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熊貓研究保護中心

北京大熊貓研究保護中心

北京大熊貓研究保護中心成立於1991年,由潘文石教授和呂植副教授以及他們指導的一批博士、碩士研究生組成。中心的研究工作可以追溯到80年代中期。從1984年開始,中心的主要負責人潘文石教授就帶領一支由他指導的北京大學多學科的青年教師和研究生隊伍,對野生大熊貓生存適應的問題開展了廣泛的研究。經過十幾年艱苦的野外研究,近年來中心取得了比較突出的成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大熊貓研究保護中心
  • 地點:北京
  • 成立時間:1991年
  • 負責人:潘文石
研究成果,突出工作,學術交流,參與工作,發展方向,

研究成果

他們發現了海拔1350米的等高線是維持秦嶺大熊貓繼續生存的、中高山大熊貓--森林生態系統和該地區低山的山地農業生態系統的分界面,闡明了秦嶺中段南坡的中高山地區不容易遭受人類毀滅性地破壞,從而成為一個生物多樣性自然避護所的原因。他們發現了野生大熊貓的社會結構和行為方式、婚配製度以及某些避免近親交配的機制。他們首次分析了現存大熊貓種群在總體上的遺傳組成,發現作為一個地理群體的秦嶺大熊貓的DNA多樣性也還沒有下降到近親繁殖的程度。最重要的是,他們以充分的事實為根據,樂觀地估計秦嶺大熊貓仍有一個充滿希望的前景,及時提出保護這個物種的辦法。這些年來,中心始終密切結合中國國情,探討了以大熊貓為代表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國家責任、科學研究的作用以及社會倫理道德的問題。中心以探討自然生態系統中的基本結構和秩序為己任,並把這種研究看作了解生物多樣性現況和處理生態學危機的關鍵。這些成果得到了國際同行的公認,被譽為保護生物學領域的前沿。
北京大熊貓研究保護中心

突出工作

1993年9月,中心全體工作人員致信給江澤民總書記和李鵬總理,建議在秦嶺大熊貓的密集分布區內停止砍伐森林,並成立新的保護區,這建議被立即採納;並爭取到世界銀行的援助,經過1994年的籌備,於1995年在秦嶺大熊貓的最重要的分布區之內建成了一個新的保護區。這項工作在世界上起到良好的作用,各國的許多科學家和公眾請潘文石教授轉達他們對中國政府的謝意,並高度評價"中國政府在發展經濟需要大量資金的大背景下面,沒有忘記為世界人民保護大熊貓和保護環境的任務"。 與此同時,中心還十分重視對研究生的培養工作,不僅培養了他們的業務技能,而且還著重培養他們在研究工作中的科學態度和堅韌精神。至今,中心已先後培養出十幾名優秀的碩士、博士。他們包括:曾周,郭建葳,樓偉,毛小榮,拉加才仁,周志華,付達莉,張磊,周欣。他們中的大部分人,現在正活躍在國內外生物保護和相關的工作中。

學術交流

研究中心在國際學術交流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如1991年在華盛頓的一個大熊貓國際學術討論會上,潘文石是該會“野外研究工作組”的兩個領導人之一;1993年在成都舉辦的國際大熊貓學術研討會上,潘文石是研討會主席之一。1997年呂植負責並主持了在臥龍舉辦的大熊貓放歸野外的國際學術討論會;1998年,呂植與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合作,主持了在拉薩舉行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管理國際會議,旨在推動科研院校、國際組織和當地政府合作,共同參與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管理工作。

參與工作

中心一直堅持在陝西秦嶺南坡對野生大熊貓的研究。研究內容涉及大熊貓生物學的各個方面:生境調查,個體、種群生物學,物種和棲息地的保護,遭破壞的棲息地的恢復等等。中心將出版一部專著,是對秦嶺大熊貓進行了十三年研究的總結。它將敘述秦嶺大熊貓的現狀並提出保護管理的辦法。這本專著討論到的一些關鍵問題將有可能改變人們對保護現存大熊貓的許多看法,從而加強了保護這個物種的信心。另外,中心近期還參加了對於四川平武地區的熊貓數量調查的工作。此項工作是全國熊貓數量和棲息地調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中還探索了新的研究方法。這是正確統計目前我國野生大熊貓數量,採取行之有效保護措施的重要理論依據。
此外,近年來中心的研究內容在不斷擴展,其中包括對於廣西崇左地區白頭葉猴的研究。即以白頭葉猴的生物學研究為基礎,建立一個瀕危珍惜物種的保護和當地經濟發展相結合的可行的保護體系。這對於全國乃至世界範圍內的貧窮但野生資源豐富的地區的生物保護,都有一定的示範作用。 與此同時,由呂植負責的、在西藏地區的研究工作也已開始,這包括對於羌堂地區和藏東南的生物多樣性的調查和研究。西藏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歷史,在生物學上處於一個極其特殊的地位。一方面,青藏高原是舉世聞名的世界屋脊,它對於東亞,乃至南亞的氣候、河流、植被的生長、動物的分布等,都有很大的影響;另一方面,由於歷史和自然條件的原因,西藏現在還有很多人跡罕至的地區,那裡的生態環境保護得相對較好,是大量野生生物的自然庇護所。那裡不但生物種類繁多,有些地區是全球同緯度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而且還具有一些地方特有物種,如藏羚羊等。所以,對於這一地區的研究,就有其獨特的意義。合理地開發自然資源,保護其中眾多的珍稀瀕危物種,使這一片淨土高原永遠充滿生機和活力,是中心的最終目標。

發展方向

中心將堅持一貫的宗旨,以保護生物學這一方興未艾的學科為主要研究方向,集科學研究、高等教育和成人再教育等眾多職能於一身。在科研上,我們立足意義重大的野外觀察和研究,兼顧高技術的實驗室分析,從巨觀到微觀,在生態學、行為學、進化分子生物學等各個層次上開展工作,為科學地保護瀕危物種和生物多樣性提供理論依據和實際可行的措施。在高等教育方面,我們可以面向全校,開設保護生物學和動物生態學等科目,為提高全民素質,培養高水平的科學工作者,發揮自己的應有作用。此外,在成人再教育方面,我們會發揮自身的科技優勢和核心作用,積極參加培養各層次的生物保護人員的工作,在思路上和具體管理方法上,給他們以科學的啟示和指導。這項工作的意義最為深遠,它是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迫切需要,在國內尚屬首例,我們北大人應該有歷史使命感,勇於接受挑戰,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先行者。同時,中心還將一如既往地在國內外的學術交流活動中起積極的作用。在國內,中心與眾多科研組織和保護管理機構有密切的聯繫,可以在生物保護工作中起紐帶和核心的作用;在國際上,中心擁有極高的聲望,可以在加強國際合作,促進學術和技術交流中發揮自己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