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絨布唐工藝

北京絨布唐工藝

絨布工藝起源於清朝入關以前的軍隊中,有300多年的歷史。“絨布唐”民間工藝,是從清朝中後期開始的,至今約有160年,被專家譽為北京近代民間玩具的“活化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絨布唐工藝
  • 所屬地區北京 · 東城區
  • 遺產編號:BJⅧ-7
  • 遺產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基本信息,傳承歷史,技藝特色,

基本信息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北京東城區文化館

傳承歷史

第一代以這門手藝為生的人是唐啟良的外祖爺爺,他姓趙,生活在清道光年間,他將絨布工藝的技巧傳給了女兒唐趙氏(即唐啟良的奶奶)。
第二代傳人唐恆明和唐趙氏夫婦(1856—1922)。生活在清鹹豐至光緒年間,唐恆明曾在朝廷任二品文官。在前代的基礎上,工藝造型更加豐富,製作技藝更加精細,品種更加齊全,很多作品作為禮物贈送給當時清上層朝臣官宦。後家道中落,和唐趙氏一起製作絨布工藝,在集市出售賴以維持生活,並在創作題材上開始融入了漢民族有吉祥寓意的題材。“絨布唐”的名號開始在京城流傳。
第三代傳人唐普順和唐恩氏夫婦(1894—1930)。生活在清宣統年間。唐普順在製作絨布工藝上又有所發展,從這代開始,用絨布工藝表現軍旅馬上生活題材的作品減弱,大部分為適合老北京習俗,富有吉祥寓意題材的作品,受到當時各層人士的歡迎。“絨布唐”的名號在京城得到更廣泛的流傳。
第四代傳人唐啟良(1917—),老姓為它它拉氏,滿族,正藍旗人,世代居住北京,是專門製作老北京民間工藝品的老藝人。他的上三代就以製作絨布工藝而出名,到了唐啟良這一輩,將這門手藝進一步發展完善,在京城的手藝界裡,“絨布唐”、“耍貨兒唐”的名號達到頂峰。
第五代傳人唐玉捷(1961—),唐玉捷從小就在父親的指導下,學做絨布工藝品,對於各種技巧,得到了父親的親自指導,一直是父親的幫手。2003年,她幫助唐啟良創立了“北京盛唐軒傳統民間玩具開發中心”。盛唐軒則由唐玉捷負責經營管理。她一面發展盛唐軒的業務,一面繼續學習“絨布唐”的製作工藝。

技藝特色

絨布工藝多採用民族傳統色彩,表達吉祥喜慶的寓意。構思巧妙、造型古樸、手法誇張、神韻飄揚、風格醇厚,作品題材廣泛,充滿了濃郁的老北京生活情調。製作絨布工藝包括膠土雕塑、製作紙盔、裝飾、手工彩繪等主要工序。其代表作品有:“馬上封侯”、“馬拉車”、“金馬狗”、“御輦”、“小雞吃米”、“老虎吃小孩”、“排子馬”、“不倒翁”等系列作品。
“絨布唐”的起源歷史悠久,工藝獨特,依託於民間民俗文化沃土中,是一個京味文化代表性的品類,既具有本土文化的民族性,又具有歷史、民俗文化和學術研究價值。從表現滿族馬上生活,以馬和駱駝為主要造型,到後來融合漢民族特色,成為北京傳統民間工藝,充分反映出了清代民族文化融合過程,是這一過程的歷史見證。“絨布唐”手工藝發展由簡單到複雜,從粗糙到精良,進而成為親友間饋贈的禮品和廟會、集市上的經典工藝品,從側面也反映出了老北京手工藝發展的歷史進程,老北京人的娛樂習俗以及社會文化習尚和傳統。在滿漢民族融合、北京民間工藝發展、製作技藝等方面可供學術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