻占平江及大都之後,封姑蘇府庫,置胡宮美人財貨不取。徐達平時在南京家住一所低濕狹小的房子,朱元璋幾次想給他換一所較好的房子,他都推辭了。出征時,遇到軍糧不足,士卒吃不飽飯,他不飲不食,不進營帳休息。
徐達為明王朝的開創立下了蓋世之功。明朝建立後,被朱元璋授為太傅、中書右丞相,後封魏國公,並以其長女為燕王妃,次女為代王妃,三女為安王妃。儘管勞苦功高、地位顯赫,但徐達依然謙虛處世,從不居功自傲。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徐達能擺脫鄉土觀念的羈絆,不和同鄉拉幫結派,沒有卷進胡惟庸淮西集團的是非之爭,令朱元璋十分倚重。
洪武十八年二月,徐達仙逝。朱元璋追封他為中山王,賜謚“武寧”,命供太廟,位為第一。後來朱元璋又封徐達為“承天鑒國司民升福明靈王”,在徐達曾經修建並駐守的居庸關長城修建城隍廟,祀奉徐達。從此,徐達貴為城隍神,受到了上至皇帝,下至百姓的頂禮膜拜。

相關建築

一、山門
進居庸關都城隍廟,廟前設有戲台一座,為年節祭祀時演出社戲、取悅城隍爺的地方,所以坐南向北,前台正對廟門內。廟門為三間,外有石獅守門,內設城隍爺所乘用的白馬和軟轎。其間壁畫描繪了“城隍”巡視出行的場景。
二、土地廟,山神廟
走過山門廟內,先為左小殿供本方土地爺、土地奶奶,並繪有二十四孝圖壁畫;右小殿供奉本地山神爺和山神奶奶,繪有忠、孝、廉、節、禮、義、仁、愛八德壁畫。
三、十殿閻王
再往前參觀,為什麼城隍廟內還供奉閻王呢?是因為城隍管領亡魂諸事,所以城隍就成了閻王的總管了。城隍廟一年有三次大的活動,就是城隍出巡,山門裡繪畫便是,第一次出巡是在春季的“清明節”,名叫“收鬼”;第二次是在秋季的七月十五“中元節”,名叫“訪鬼”;第三次是在冬季的十月初一“民歲臘”,名叫“放鬼”。這三個時候百姓都要城隍廟中為祖先做超度道場,祈求祖先安靈,子孫幸福。
閻王殿里還繪有“ 龍圖” 和“十八層地獄圖”壁畫,壁畫主要是反映因果報應:人活著時在陽間所做的各種善事和惡事,死時到陰曹地府所受的各種待遇。十殿閻王為地獄之神,在中國被百姓奉為掌管生死大權之神。俗話說:“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這個鬼就是城隍爺派去的,舉頭三尺有神靈,我們做的任何事城隍爺這都有記錄。
四、城隍殿
城隍殿內正中供奉的城隍爺便是明代開國大將徐達,後面是他與夫人的寢殿。中國人崇尚積德行善,逢年過節祭祀祖先,盡人子之道,祭拜城隍爺可以使逝去的先人早登仙班,脫離苦海,個人心想事成。城隍爺兩邊的黑白無常、牛頭馬面、生死判官、文武判官是他的助手。
五、寢殿
因為這是一座皇家廟宇,採用以前衙門辦公的格局 “前府後院” ,就是說,前面供城隍爺辦公、後面是城隍爺休息的地方。

古代時期

介紹

北京都城隍廟始建於元,迄今730餘年。隨著時局的變遷,都城隍廟只有後殿寢祠倖存,舊日恢弘的建築、莊嚴的祭祀,一級商賈雲集的廟市早已淡出了人們的記憶。
經歷了一百多年的風雨侵襲,僅存的後殿作為水電印刷廠的庫房,被私搭亂建的低矮房屋團團包圍,飛翹的屋檐要靠磚頭及木頭的支撐,鏤刻精緻的門窗斷裂脫落,油漆彩畫蕩然無存。都城隍廟殘存的後殿大殿黑琉璃瓦頂,前出抱廈,氣勢雄偉是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占地560平方米。經市文研所進行考古勘探後,都城隍廟大修於2005年11月啟動。該項目被列為“人文奧運”保護工程範圍。
美國人劉易斯·查爾斯·阿靈頓1933年寫的《古都舊景》中描寫:“王府的後面高牆裡的角落,是當地的城隍廟,兩側有許多還原的碑匾和黃色的布條,它肯定是個特別有用的廟。”他說的就是現在復興門的都城隍廟。那時都城隍廟山門上還有一副對聯“誰毀誰譽,逝者如斯夫;不仁不智,孰之而已矣。”
城隍廟裡掛有“綱紀嚴明”、“浩然正氣”、“護國庇民”、“我處無私”、“節義文章”、“發揚正氣”等匾額,還有做事奸邪任爾焚香無益,居心正直見吾不拜何妨“善惡到頭終有報,是非結底自分明”、“善行到此心無愧,惡過吾門膽自寒”等楹聯。這些匾額與楹聯的核心是歌頌城隍爺的功和德,勸人行善不作惡。此外還有石碑、石刻等,這些文化古蹟是城隍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城隍溯源

