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藥學院

北京大學藥學院

北京大學藥學院始建於1941年引,原名為北京大學中藥研究所,1943年以此為基礎建立了北京大學醫學院藥學系,設本草專業和製藥專業;1952年醫學院獨立建院,隨之改名為北京醫學院藥學系,設藥學、藥物化學、套用化學(醫藥)三個專業;1985年隨學校更名為北京醫科大學藥學院,設藥學、藥物化學、藥理學三個專業。2000年4月原北京醫科大學和北京大學合併組建新的北京大學,隨之更名為北京大學藥學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大學藥學院
  • 創辦時間:1941年
  • 所屬地區:北京
  • 類別:學院
  • 現任校長:周德敏
學院介紹,學院領導,現任領導,歷任領導,學院師資,院系設定,教學科研,對外交流,諾獎得主,

學院介紹

北京大學藥學院是全國重點藥學院(系)之一,也是國家最早建立的高等藥學院校之一,其前身是北京大學中藥研究所,始建於1941年。在此基礎上,1943年建立北京大學醫學院藥學系;1952年醫學院獨立建院,隨之改名為北京醫學院藥學系;1985年隨學校更名為北京醫科大學藥學院;2000年4月更名為北京大學藥學院。曾設本草、製藥、藥學、藥檢、藥物化學、生藥學、套用化學(醫藥)、藥理學等專業,現設藥學專業(六年制本碩連讀)。藥學專業於2007、2008年被批准為國家級、北京市級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於2008年被批准為“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簡稱理科基地)藥學專業點。北京大學藥學院是一個以培養研究型人才為目標的藥學院。
北京大學藥學院
(院徽設計:陳萬為)

學院領導

現任領導

行政
院長:周德敏教授
副院長:郭敏傑研究員
黨委
黨委書記兼副院長:徐萍教授
黨委副書記:呂萬良教授
黨委副書記:張紅梅

歷任領導

1945年劉思職教授任系主任,1946年薛愚教授任系主任,1958年王序教授任系主任,1983年王夔教授任系主任,1985年學校更名後王夔教授任院長;1988年張禮和教授任院長。1999年彭師奇教授任院長;2004年劉俊義教授任常務副院長;2005年劉俊義教授任院長。
2016年1月12日上午,北京大學藥學院新一屆行政班子任命會在藥學樓舉行,會上宣布了藥學院新一屆行政領導班子人選,周德敏接替劉俊義擔任北京大學藥學院院長。

學院師資

至今藥學院已有四名教授遴選院士,其中王序教授、王夔教授、張禮和教授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樓之岑教授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藥學院現有在職職工194名,其中教授35名、副教授39名,中國科學院院士2名,“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1名,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5名,教育部跨世紀(新世紀)人才3名,教育部創新團隊1 個;全國優秀教師1名,北京市教學名師1名,北京市優秀教師8名,博士生導師27名、碩士生導師41名,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61名,占專任教師總數的50.4%,具有碩士學位的教師42名,占專任教師總數的34.7%。

院系設定

藥學院現設有化學生物學系、藥物化學系、天然藥物學系、藥劑學系、分子與細胞藥理學系、藥事管理與臨床藥學系、實驗教學中心、套用藥物研究所,一個首批建立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天然藥物及仿生藥物國家重點實驗室,三個國家重點學科即生藥學、藥物化學和藥理學。

教學科研

有藥物化學、生藥學、藥劑學、化學生物學臨床藥學5個博士點和藥物化學、生藥學、藥劑學、藥物分析學、無機化學、臨床藥學6個碩士點;藥學作為一級學科為藥學博士後流動站和“大藥學”博士點,標誌著藥學院各學科均可招收博士生。學院現有各類學生2217人,其中博士生、統招研究生、研究生班學生297人,六年制本碩連讀學生570人,四年制本科學生153人,承認教育專升本、專科學生1197人。
2001年經教育部批准開始招收6年制本碩連讀的長學制學生。在實施長學制招生計畫和六年一貫、本碩融通的培養模式後,學院注意轉變教學思想,更新“教與學” 的觀念。以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目標,在教學體系、教材建設、課程設定、師資培養、素質教育等方面做出了較大的調整與改革。在“加強基礎、注重素質、因材施教、強調創新、面向未來”的培養方針下,突出了學生能力和學習主動性的培養,逐步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個性化教育模式,大力提倡教授講授基礎課,加大推進本科生早期進入實驗室的力度,適當減少了課堂授課時間。制訂了長學制分流條件及二級學科培養細則,培養方案不斷完善,成效顯著。
為適應不同層次人才的需要,編寫了多種高水平教材,其中為六年制本碩連讀編寫的特色教材17部已正式出版9部;主編全國規劃教材8本,參編10本。有12本教材獲“十一五”規劃教材立項,2本教材被評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3本教材獲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項。《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分別獲2006年全國高等學校醫藥優秀教材二、三等獎。《無機化學》、《藥用植物學》被評為北京大學、北京大學醫學部優秀教材。《藥物化學》獲得2006年國家精品課程。
教育改革研究《大藥學教學改革與實踐》獲2001年北京市教學成果一等獎、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1世紀初藥學研究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獲2004年北京市教學成果一等獎,《全面改革醫藥專業化學實驗教學模式、課程體系和內容,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獲2004年北京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藥學院新生導師制的創建與發展》獲2004年北京大學教學成果二等獎。目前承擔著十幾項教育教學立項課題研究,其中包括“十一五”高等教育教學改革課題立項5個。
學院的科學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大疾病”即心腦血管疾病、腫瘤、老年性疾病;以及在核酸、寡糖、多肽和微量元素 “四大內源性物質”和天然藥物等領域的基礎研究。以國家重點實驗室(天然藥物與仿生藥物國家重點實驗室)為核心,重點學科(藥物化學、生藥學、藥理學)為依託,在核酸化學、多肽化學、糖化學、生物無機化學等方面積累了較雄厚的基礎,取得了國內領先、國際上有影響的成績,有些研究已處於國際前沿水平。在分子藥理、細胞化學、藥物設計、篩選等基礎研究和套用基礎研究也達到與國際同步水平。目前承擔著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863”項目、“973”項目、國家科技攻關項目以及省部級科研項目,參與了“九五”211工程和“十五”“211”工程項目的建設。
近五年發表論文965篇,其中被SCI收錄的416篇;獲各級各類科研成果獎30項,其中國家級4項,部、委、局、北京市級26項;獲國家各級名類科研經費(“縱向”)4500萬元。

對外交流

藥學院與國際國內科研院所、製藥企業有著廣泛的合作與交流。與美國 、英國、法國、德國、日本、荷蘭等國家及港、澳、台地區等十幾所大學或公司建立了友好合作關係,聘請外籍名譽教授4名、客座教授11名,對內、對外交流的擴大和加深促進了藥學院整體地位與水平的穩步提高。
北京大學藥學院今後幾年的奮鬥目標是:逐步發展為一所學科齊全、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藥學院。

諾獎得主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羅琳醫學院諾貝爾大會宣布,將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愛爾蘭醫學研究者威廉·坎貝爾、日本學者大村智以及中國藥學家屠呦呦。
屠呦呦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在北大醫學院藥學系生藥專業學習。1955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今北京大學醫學部)。畢業後曾培訓中醫兩年半,並一直在中國中醫研究院(2005年更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工作,前後分別晉升為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首席科學家。
屠呦呦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北京大學藥學院也因此成為中國第一個培養出諾貝爾科學獎項得主的學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