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補花

北京補花亦稱“貼補”。北京名產。是北京特有的特色傳統民間工藝,是刺繡的變種。它的特點是以補代繡,用北京特有的鳳尾紗或其他織物,大面積使用,剪成花、鳥、魚、蟲、人物、山水圖案形狀,補繡在布底上,形成紋飾,用繡線在紋飾上及周圍用各種針法繡制裝飾點綴。北京補花用鳳尾紗做圖案,在一個單元區間內都用深淺暈色,色彩明快有立體感,這是北京補花在工藝色彩上的獨特風格。大體繼承了傳統刺繡“堆綾”、“貼絹”等技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補花
  • 別稱:貼補
  • 特點:以補代繡
  • 製作方法:“撥花”
補花,歷史,特徵,要求,價值,瀕危狀況,傳承人,

補花

北京補花
補花遠在南北朝時期,就有絹綾貼補花卉的民間手工藝品。北京補花,造型簡練、色澤明快、富有裝飾性。製作方法是根據花型剪好布料以後,將布料免邊,行話叫“撥花”。撥花的輪廓,工藝上要求“團、圓”,逢凹加角避免太小。花朵本身有濃淡,而且花葉可以重疊、套接。花紋邊緣的繡工有鎖補、牽補和打纜之分。鎖補就是鎖針。牽補俗名“偷針牽”,邊緣上看不見縫綴的針腳。打纜又叫“跑花”,即一條線順著縫。現北京補花,使用一種特別加工(染經織緯)的“鳳尾紗”,色彩由淺入深,具有明暗深淺的藝術效果,立體感強,色調和諧自然。品種有餐室和床上的用品以及袋、巾、墊等三十多類。
北京補花植根於傳統文化,流傳千年的堆綾子就是補花工藝之祖。堆綾子是刺繡的一種變體。它以貼綾代繡,用薄綾或軟緞作厚料,按紙樣剪出各種綾花,挽上邊,再把一個個散瓣隊萃成各具情態的花朵,貼在綾底上,用棲針工藝以絲線縫綴成具有層次感的圖案,並用筆塗上染料,施以暈色的工藝,堆綾子的圖案簡練而豐滿,裝飾性強,這就是使它能從刺繡工藝脫穎而出,與刺繡相媲美的特徵。

歷史

北京補花工藝起源於唐代“堆綾”、“貼絹”,是中國傳統刺繡的變體繡。1976年白塔寺修繕時發現的袈裟上的紋飾即用堆綾、貼絹工藝,上面的圖案有梅、蘭、竹、菊、蓮、桃等十二種花卉,為九宮格形式。據考證,此袈裟為清乾隆皇帝母親率宮女親自製作。堆綾工藝後來逐漸發展、演變,北京補花便是在此工藝基礎上逐步形成的一種具有北京特色的民間工藝。補花由挑花、補花、刺繡工藝組成,採用棉、麻、紗等帶色布料剪成各種紋樣,按設計布局分別貼上在以亞麻和棉布為主的材料上,並用針線鎖其邊沿裝飾而成。比較突出的代表作品有“百家索童衣”等。

特徵

北京補花技藝特點是撥花工藝,要求花型圖案圓、團、齊、平,不僅表現整齊、簡潔,同時表現為藝術上的成熟,令人賞心悅目,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理念。並用扦、鎖等針法沿起邊緣裝飾,恰如中國畫的白描。
北京補花分為平補、雕補、棉補三大類:
平補圖案布局散漫,做工精細。平補又有插補(扦補)、鎖補、勒補、繡補、雙面補;
雕補是北京的粗工補花,雕補紋樣布局有兩種:一是半雕圈花,只是在邊沿做花;二是全雕滿花,全部做花,題材以花卉為主,具有濃厚的北京地方特色;
棉補又稱棉古,花內墊有棉花,具有浮雕效果,配以彩色繡花,通過虛實凹凸表現形象,生動活潑,耐人尋味。

要求

(1)鎖,每英吋21---23針,勻齊。(2)柳,每英吋7---11針,圓順。(3)壩,平直均勻。(4)套,齊。(5)扦,每英吋16---18針,勻牢。(6)打籽,不散斜。(7)扎花心,勻齊。
北京補花輔助針法、邊工、趟工針法:
平繡、毛毛草、扎球、雙壩套、納針、緝針、壩方塊、壩十字、抽絲、硬勒絲、雕空、扣鎖、墊繡、棉補、影繡等三十餘種。
川邊、單針鎖邊、花牙邊、川趟、螞蟻趟等二、三十種。
2、功能的多樣性
北京補花是北京特有的傳統民間工藝,是刺繡的變種。它的特點是以補代繡,用北京特有的鳳尾紗或其他織物,大面積使用,剪成花、鳥、魚、蟲、人物、山水圖案形狀,補繡在布底上,形成紋飾,用繡線在紋飾上及周圍用各種針法繡制裝飾點綴。北京補花用鳳尾紗做圖案,在一個單元區間內都用深淺暈色,色彩明快有立體感,這是北京補花在工藝色彩上的獨特風格。
3、文化藝術性
補花工藝體現為多層次文化的綜合。從製作來看,是傳統手工藝的體現,從成品來看,明清時期的製品多帶有強烈的宮廷貴族欣賞趣味,解放後的製品平添了許多大眾的審美趣味。在高難度的手工製作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及其獨特的藝術美感。
4、傳承性
補花工藝從古直今經歷代工匠口傳心授,世代相傳,將這門工藝延承了下來。雖然解放後的工廠制度,使補花工藝得到傳播和發展,但同時也丟失了部分傳統的寶貴經驗。現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崔潔、北京工藝美術大師張金聲都年事已高,所以說整個補花工藝的傳承和發展面臨極其嚴峻的現實。

