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成立於1978年,原名為北京市社會科學研究所文藝理論研究室,是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最早成立的四個研究機構之一。l986年更名為文學研究所。30餘年來,本所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歷程而發展,在歷屆院領導的關心支持下,本所歷屆正副所長以及全體同仁本著勤奮治學、開拓進取的精神在文學研究和文化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績,發表和出版了大量的學術成果,為本所的建設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加強學科建設、拓展學術視野,增強服務學科、服務文化建設和服務首都的能力,2010年“文學研究所”更名為“文化研究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
  • 成立於:1978年
  • 現有研究人員:11人
  • 研究員:3人
主要研究成果,主要的研究方向,所屬的研究中心,人員編制,

主要研究成果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文學研究所的研究基本按照一級學科的研究方向從事文學理論研究、文學史研究和文學評論,發表和出版了大量的學術論文和學術專著,其中《藝術典型新議》(田丁等著)、《現代詩人及流派瑣談》(錢光培等著)獲北京市第一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現代詩人朱湘研究》(錢光培著)、《詩源、詩美、詩法探幽》(呂智敏著)獲北京市第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老舍與北京文化》(甘海嵐著)獲北京市第三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淪陷時期北京文學八年》(張泉著)獲北京市第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文學研究所開始重視文藝理論、北京地域文學和首都文化發展的多向研究,並成立了首都文化發展研究中心。北京地域文學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尤其是文化產業和首都文化發展的研究產生過重要的影響。《京味文學散論》(甘海嵐等主編)、《發展文化產業與北京產業結構調整抉擇》(錢光培、高起祥)獲北京市第五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昆蟲記》(王光譯)、《北京文化產業現狀與對策》(錢光培)獲北京市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新世紀以來,本所繼續從事首都文化、北京文化創意產業與文藝理論、北京地域文學的研究。《話語轉型與價值重構——世紀之交的北京文學》(呂智敏主編)獲北京市第七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理解事件與文本意義——文學詮釋學》(李建盛著)獲北京市第八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抗戰時期的華北文學》(張泉著)、《後現代轉向中的美學》(李建盛著)獲北京市第九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藝術 科學 真理》(李建盛著)獲北京市第十一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目前,本所已基本形成了文化理論與首都文化發展研究、文藝理論與北京地域文學研究兩個基本研究方向。

主要的研究方向

2010年更名為文化研究所後,主要設立“文化研究”和“文藝研究”兩個研究方向。“文化研究”主要從事“文化理論與首都文化”研究;“文藝研究”主要從事“文藝理論與北京文學藝術”研究。在重視基礎學科研究和加強基礎理論前沿問題研究的同時,加強套用對策的研究,尤其是加強文化理論、城市文化、文化規劃、文化創意產業、文化發展戰略等方面的研究,以增強本所服務學科建設、服務社會、服務首都文化建設與發展的能力。

所屬的研究中心

目前,掛靠本所的研究中心有:北京市社會科學院首都文化發展研究中心、北京市社會科學院首都網路文化研究中心。本所主持和主編的年度發展報告有:《北京藍皮書·北京文化發展報告》、《首都網路文化發展報告

人員編制

學科隊伍:現有研究人員11人,其中研究員3人,副研究員4人,助理研究員4人。6人具有博士學位,2人具有碩士學位,2人具有研究生學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