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於2007年5月在北京大學環境學院城市與環境學系基礎上建立。城市與環境學院以地理學為主體,還包括環境科學、生態學、城市規劃、建築學、景觀設計學等多種相關學科,具有理、工、文多學科交叉的綜合優勢,學院中既有老一輩的學界泰斗,又有一大批中青年學術骨幹,尤其是擁有一大批高素質的優秀學生,城環學院完全有能力建設一個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學院。2011年與校內其他學院聯合建設了首批生態學一級學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
  • 英文名:The 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t Peking University
  • 簡稱:北大城環學院
  • 創辦時間:2007年
  • 類別:公立大學下屬學院
  • 學校類型:理工
  • 屬性:211、985
  • 所屬地區:中國北京海淀區
  • 現任校長:院長 賀燦飛
  • 主管部門:北京大學
  • 碩士點:8
  • 博士點:7
  • 專職院士:5
  • 主要院系:城市與區域規劃、城市與經濟地理、資源與環境地理、生態學系
  • 本科專業:5
  • 一級碩士點:地理學、生態學
  • 一級博士點:地理學、生態學
  • 國家重點學科:地理學國家一級重點學科
  • 基金創新群體:2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
歷史沿革,學院目標,科研成果,學院概況,院系概況,師資力量,學院課程,領導機構,黨政領導,委員會,校園環境,學校地址,

歷史沿革

城市與環境學院的歷史沿革最早可追溯到1904年在京師大學堂文學科中設地理學門。[據王恩涌考證:1904年僅僅是個計畫,並未實現。在北大講地理課的是張相文教授,他1917-1919年在北大講授《中國地理沿革史》,編有《中國地理沿革史》講義。學科發展歷史與清華大學的地理系和燕京大學的歷史系有直接的淵源。
清華大學於1928年成立地理系,著名的地質學家翁文灝擔任第一任系主任。地理繫於1929年招收學生。由於系的發展,到1933年,在學科上有了擴大,下設地理、地質、氣象三個組,分別培養地理、地質、氣象方面人才,改名為地學系。
抗日戰爭開始後,清華、北大、南開三校合併,於1938年4月在雲南昆明改為西南聯合大學。原清華地學系與北大地質系合併為地質地理氣象學系。抗戰勝利,三校回遷,原清華地學系與北大地質系各回本校。清華原地學系的氣象組遂單獨成系。
1950年初,因當時國家急需地質人才,清華地學系中的地質組遂單獨成立地質系,地學系只留有地理組。
1952年,為適應國家建設,全國高校進行大調整,原清華的地學系調整到北京大學,與燕京大學歷史系少數教師一起成立的地質地理系。當時,學習蘇聯培養人才的經驗,地理學遂採取按二級學科成立專業,分別制定教學計畫以培養專門人才。在地質地理系,1952年設有自然地理專業。1955年又設立了經濟地理與地貌兩專業,同時引進部分地質學教師,開始招收地質專業學生。這種方式是我國地理學高等人才培養上重要變化。
由於文化大革命的衝擊,高校於1966年停止招生。
北大地質地理繫於1972年開始恢復招生。當時,考慮到世界已開發國家在環境污染、城市化與衛星遙感技術等方面對地理學發展的影響,遂確定地理學的專門人才培養採取理科專業與套用相結合,自然地理與環境保護結合,經濟地理與城鄉規劃相結合,地貌與遙感技術相結合以培養理科套用人才。這使地理學人才培養又提高到一個新階段。它不僅是文、理結合,而成了文、理、套用、技術大綜合的新時代。
1978年,地理學方面的學科與地質學方面的學科分別成立地理系與地質系。地理系下設自然地理、地貌和經濟地理三個專業。隨著學科發展日益重視套用的趨勢,也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這一老學科的新變化,於1989年將地理學系改名為城市與環境學系。
由於國家對環境問題的重視,北大在2002年將原城市與環境系與環境科學中心合併成立了環境學院。2007年5月,學校決定將環境學院的兩部分分開,原城市與環境學系所屬部分成立了城市與環境學院。