遠古時期,農業經濟在強大的自然力面前,常常顯得軟弱無力,一種潛在的恐懼心理使得民眾往往把希望寄託於對圖騰、祖先和自然神的崇拜之中,通過一定的祭祀求得自然力和祖宗的護佑,在“萬物有靈”與“天人合一”觀念的支配下,出現了有關神靈的崇拜和祭祀儀式。有水的城塹稱為“池”,無水的城塹則稱為“隍”。城隍一詞連用泛指城池。城隍是我國原始信仰祭祀的自然神之一,被視為城市的守護神。
都城隍廟標識都城隍廟標識
城隍,起源於古代對水(隍)庸(城)的祭祀,為《周宮》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築的高牆,“隍”原指沒有水的護城壕。古人造城是為了保護城內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牆、城樓、城門以及壕城、護城河。他們認為與人們的生活、生產安全密切相關的事物,都有神在,於是城和隍被神化為城市的保護神。後來城隍又由護衛神變為陰界監察系統,道教因之而稱城隍神職司為剪除凶逆,領治亡魂等。
城隍神最烜赫的時期是明代。朱元璋建國後,想利用民眾迷信心理,鼓吹城隍神能鑑察民之善惡,行善者得福,作惡者受懲,用以震懾臣民,鞏固統治。“以鑑察民之善惡而禍福之,俾幽明舉不得倖免”。他於公元1369年(洪武二年)正月大封京城和天下城隍。城隍即所謂鎮守。各府有都城隍廟一座,其屬下各縣有城隍廟一座。北京城內有二縣,各有城隍廟。明馮應京《月令廣義》說北京的城隍先是文天祥,後為楊椒山。他們是正義的化身。

廟會

都城隍廟廟會是北京最早的,也是最熱鬧的廟會之一。都城隍廟廟會舊曆每月初一、十五、二十五開市。開市之日商販雲集,不僅人們日常所用之物無所不有,還匯集了全國各地的名特產品,如蘇繡、蜀錦、綾羅綢緞、筆墨宣紙等以及國內外奇珍異寶,如商周之彝鼎、奏漢之匜鏡、唐宋之書畫、名窯瓷器、珠寶、象牙、玉器、珊瑚樹等等,盈架懸陳,琳琅滿目。客商不僅來自國內四面八方,還有國外的。
明劉侗著《帝京景物略》:“城隍廟市,月朔、望,廿五日,東弼教坊,西逮廟墀廡,列肆三里。圖籍令日古今,彝鼎之曰商周,氍鏡之曰秦漢,書畫之曰唐宋,珠寶象玉珍錯綾緞之曰滇粵閩楚吳越者,集市族族,行而觀者雲,貿遷者三,渴乎廟者一。”明代的《燕都遊覽志》說:“廟市者,以市於城西之都城隍廟而名也,西至廟,東至刑部街,約三里許,大略與燈市同。每月以初一、十五、二十五開市,較多燈市一日耳。”詳盡地記載了廟會出售鐘鼎、書畫、玉器、文玩的興旺景象。明人筆記《談經》還說到外國客商逛都城隍廟廟會:“碧眼胡商,飄洋番客,腰纏百萬,列肆高談”的情景,《談經》中還說:“廟市則起自刑部街之東弼教坊下,繞北,延至都城隍廟,綿亘十里。”從“列肆三里”和“綿亘十里”,足以說明廟會規模之大。
每逢正月十三日的元宵、五月十九日的城隍壽誕、六月初八日夫人媽的生辰以及清明節、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的祭孤,城隍廟都要舉行廟會活動。這些廟會規模大、範圍廣、人數多。屆時,香客遊人絡繹不絕,小商小販雲集此地,高聲叫賣,熱鬧非凡。“鬧市口”即是記載當時廟會盛況的地名。由於廟會上“游上填塞,故多草竊剪綹之事”,少不了打架鬥毆事件的發生,因而留下“鬧市口常鬧事,太平橋不太平”的諺語。
清朝末年漸漸荒廢,原來石碑很多,後來被人陸續偷盜。同治10年發生火災後,修復了後殿及儀門。光緒末,僅修復三間正殿,以便春秋祭享。經歷了百餘年的風雨侵襲,僅存的後殿“淪為”工廠庫房,周圍是私搭亂建的低矮房屋,飛翹的屋檐靠磚頭及木頭勉強支撐,鏤刻精緻的門窗斷裂脫落,油漆彩畫蕩然無存。
後來僅存寢祠五間,被列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11月,金融街啟動都城隍廟百年大修,拆除周邊千餘平方米違法建築,更換30%以上的內檐木構件,殿內的水泥地面全部換回了“磨磚對縫”的青磚。城隍廟修繕還被列入了“人文奧運”保護工程範圍。西城區政府有關負責人介紹,休閒廣場建成後,這座封閉多年的神秘古建將同休閒廣場一起向市民開放,為市民再添一處休閒活動場所。

