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語言大學語言研究所

北京語言大學語言研究所

北京語言大學語言研究所(Institute of Linguistic Studies,以下簡稱“語言所”)成立於2001年10月,院系級單位,直屬學校領導。語言所的主要任務是承擔重大研究課題,編輯出版《語言教學與研究》雜誌以及培養相關專業的研究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語言大學語言研究所
  • 外文名:Institute of Linguistic Studies
  • 隸屬:北京語言大學
  • 成立於:2001年10月
人員組成,下設部門,主要成果,學術交流,域(境)外合作,人才培養,發展方向,研究成果,

人員組成

語言所由博士生導師曹志耘教授任所長,博士生導師趙日新教授任副所長,多名國內外著名語言學家任顧問。現有專職研究和編輯人員8名。
所長曹志耘所長曹志耘

下設部門

語言所下設社會語言學、地理語言學、套用語言學三個研究室和《語言教學與研究》雜誌編輯部。此外,非實體研究機構“方言與地域文化研究所”和“澳門語言文化研究中心”也掛靠在本所。

主要成果

科研項目:教育部“十五”規劃項目“漢語方言地圖集”(編號:01JD740005)、國家語言文字套用“十一五”科研項目:重點項目“有聲資料庫(國家庫)建設一期”(編號:ZD115-17)、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錢塘江流域的九姓漁民方言——瀕危方言個案研究”(編號:08JC740003)、北京市社科“十五”規劃項目“當代北京話套用研究”(編號:04BJBWY034)等,另承擔多項校級科研項目。
學術專著:《漢語方言地圖集》(語音卷、辭彙卷、語法卷)、《漢語方言地圖集調查手冊》、《南部吳語語音研究》、《績溪方言詞典》、《北京話入聲字的歷史層次》、《北京官話語音研究》等。
學術論文:在《中國語文》、《方言》、《語言教學與研究》等國內外重要刊物發表學術論文近百篇。
另外,為了方便相關研究者和《語言教學與研究》雜誌作者,語言所還研製、發布了“北京口語語料查詢系統”(簡稱“BJKY”)、“北語錄音軟體”(byly)和“稿件查詢系統”。

學術交流

語言所師生除了積極參加國內外舉辦的各種學術會議外,近年還承辦了一些大型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報告會,在學術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首屆中國社會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ese Sociolinguistics)於2002年9月7-9日在北京語言大學舉行。會議由北京語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聯合主辦,北京語言大學語言研究所承辦,會議主題是中國社會語言學的理論建設與實證研究。本次會議是在中國社會語言學學術活動停頓十年之後舉行的,會議得到了海內外社會語言學界的積極回響,參加會議的代表共約100人,分別來自美國、荷蘭、日本、越南等國家和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台灣地區,其中正式代表約70人,列席代表約30人。社會語言學創始人之一John J. Gumperz(約翰·甘柏茲)教授應邀參加了會議並作主題演講。
“語言教學與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暨《語言教學與研究》創刊30周年慶典”於2009年7月9-10日在北京西郊賓館舉行。本次會議和慶典活動由北京語言大學主辦,北京語言大學語言研究所承辦,會議代表和慶典嘉賓共80餘人,來自美國、日本、新加坡、香港、澳門和大陸各地,收到論文59篇。
“當代語言學理論和漢語研究”國際學術報告會於2006年6月16-18日在北京語言大學舉行。該報告會由北京大學、北京語言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北京師範大學、南開大學和商務印書館主辦,北京語言大學語言研究所、對外漢語研究中心承辦。來自美國、法國、日本、荷蘭等國家及中國大陸與港台的38位著名漢語語言學家作專題報告,報告漢語語言學不同流派和分支學科的重要理論成果。

域(境)外合作

2007年3月,語言所和日本金澤大學文學部簽署合作研究協定,日本金澤大學文學部承擔的日本文科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單位下達的大型研究項目“中日兩國有關無形文化遺產的保護及新文化傳統的創造的合作研究”將與語言所合作推進“漢語方言地圖集”的研究和出版工作,並開展學術研討、人員進修等交流活動。
2010年1月,“澳門語言文化研究中心”掛靠語言所。“澳門語言文化研究中心”是由澳門理工學院、北京語言大學、教育部語言文字套用研究所三家合作建立的專門從事澳門語言文化研究的學術機構,中心的成立首創澳門特區與內地語言與文化共融的新模式。

人才培養

現有博士研究生導師2名,碩士研究生導師5名,共培養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漢語言文字學博士30多名,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數十名。