學院目標

學院建設總的指導思想是以創世界一流為目標。緊密結合國家需求,以學科建設為核心,大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教學科研條件建設,大力提高城市與環境學院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水平,積極推動學院與國際一流大學的交流與合作。通過3-5年的努力建設,使學院的師資隊伍水平、設施水平、教學研究水平和主要學科方向的水平保持國內領先水平,某些方面爭取達到國際一流水平。
全方位多層次國際化的建院模式
學科建設將在教學、科研、管理和社會服務等方面實施全方位和多層次的國際化戰略。採用國際通行的辦學模式和評估體系,加強與國際一流大學、科研院所、管理機構和企業的聯合辦學和開展實質性合作研究,建立國內和國際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推動學科建設的國際化。
突出中國特色、發揮學科綜合優勢
學院建設注重國際經驗與中國國情的結合。在學科建設中將注重已有重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建設,扶持和培養某些國家急需的學科和重要的新興學科。發揮學院學科齊全的優勢,學科布局注重文、理、工相關學科的結合。

科研成果

2001年以來,每年都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重大研究計畫項目得到批准,其中2004年獲得批准的重點項目3項,重大研究計畫項目1項,2005年獲得重大研究計畫項目2項。2008年獲批准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項,其中重點項目1項。2001-2004年每年參與和主持的863、973項目均在2項以上。直接進入本院的橫向項目平均每年在15項左右。
2003年,本院共有2個項目獲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分別是陶澍教授牽頭的“重金屬形態的時空分異、影響因素及生態效應”以及方精雲院士牽頭的“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與植被生產力的研究”,另有蔡運龍教授牽頭的“中國農業-農村發展可持續性的區域評價、區域戰略及操作途徑”獲該年度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5年,方精雲院士牽頭的“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生產力和碳循環的研究項目”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許學工教授參與的(排名第四)“渤海西南岸濱海油區環境演變衛星監測及預測研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城市與環境學院基礎研究與套用研究並舉,兩方面的科研經費接近。科研經費主要來源於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科技部、環保部、住房與城鄉建設部等部委以及地方政府委託項目,學院每年直接使用的科研經費維持在6000餘萬元,2012年科研經費近8000萬元。每年都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重大研究計畫項目得到批准。
學院在國際、國內刊物上發表論文的數量均呈穩步增加的趨勢,全院每年在sci和ssci收錄刊物上發表論文80餘篇。2011年以來發表論文的平均影響因子大於3.0。方精雲院士和朴世龍教授曾在science和nature等頂尖刊物上發表論文共6篇。

學院概況

前城市與環境學院共有教職員工99人,其中教授42人(含研究員7人)目,副教授31人(含副研1人),講師9人。現有師資隊伍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5人(含雙聘2人),教育部長江特聘教授4人,百人計畫研究員6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7人,外籍教師1人,以及2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
學院下設4個系、一個研究所,即城市與區域規劃系、城市與經濟地理系、資源與環境地理系、生態學系和歷史地理研究所。另有地理科學研究中心、城市規劃設計中心十多個研究中心。
北京大學建築學研究中心也是落在城市與環境學院下面,招收碩士(建築設計及其理論專業)和博士(人文地理學專業建築設計及其理論方向,導師:張永和)。
學院擁有地理學國家一級重點學科。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兩個國家重點學科。2011年與校內其他學院聯合建設了首批生態學一級學科。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貌第四紀、歷史地理、城市與區域規劃、環境科學、生態學等學科,涉及資源、環境、生態、城市等多個領域。學院有地理學國家理科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基地和地表過程分析與模擬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以及人地系統與環境遙感實驗室。
在教學方面,學院根據國家建設需求和科學前沿設定專業。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
本科生有5個專業:環境科學、生態學、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地理科學、城市規劃。
碩士研究生有8個專業: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環境地理學、歷史地理學、地貌與環境演變、城市與區域規劃、第四紀地質學、生態學。
博士研究生有7個專業: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環境地理學、歷史地理學、地貌與環境演變、第四紀地質學、生態學。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
在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方面,承擔大量國家重要科研項目和國際合作,發表大量高水平研究論文。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在內的多項獎勵,為國家的決策提出科學依據。