歷史沿革

北京都城隍廟始建於公元1270(元代至元七年),因大都城即成,宜有明神之主,請立城隍神廟,故而選都之坤方一隅,命少府督工建城隍廟,其名為佑聖王靈應廟。明永樂年間重建。公元1430年六月(宜德五年),命行在工部修北京城隍祠。正統十二年閏四月,命工部右侍郎王佑修東嶽廟城隍廟,至正統十二年十一月重建城隍廟成,明英宗御製碑文首次記錄了都城隍廟災,詔工部重建。公元1575年(萬曆三年)又重修。公元1726(清雍正四年)及1767年(乾隆二十八年)屢發帑興建。公元1871年(同治十年)毀於火,又重修寢祠大殿及儀門。至民國時,雖然還有香火,但已逐漸衰敗。據曾經住在附近的著名北京史地學家常人春先生描述,當年山門內是儀門,儀門後是一片空曠且堆滿瓦礫的大院,正中是寢祠大殿,大殿上掛著誰毀誰譽,逝者如斯夫;不仁不智,孰之而已矣的楹聯。後來,都城隍廟被水電廠占用,周圍舊有的建築被拆改殆盡,惟有寢祠大殿保存至今。
都城隍廟老照片都城隍廟老照片
公元1875年(光緒初年),都城隍廟毀於大火。殿堂皆成廢墟,所謂各直省城隍像殘毀無餘,甚至石碑亦皆煅裂。光緒末,僅修復三間正殿,以便春秋祭享。 民國初年時,該廟香火還很盛,而且有為各種原因而許願、還願的。有的人把兩支胳膊肘下邊扎穿,拴上提爐來朝拜;有的男孩則把自己身價“降低一等”,穿上紅衣紅褲,濃施粉黛,梳上兩個小抓髻,扮成女孩,一步一拜或三步一拜的來還願進香。儘管有信眾,有香火,但廟會已廢不復舉了。隨著社會的發達,都城隍廟的廟會逐漸衰落,被廣安門里的報國寺廟會取代。不久琉璃廠市場又取代了報國寺廟會

建築特點

都城隍廟坐落於西城區方成街(即城隍廟街),地處現今的北京金融街中心。據《光緒順天府志》載:都城隍廟在宜武門內西單牌樓西,鬧市口城隍廟街,繚以周垣,廟門、順德門、闡威門凡三重,均三間,左右門各一。前殿五間,東西各三間,迴廊各二十二間,連檐通脊,前為甬道,東御碑亭一(按:《日下舊聞考》載為庭中有碑亭二),西燎爐一。後殿五間。闡威門外東為治牲所,三間,井亭一,門南鐘鼓樓各一。
都城隍廟東廣場都城隍廟東廣場
廟內正殿名為大威靈祠,供奉京都城隍廟神。其前楹扁曰保障功隆,俎豆千秋修祀典;邦畿地重,靈威萬邦仰神明。皆(清)世宗憲皇帝御書。後楹扁曰神依民社,聯曰靈鞏天垣,和會九州風雨協;報崇國祀,楹寧億禩社萬安。後殿(按:即寢祠,供奉都城隍廟與其配)扁曰福蔭黃圖,皆皇上(按:即乾隆皇帝)御書。)在大威靈祠前的東西院內,塑有全國十三省城隍色站立棒笏像,蓋因其皆為都城隍之下屬。但實際上只有十二省城隍,原來明代以江南省為陪都,故不與各省並耳。
僅存的寢祠大殿面闊五間,單檐歇山頂,黃琉璃黑剪邊,前出調大脊抱廈三間,建築面積約為420平方米,其中殿身面闊24.8米,進深17米,一斗三升斗拱,抱廈面闊17.8米,進深7米。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地區的皇家壇廟的主殿,一般多在殿身前加卷棚歇山或卷棚懸山抱廈,此遍是一殿一卷之規制,如同時期很近似的東嶽廟,以及後來的白雲觀、法源寺、雍和宮等處,而這種身與調大脊的做法,實為京內孤例,其具體原因尚不明確,當引起古建學界一定之重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