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殘疾人冰蹴球隊

北京殘疾人冰蹴球隊

1月20日,大寒。

北京的冬日寒風刺骨,北海公園內卻吶喊聲、歡呼聲不斷,好不熱鬧。由北京市成立的首支殘疾人冰蹴球隊與來自京津冀地區的8隻冰蹴球隊展開了一場歡樂而振奮人心的友誼賽。

“能夠參與冰上運動項目,我以前想都不敢想,”西城區肢體殘疾人沈明作為北京市首支殘疾人冰蹴球隊的隊員感概不已,“我和我的夥伴們都特別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

冰蹴球有300年歷史,因簡單易學極具推廣性。

據悉,活動當天也迎來了“2016年什剎海第二屆冰雪體育文化節”的開幕。同時,由北京市西城區殘疾人組成的首支殘疾人冰蹴球隊伍,首次在公眾面前公開亮相。

新聞報導,起源,比賽規則,

新聞報導

1月20日,大寒。
北京的冬日寒風刺骨,北海公園內卻吶喊聲、歡呼聲不斷,好不熱鬧。由北京市成立的首支殘疾人冰蹴球隊與來自京津冀地區的8隻冰蹴球隊展開了一場歡樂而振奮人心的友誼賽。
北京殘疾人冰蹴球隊
“能夠參與冰上運動項目,我以前想都不敢想,”西城區肢體殘疾人沈明作為北京市首支殘疾人冰蹴球隊的隊員感概不已,“我和我的夥伴們都特別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
冰蹴球有300年歷史,因簡單易學極具推廣性。
據悉,活動當天也迎來了“2016年什剎海第二屆冰雪體育文化節”的開幕。同時,由北京市西城區殘疾人組成的首支殘疾人冰蹴球隊伍,首次在公眾面前公開亮相。
據介紹,北京市首支殘疾人冰蹴球隊伍由8名聾人和 4名肢體殘疾人組成。隊員們來自不同家庭、不同崗位和背景的殘疾人,他們當中有特教老師、社會組織工作人員、社區殘疾人工作者及退休殘疾人等。同時,什剎海街道殘聯還利用溫馨家園服務設施建立起訓練基地,聘請什剎海體校內的專業教練進行日常訓練和指導。
此外,冰蹴球運動作為政府引導、自發組織的活動,隊員們還肩負著殘疾人冰雪運動項目的推廣活動。
冰蹴球,與滑冰、滑雪等常見冰雪項目相比起來,乍聽起來有些陌生,實則在我國已有300年的歷史。它是清乾隆年間出自宮廷的一種遊戲,叫做“踢蓋火”,“蓋火”是古代蓋在爐口壓火的鐵器,圓形,中間凸,頂端有孔。可見,這裡的“球”並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足球籃球一樣的東西,更像是現在體育運動——冰壺。
隨著北京申辦2022年冬奧會的成功,北京市民族傳統體育協會將老北京“踢蓋火”遊戲與現代的時尚體育相結合,創新成了一項全新的現代民族體育運動“冰蹴球”。現在的冰蹴球更加符合競賽要求和標準,增強了冰蹴球的對抗和趣味性,讓普通老百姓也更容易接受。
據了解,冰蹴球雖因簡單易學極易適合殘疾人參與,但大多數殘疾人仍無緣參與。除了殘疾人自身障礙以外,還包括適宜項目少,安全保護措施不到位等問題。為此,北京市西城區在什剎海街道建立了殘疾人冬季運動項目訓練基地,就冰雪運動項目在殘疾人當中的普及及提供專業助殘志願服務培訓人才,探索技術,為2022年冬季殘奧會助力。

起源

據說這與一位格格有關。乾隆皇帝有位格格一生下來右手就呈半握拳狀,一直伸不開,大家稱她為“佛手公主”。當她看到宮中姐妹興高采烈地玩嘎拉哈(耍羊拐),自己卻因是“佛手”而無法參與時,心中悶悶不樂。乾隆命內務府大臣海望想辦法讓九格格開心起來。海望到民間察訪,發現“踢石球”運動用腳不用手,正適合九格格玩耍,便報知乾隆。得到乾隆恩準後,宮內太監就陪著九格格踢石球玩了。九格格後來嫁給權臣兆惠的兒子格蘭泰,家住什剎海畔大翔鳳胡同,於是把踢石球的遊戲帶到了什剎海。
直到清朝末年,醇親王府還保留著這一娛樂活動,王府太監們平日在平地上踢石球,冬季就在冰面上踢冰核兒。隨著時間的推移,冰蹴球雖然漸漸退出了歷史舞台,但冬季兒童“踢冰核兒”又成為了民國時期的冰上熱門遊戲。不過,踢冰核兒的活動也在什剎海消失60年了。
早年間什剎海冬天打冰會剩下很多碎冰塊兒,孩子們就撿來踢著玩,直到上世紀80年代,在北京懷柔的喇叭溝門、順義、盧溝橋地區的農間,還流行著踢冰核兒。遺憾的是,後來這一運動在京城漸漸消失了。而現在這一傳承300年的體育運動正逐漸回到世人的視線,成為北京市民冬季一大娛樂活動,古老的體育競技重新煥發了生機。

比賽規則

冰蹴球是在一塊10米×10米的平坦冰面上進行,分甲乙二隊進行比賽,每隊2名運動員各執1球。運動員頭戴棉安全帽、腳穿平底防滑鞋。4名隊員各占一角按編號分別從自己角位向中心區發球。比賽時運動員無身體接觸,以己球擊中對方球的方式得分。出擊時,腳掌踩在覆缽型的球上向前蹴球。本方球擊中對方球得1分,將對方球擊出界得4分,凡擊中者可連蹴一次,以先滿20分者為勝方。冰蹴球場地面積不大,規則簡單,老幼鹹宜,技法和規則一看就會,一玩兒就上癮,兼具競技性和娛樂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