院系概況

城市與環境學院目設有5個本科專業,學院現有本科生近450人。
學院設有8個碩士研究生專業: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環境科學、生態學、第四紀地質學、歷史地理學(地理學)、地貌與環境演變(地理學)、城市與區域規劃(地理學)。共有在讀碩士生約300人。
學院設有6個博士研究生專業: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環境地理學(地理學)、歷史地理學(地理學)、地貌與環境演變(地理學)、第四紀地質學。共有在讀博士生170餘人。
學院還設有地理學博士後流動站。
在“211工程”和“985”計畫的支持下,學院的硬體條件得到了迅速改善,為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奠定了基礎,北京大學生態與環境研究網路塞罕壩實驗站現已經建成並投入使用,大老嶺實驗站也已啟動,為學生的生態、環境和地理學的實習提供了條件。學院還建立了人地系統與環境遙感實驗室,供學生開展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和城市設計方面的實驗。

師資力量

城市與環境學院師資力量雄厚,有院士3名、長江學者5名、傑出基金獲得者11名(包括3名海外傑出青年基金),教育部跨世紀人才、新世紀優秀人才共2名。“環境生物地球化學創新群體”和“中國陸地植被時空格局與生態功能”兩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
學院中既有以侯仁之先生為代表的老一輩學界泰斗,又有一大批中青年學術骨幹。他們活躍在資源、環境、生態和城鄉規劃等各個領域,既推動著地理學及相關的資源、環境、生態和城市規劃等學科的理論創新,又為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做出了貢獻。

學院課程

課程名稱:美術與製圖
課程名稱:建築概論與初步
課程名稱:城市規劃原理
課程名稱:城市園林綠地系統規劃設計
課程名稱:總體規劃課程設計
課程名稱:詳細規劃課程設計
課程名稱:城市設計
課程名稱:城市遊憩空間與旅遊規劃
課程名稱:社區空間規劃與設計
課程名稱:區域規劃原理
課程名稱:城市道路與交通規劃
課程名稱:城市基礎設施系統規劃
課程名稱:景觀規劃與設計
課程名稱:規劃機助技術(規劃CAD)
課程名稱:氣象氣候學
課程名稱:氣象氣候學實習
課程名稱:水文學與水資源
課程名稱:土地利用規劃學(Land Use Planning
課程名稱:土地評價與管理(Land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課程名稱:鄉村地理與鄉村發展
課程名稱:中國自然地理(Physical Geography of China)
課程名稱:自然保護學
課程名稱:自然地理學
課程名稱:自然災害風險評價
課程名稱:綜合自然地理學(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課程名稱:自然資源學原理(Principles of Natural Resources Management)
課程名稱:地球概論
課程名稱:地貌學
課程名稱:環境演變與全球變化
課程名稱:沉積與環境
課程名稱:中國地貌與第四紀環境
課程名稱:現代自然地理學實驗方法
課程名稱:海洋資源與環境
課程名稱:生物地理學
課程名稱:環境規劃(不要)
課程名稱:環境學基礎
課程名稱:遙感基礎與圖像解譯原理
課程名稱:植物學(上)
課程名稱:植物學(下)(分類與地理)
課程名稱:土壤學與實驗
課程名稱:普通生態學I (總論、個體、種群)
課程名稱:普通生態學 III(景觀、區域及全球生態學)
課程名稱:野外生態學
課程名稱:生態學實驗技術(包括實驗)
課程名稱:生態學數量方法及主要軟體套用
課程名稱:城市生態學
課程名稱:生態工程學
課程名稱:經濟地理學
課程名稱:經濟學基礎
課程名稱:城市規劃原理
課程名稱:房地產開發與管理
課程名稱:人口地理學
課程名稱:區域規劃原理
課程名稱:城市空間與結構
課程名稱:工業地理學
課程名稱:城市基礎設施系統規劃
課程名稱:人文地理學
課程名稱:交通運輸地理學
課程名稱:社區空間規劃與設計
課程名稱:房地產估價
課程名稱: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
課程名稱:經濟地理研究方法
課程名稱:城市總體規劃課程設計
課程名稱:城市遊憩空間與旅遊規劃
課程名稱:城市園林綠地系統規劃設計
課程名稱:行銷地理學
課程名稱:城市社會地理學
課程名稱:城市詳細規劃課程設計
課程名稱:城市道路與交通規劃
課程名稱:城市設計
課程名稱:景觀規劃與設計

