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校景亭

北京大學校景亭

北京大學校景亭位於北京大學德齋(紅一樓)北部土山上,北面俯臨紅湖。為大式重檐四角方亭,亭式簡樸大方,為昔日鳴鶴園中最大亭,亭四周疊置假山,樹木陰翳,翼然亭掩映其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大學校景亭
  • 隸屬學校:北京大學
  • 位置:北京大學德齋(紅一樓)北部土山
  • 北面俯臨:紅湖
  • 外形:四角方亭,亭式簡樸大方
  • 特點:鳴鶴園中最大亭
簡介,歷史,

簡介

亭正西有白石砌岸的長方形魚池,盛夏荷花盛開,別有一番風致。與未名湖畔的鐘亭湖心島上的島亭相比,由於所處較為幽僻,校景亭並不太為人所知。其實它應該算是燕園裡最古老的一座亭子了。
北京大學校景亭
乾隆十二年,乾隆曾登上翼然亭觀賞四周風光,並以“翼然亭”為題賦七律一首,讚賞這一帶的風光之美。他在詩引中說“出西軒面橫嶺,亭中設便坐,近納嵐翠,遠往野綠,仿佛香山來青景色。”校景亭位於北京大學德齋(紅一樓)北部土山上,北面俯臨紅湖。為大式重檐四角方亭,亭式簡樸大方,為昔日鳴鶴園中最大亭,亭四周疊置假山,樹木陰翳,翼然亭掩映其中,很能體現出古園林建築中“藏”的特點。亭正西有白石砌岸的長方形魚池,盛夏荷花盛開,別有一番風致。與未名湖畔的鐘亭與湖心島上的島亭相比,由於所處較為幽僻,校景亭並不太為人所知。其實它應該算是燕園裡最古老的一座亭子了。

歷史

據資料記載,校景亭原名翼然亭(大概是取“有亭翼然”之意),是昔日名園鳴鶴園中一座最大的方亭。它早在乾隆初年就已存在了。乾隆十二年(1747),清高宗乾隆曾登上翼然亭觀賞四周風光,並以“翼然亭”為題賦七律一首,讚賞這一帶的風光之美。他在詩引中說“出西軒面橫嶺,亭中設便坐,近納嵐翠,遠往野綠,仿佛香山來青(即來青軒)景色。”詩文為:
峰有飛來亭豈無,天然距此不南圖。
籍松為幄陰偏秀,依石成章興迥殊。
茶鼎煙飛雲半野,棋枰聲雜瀑千珠。
寄言縱目搜吟客,莫認琅邪岩畔途。
後來,這一帶成為蕙親王綿愉的鳴鶴園。鹹豐十年(1860),鳴鶴園毀於英法聯軍之手,園中建築多被損毀。而翼然亭卻奇蹟般地保存了下來。清末時,醇親王奕譞曾做詩描述鳴鶴園景色凋零,但古亭倖存的荒蕪景象。詩云:
鶴去園存悵逝波,翼然亭畔訪煙蘿。
百年池館繁華盡,匝徑松陰雀噪多。
上個世紀二十年代,鳴鶴園遺址成為燕京大學校址的一部分。1926年,燕大遷來以後,對翼然亭進行了修整,並在亭內彩繪燕園校景十二幅,將燕園的代表景點薈萃於一亭之上。校景亭之名也因之而來。1984年,北京大學又對校景亭做了一番修葺。今日之校景亭,已經煥然一新,可謂北京大學校內最為雅致美麗的名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