發展方向

自成立以來,語言所為培養和壯大北京語言大學的語言學研究力量,促進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漢語言文字學等學科的建設和發展,提高學校的學術水平和學術地位做出了重要貢獻。語言所將根據本校的學術優勢和發展需要確定和調整自己的研究重點、發展方向,在目前階段,為了發揮優勢,突出特色,主要側重於社會語言學、地理語言學、漢語方言學、套用語言學等領域的研究。

研究成果

趙日新主要成果目錄
一 著作
1991
《即墨方言志》(第一作者),語文出版社
1998
《徽州方言研究》(主要作者),(日本)好文出版
2000
《吳語處衢方言研究》(合作),(日本)好文出版
2003
《績溪方言詞典》, 江蘇教育出版社

《吳語蘭溪東陽方言調查報告》(合作),日本學術振興會平成13-15年度基盤研究(B)“歷史文獻デ-タと野外調查デタの綜合を目指した漢語方言史研究”(代表者:太田齋,項目號:13410130研究報告
二 論文
1989
安徽績溪方言語音特點,《方言》第2期
1994
試論方言民俗詞,《民俗研究》第1期
1996a
從系統思想看索緒爾的語言學說,《安徽教育學院學報》第2期
1996b
從歷時和共時談“看”,(香港)《語文建設通訊》第55期
1997a
徽州民俗與徽州方言,《民俗研究》第3期
1997b
試論吉祥語,《語文學刊》第3期
1999a
徽語的小稱音變和兒化音變,《方言》第2期
1999b
古清聲母上聲字徽語今讀短促調之考察,《中國語文》第6期
1999c
說“個”,《語言教學與研究》第2期
1999d
關於徽語的歷史層次,(日本)《中國語學研究·開篇》第18輯
2000a
試論官話對徽語的影響,載《首屆官話方言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青島出版社
2000b
績溪方言的介詞,載中國東南部方言比較研究叢書(第五輯)《介詞》,暨南大學出版社
2000c
徽州方言的形成,載周紹泉、趙華富主編《’98徽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安徽大學出版社
2001a
徽語的辭彙特點,《中國語學研究·開篇》第20輯
2001b
漢語東南方言量詞的語法功能,《中國語文研究》第1期
2001c
績溪方言的結構助詞,《語言研究》第2期
2001d
說“在”及相當於“在”的成分, 《語文研究》第4期
2001e
形容詞帶程度補語結構的分析,《語言教學與研究》第6期
2001f
徽語的特徵詞,載李如龍主編《漢語方言特徵詞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
2002a
績溪方言的“過”和“看”,《中國語文》第2期
2002b
讀《山東方言研究》(合作), 《方言》第4期
2002c
徽語古全濁聲母今讀的幾種類型, 《語言研究》第4期
2003a
徽語中的幾個本字, 載上海市語文學會、香港中國語文學會合編《吳語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b
漢語規範化問題的幾點思考, 《中國社會語言學》第1卷
2003c
中古陽聲韻徽語今讀分析, 《中國語文》第5期
2004
方言接觸和徽語, 載鄒嘉彥、游汝傑主編《語言接觸論集》,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徽語中的長元音, 《中國語文》第1期
王正剛主要成果目錄
1987
《現代漢語語法的回顧與現狀》,語文出版社
1997
《增訂注釋全宋詞》(合著),文藝出版社
1999
“乘木舟虛”解,《中國文化研究》1999.2
2002
《吳語蘭溪東陽方言調查報告》(合作),日本學術振興會平成13-15年度基盤研究(B)“歷史文獻デ-タと野外調查デ-タの綜合を目指した漢語方言史研究”
高曉虹主要成果目錄
1996
社會語言學簡述,《淄博師專學報》1996.3
1999
音韻逢源的陰聲韻母,《古漢語研究》1999.4
2000
山東明水方言的聲調,《方言》2000.3
2001
北京話入聲字文白異讀的歷史層次,《語文研究》2001.2
張世方主要成果目錄
1997
山東單縣方言的親屬稱謂系統,[日本]《中國語學研究·開篇》第16輯,好文出版,東京
2000a
《漢語方言三調現象初探》,《語言研究》第4期
2000b
《北京話[§]聲母合口呼字在單縣方言中的讀音》,載錢曾怡、李行傑主編《首屆官話方言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青島出版社
2000c
《北京話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與曹志耘教授合作),載於根元主編《世紀之交的套用語言學》,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2003a
《從周邊方言看北京話兒化韻的形成和發展》,《語言教學與研究》第4期20-28
2003b
《北京官話的再分區》,好文出版《中國語學研究·開篇》(總第22輯)178-186
2004a
《中原官話知系字讀唇齒音聲母的形成與分布》,《語言科學》第4期9-17
2004b
《社會因素與北京話清入字的今調類》,《語言教學與研究》第5期9-15
2004c
《中原官話知系字讀唇齒音聲母的形成與分布》,《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語言文字學》第9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