領導機構

黨政領導

院長:傅伯傑
分工:主持學院行政工作,負責教師隊伍建設、學科建設
常務副院長:賀燦飛
分工:協助院長主持學院行政工作,負責學院財務、國際合作/外事、社科
副院長:李本綱
分工:負責本科生、實驗室、國內合作/產學研
副院長:李雙成
分工:負責研究生、博士後
副院長:劉鴻雁
分工:負責科研、985/211相關、信息化
副院長:金鑫
分工:負責行政、校友、國內合作、安全保衛、基建、房產、基金會、保密資料室
黨委書記:劉耕年
分工:主持黨委全面工作、負責人事工作
副書記:陳耀華
分工:負責統戰、紀委/監察、工會
副書記:樊志
分工:負責學生工作、組織、宣傳、團委

委員會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學術委員會
主席:方精雲
副主席:傅伯傑、賀燦飛
成員:鄧輝、馮長春、呂斌、陸雅海、劉耕年、陶澍、王仰麟、周力平、
陸大道(校外專家)、秦大河(校外專家)、鄭度(校外專家)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聘任委員會
主任:傅伯傑
成員:方精雲、賀燦飛、劉耕年、劉鴻雁、林堅、陶澍、唐曉峰、王學軍、王仰麟
北京大學學位評定委員會地理學分會
主席:劉耕年
副主席:李雙成
委員:馮長春、柴彥威、鄧輝、林堅、劉鴻雁、陶澍、周力平、李貴才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學指導委員會
主任:賀燦飛
副主任:李本綱、李雙成
成員:曹廣忠、鄧輝、李喜青、李有利、林堅、蒙吉軍、唐艷鴻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學生獎勵獎學金評審委員
主任:劉耕年
成員:曹廣忠、樊志、李本綱、李雙成、李喜青、林堅、蒙吉軍、唐艷鴻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黨委委員會委員
書記:劉耕年
副書記:陳耀華、樊志
委員:鄧輝、劉萍、劉耕年、陳耀華、金鑫、賀燦飛、曹廣忠、蒙吉軍、樊志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安全委員會委員
主任:劉耕年
副主任:劉鴻雁、樊志、金鑫
委員:唐艷鴻、李喜青、蒙吉軍、林堅、曹廣忠、劉雪萍、謝建民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安全委員會下設安全工作組成員
組長:劉雪萍、謝建民
組員:賈小新、王宇凡、張家富、吉成均、趙昕奕、鄭成洋、劉煜、付曉芳、劉燕花、蒙冰君、朱江玲

校園環境

北京大學是以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為目標的研究型大學,在借鑑環境研究和生態保護的國際經驗的基礎上,形成了自身對於綠色校園建設的獨到理解。“綠色校園”建設的宗旨主要在於加強校園有關環境生態方面的科學研究,注重環境保護人才隊伍的培養,提高師生環境意識,並帶動全社會共同營造良好的環境保護氛圍。

學校地址

北京大學東門內逸夫二樓(理科三號樓)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