價值

北京補花是北京特有的傳統民間工藝,搶救、保護北京補花,使北京補花技藝承傳下去,其價值主要有三點:
第一、歷史價值:織繡工藝在歷史上一直有著重要的地位,北京補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在建國之初,對解放婦女,提高婦女地位起到了巨大作用。北京補花是見證北京解放,見證促進人民健康生活的“活化石”。第二、文化價值:傳統北京補花圖案取材廣泛,體現了設計製作者祈福美好生活,對延續民族文化,弘揚民族傳統十分有宜。第三、經濟價值:辛亥革命以後,逐漸形成商品生產,形成批量出口銷往西方國家,北京補花在建國之初、改革開放以來,出口換取大量創匯支持國家建設,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就業機會。今後這些價值仍不可低估。

瀕危狀況

1973年北京市抽紗工業公司掛牌,北京補花技藝由北京抽紗研究所、北京挑補繡花廠、北京第二補花廠、北京朝陽補花廠(後更名為北京時裝繡品廠)集體承傳。1995年後北京抽紗研究所解散,北京挑補繡花廠、北京第二補花廠、北京時裝繡品廠均搬遷轉產,北京第二補花廠、北京時裝繡品廠並如京城百工坊。在北京從業人員已沒有,只有極少人自娛自樂,從事北京補花製作,北京補花面臨絕跡。
(1)布底:“堆綾”“貼絹”主要用綾、羅、綢、緞、絹等。現在北京補花主要用棉布、色布、麻布、夏布、玻璃紗、雙絲補、上膠布等。
(2)主料(堆補原料):“堆綾”“貼絹”主要用綾、羅、綢、緞、絹等。現代北京補花主要用鳳尾紗、各色花布。(3)輔料:各色繡花線。(4)工具:繡花針、縫紉機、繡花繃子、撥花針。
2.工藝流程
(1)設計(2)選料(3)裁剪(4)織補(5)洗熨
3.製品及作品、
(1)“堆綾”、“貼絹”:敦煌莫高窟唐代絹幡,妙應寺袈裟等。 (2)現代北京補花成為商品,存世較多。 (3)“絲綾堆繡”清明上河圖(崔潔大師創製)。

傳承人

在民國以前北京補花技藝一直流傳在宮廷、貴族、官宦旗人等社會的上流家庭,以家庭形式母女代代承傳,所以北京挑補繡花從業人員的文化水平相當高。辛亥革命以後,逐漸形成商品生產,形成批量出口銷往西方國家,補花技藝由貿易商人控制、組織,同時還有母女形式承傳。在這之前沒有人系統記載,北京工藝美術大都如此。
北京補花形成商品生產後,第一代傳承人為白友誼,張貴(十九世紀末出生)。第二代傳承人是新中國北京補花的奠基人,主要有崔潔、張金聲、張仲實、王立文、陸庚伍。
崔潔(1924年生),北京輔仁大學美術系畢業,現北京特級工藝美術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原北京抽紗研究所付所長(付局級)、設計師,北京工藝美術學校建校時前四年任教,目前北京多名國家級、一級大師均畢業於北京工藝美術學校第一、二屆。他對北京補花的設計圖案題材,從封建傳統轉變為新時代題材作出重要貢獻。
張金聲(1931年生),北京藝專畢業,現北京工藝美術大師,原北京挑補繡花廠技術付廠長、總工藝師。北京補花行業中以張金聲的設計作品最出名,他突出北京風格,又創造了許多新針法,豐富和推進了北京補花的發展,北京工藝美術學校建校初期經常在此進行交流。
張仲實(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生,已故),北京補花貿易世家,原北京第二補花廠技術付廠長。
王立文(1921年生,已故),留日博士,北京補花貿易世家,原北京朝陽補花廠(後更名為北京時裝繡品廠)技術付廠長。
陸庚伍(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生)
1973年根據國務院1973(46號)檔案精神,北京市抽紗工業公司掛牌,北京補花技藝由北京抽紗研究所、北京挑補繡花廠、北京第二補花廠、北京朝陽補花廠(後更名為北京時裝繡品廠)集體承傳。在這其中產生第三代傳承人。
第三代傳承人主要有:崔比得(北京工藝美術大師,1948年生),郎瑩(1948年生),李崇武(工藝美術師),劉青山(工藝美術師),蘇連增,王微(工藝美術師,1946年生),張新超(工藝美術師,1965年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