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師範大學環境學院

北京師範大學環境學院

北京師範大學環境學院是在環境科學研究所發展、壯大基礎之上組建的學院型辦學管理機構。 成立於1983年的環境科學研究所,是經教育部批准的全國高校首批從事環境科學研究與環境教育的基地之一,也是最早的環境地理學領域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同時還是環境地理學領域學術交流中心。研究所的奠基人是我國著名環境保護專家劉培桐先生,他與王華東先生、楊志峰教授曾先後擔任該所所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師範大學環境學院
  • 創辦時間:1983年
  • 所屬地區:北京
  • 主要院系:濕地研究所
辦學條件,本科生培養,研究生培養,研究成果,

辦學條件

隨著環境科學研究所的不斷發展和壯大,環境學院於2003年正式成立。環境學院下屬“七所”,即水環境研究所、水生態研究所、濕地研究所、生態模擬與城市生態研究所、土壤環境研究所、環境評價與管理研究所、水質控制工程研究所;“二系”,即環境系統工程系和環境科學、政策與管理系。同時,還擁有水環境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水沙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以及環境科學與工程博士後流動站。 學院在職教授20人,兼職教授(含客座教授)12人,博士生導師34人,其中有中國工程院院士、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教育部跨(新)世紀人才等;崗位教授4人,副教授22人,講師10人,以及250餘名博、碩士研究生,形成了良好的科研梯隊。
經過三十年的發展,環境學院以環境科學與生態學綜合性基礎研究與套用性基礎研究為對象,集科研、教學和人才培養於一體,培養環境科學與環境保護領域急需的科研技術與管理人才,並探索與開發研究國家急需的、以中國生態問題和區域環境為重點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與污染防治的理論和方法。在學科上已形成了以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巨觀研究與微觀研究、環境預測與污染控制相結合的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發展體系,其中,環境科學為國家重點學科,環境工程為北京市重點學科,環境科學與工程為國家授權一級學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環境評價、規劃與管理;流域水環境過程;土壤污染診斷與修復;濕地生態系統模擬;廢物處置與資源化技術;水污染治理工程;水生態修復技術;環境經濟分析與生態價值評估;城市生態規劃與管理;環境教育與可持續發展教育等。軟硬體設備齊全,具備開展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的良好條件,在國內同行中處於一流水平,並在此領域裡做出了貢獻。
北京師範大學環境學院

本科生培養

環境學院按照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統一招生,入學後進行寬口徑培養,學生經過兩年左右的學習,可分流到環境科學與環境工程兩個專業方向,旨在培養學生紮實的環境科學與工程基礎理論和方法,掌握和具備基本的環境科學與工程的基本技能,具有較強專業技能與實踐能力以及較高專業英語和計算機水平的複合型人才,可以從事城市、區域和流域環境污染控制與治理、環境修復、環境掛曆和環境工程設計等方面的工作。
優秀學生在本科學習期間可申請學校和學院設立的《本科生研究創新項目》,可獲得學院設立的院士獎學金。
畢業生50%以上可繼續深造攻讀碩士學位或出國留學,優秀畢業生可獲得免試推薦研究生資格,或選擇“4+2”人才培養模式,其餘則可到政府環境管理部門、規劃部門、水資源管理部門、科研單位、高等院校及事業單位工作。

研究生培養

環境學院有博士點3個:環境科學、環境工程、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碩士點4個:環境科學、環境工程、水文學與水資源、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設計的一級學科有環境科學與工程、水利工程及理論經濟學,可授予工學、力學、經濟學學位。每年招收博士研究生30-40人,碩士研究生70人左右。
學院依託水環境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水沙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軟硬體設備齊全,且承擔多項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具備開展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的良好條件。
自1982年建立環境科學研究所以來,為國家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等輸送了大量博士、碩士研究生。根據近幾年的情況,按照研究生畢業去向統計:進入高等院校佔畢業生總人數的25%;進入科研單位佔畢業生總人數的27%;繼續求學深造佔畢業生總人數的21%;到政府機關供職佔畢業生總人數的13%;其它(包括進入公司就業及重點中學教師等)佔畢業生總人數的14%。。
熱情歡迎有志青年報考我院研究生。

研究成果

近二十幾年來,先後承擔了國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和"十五"科技攻關項目40餘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博士學科點基金項目30餘項,有關部委和省級攻關項目150餘項,國際合作項目50餘項,橫向合作課題500餘項。
獲省部級以上各類獎勵20餘項,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論文500餘篇,出版專著與教材22部。參加國際學術會議60餘人次,全國性學術會議140餘人次。
承擔著50多項國家、部委及國際合作等項目,其中包括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項目“黃河流域水資源演化規律與可再生性維持機理研究” (1999-2004)(劉昌明院士為首席科學家,劉昌明院士、林學鈺院士、楊志峰教授為課題負責人);國際合作項目“生物地球化學及環境的前沿研究”(2003-2008)(楊志峰教授為首席科學家)並負責課題“基於多種模擬、最佳化模型與高新信息技術的一體化流域管理系統(2003-2008)”(楊志峰教授為課題負責人);973課題“長江流域水沙產
輸對水質變化影響”(2003-2008)(沈珍瑤教授為課題負責人);973課題“縱向嶺谷區重大工程建設與區域生態系統變化互動作用”(2003-2008)(崔保山教授為課題負責人);另外還包括863項目“北京城市北環水系水環境質量改善技術研究與示範(2003-2005)”中的“水質水量聯合調度技術”(劉靜玲教授);套用型服務項目“廣州市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規劃(2001-2002)”(楊志峰教授);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流域生態需水規律及時空配置研究”(2003-2005)(楊志峰教授);部委重大項目“非點源污染調查估算方法與技術研究”(2003-2005)(郝芳華教授)等;以及國家攀登計畫、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許多重要的科研任務。
在教學和科研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在國內外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每年平均近100篇。圖片展示了近幾年的獲獎成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