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創新研究院

北京大學創新研究院

建設創新型國家是我國國家戰略的核心,北京大學基礎性、綜合性、交叉性、國際性的學科體系及長期以來形成的強大優勢,鑄就了超群的知識創新能力,產生了大批原創性科技成果,具有引領國家自主創新的獨特優勢。為此,工學院成立“北京大學工學院工程技術研究院”(簡稱工研院),專門研發先進套用技術和培養高端套用人才,取得了較好效果。為進一步發揮北京大學的綜合優勢,北京大學以工研院為基礎,並聯合信息學院、軟微學院、環境學院、醫學部及深圳研究生院等單位,組建了新的“北京大學創新研究院”。研究院以“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為宗旨,以北京大學強大的基礎研究實力和綜合優勢為支撐,以一體化和有機集成為發展戰略,致力於產業共性技術、關鍵性技術和前瞻性技術研發,推動成果轉化,實現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產品創新與產業創新的協同創新。

基本介紹

院長寄語,重點領域,研究院設定,

院長寄語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我國國家戰略的核心,建設產學研結合的創新體系,發展戰略新興產業和推動傳統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王茤祥王茤祥
構建產學研相結合的自主創新體系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指明了方向,但由於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時間較短,雖然已取得製造強國的成績,但整體技術水平與已開發國家還相距很遠,在一定時期內,企業還難以實施開放性、前瞻性的研究,無法提供原創性的成果。這就要求作為知識及技術高地的大學發揮引導作用,帶動企業技術進步並支撐企業創新能力的不斷提高。國內外成功經驗也證明,只有在知識創新方面具有超強實力的大學才能真正引領自主創新。北京大學是一所有著高度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的高等學府,在我國知識創新體系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理應適應國家的需要,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進程中勇當先鋒。
為此,北京大學重建了工學院,並確立了“致力於工程科學新知識的發現和套用,培養學術領軍人才及產業領袖”的使命。為更好地踐行這一使命,工學院成立了工程技術研究院(簡稱工研院)專門研發先進套用技術和培養高端套用人才,取得了較好效果。為進一步發揮北京大學的綜合優勢,北京大學以工研院為基礎,並聯合信息學院、軟微學院、環境學院、醫學部及深圳研究生院等單位,組建了新的“北京大學創新研究院”,旨在通過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和產業創新的協同創新,探索有北大特色的產學研創新體系。
研究院將以“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為指導,充分發揮北京大學基礎性、綜合性、交叉性、國際性的強大學科優勢,並與海內外知名大學和高科技企業協作,構建開放式、集團式的創新體系,發展產業共性技術、關鍵性技術和前瞻性技術,並積極探索及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文化和人才、投資、技術轉移、成果轉化等模式,最終實現有北京大學特色的專門性、持續性、積累性和規模性創新的技術工廠。
研究院在創新體系的主體要素(創新鏈)、動力要素(人員)、支撐要素(資源)、控制要素(機制)及客體要素(技術、產品和產業)等方面都進行了系統構建,初步形成了有機結合的高效機制,在北京、包頭、南京、杭州、紹興及廈門等地建立了基地,產生了一批優秀的成果,孵化了一批企業,支持了多個產業的發展,取得了較好的經濟社會效益,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地方政府及企業的好評。我們將進一步加強理論創新,不斷完善體制機制,努力成為“創新創業先鋒、產學研結合典範。”

重點領域

致力於發展成為最具創新力的套用技術研究機構。主要有先進制造、材料與化工、生物技術與生物醫學工程、能源與環境、電子信息、光電技術、設計與文化創意七大研究方向。

研究院設定

研究院除在北京本部開展業務外,還緊密結合北京大學的學科優勢和地方的經濟及產業基礎,在包頭、南京、紹興、杭州等地與政府共建了研發機構,開展相關領域科學研究及產業化。
院本部
院本部圍繞7大領域,以套用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為重點,為各地方研發機構提供技術支撐,形成本部與地方協同發展模式。
包頭研究院簡介
包頭研究院於2012年10月12日正式掛牌成立,研究院結合包頭的實際,確立了“依託包頭的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發展新興產業,發揮新興產業的引領作用,促進資源產業和傳統產業新興化”的發展策略,一期規劃了材料、能源、裝備及環保4個方向,與南京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台灣交通大學等大學聯合設立了磁性材料研究所、生物醫用(稀土)陶瓷材料研究所、新型發光材料研究所、半導體材料工程研究所、熱能工程研究所、能源生物技術研究所、濕地工程技術研究所、電漿淨化技術研究所、雷射套用技術研究所、發動機節能減排研究所、新能源汽車、資源環境研究所,共12個研究所,一個由多所高水平大學共同支撐的高效創新體系基本形成。
研究院現有科研人員120多人,其中中科院院士3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人才3人,長江學者1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人。科研人員中博士超過30人人,碩士超過60人。
研究院成立以來,完成科研項目約20項,在研項目15項,一批先進技術實現了產業化,取得較好成績。
研究院計畫用5年時間,引進5家以上國際知名大學或科研機構,引進或創建2家以上國家級研究機構,形成200人以上的研究隊伍,每年將向產業界轉化10項以上高新技術項目,成為我國北方重要的科研基地。
南京研究院簡介
南京研究院於2012年10月12日正式掛牌成立。結合南京的實際情況,形成了“以項目引人才、以技術引企業”的發展策略,圍繞軟體和系統集成2個研發方向,以北京大學為依託,並聯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北京交通大學、華北電力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套用科學研究院等8所大學聯合設立了仿真計算、物聯網、導航與定位技術、智慧旅遊、智慧型電網與工業過程等5個研究所。以及籌建中的雲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安全管理研究所、健康管理研究所、圖形圖像處理技術研究所等4個研究所,一個由多所高水平大學共同支撐的高效創新體系基本形成。
研究院現有科研人員101人,其中中科院院士3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人才3人,長江學者1人。研究院科研人員中碩士以上學歷占總人數的90%,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研發隊伍初步形成。
研究院成立以來,完成科研項目約9項,在研項目13項,包括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BXCFD通用流體分析軟體等一批先進技術項目正逐步實現產業化。研究園計畫經過3-5年的努力,將研究院建成10個左右的研究所,在每個主要領域形成一個由2所以上知名大學、3個以上高水平研發機構、10家以上龍頭或骨幹科技企業組成的“正金字塔”協同創新中心,同時輻射若干家外圍企業的格局,創建國家優勢或特色創新群體。
南京北大產業創新研究院簡介
南京北大產業創新研究院於2012年12月25日正式掛牌成立。研究院在北京大學產學研發展戰略的指導下,結合南京技術開發區的實際情況以及南京的科教優勢,確定了致力於能源、資源、環境、光電子、信息、生醫、材料、納米等多個領域技術研發及產業化的發展方向,力爭經過5年左右的發展,建成緊密圍繞國家與區域發展戰略需求、在國際相關領域有相當影響、套用技術研發與產業發展並舉的高水平創新創業基地。
研究院一期規劃了材料、能源、裝備及環保4個方向,與南京大學聯合設立了磁性材料研究所、液晶材料研究所、光電自動化研究所、光電機械研究所,共4個研究所,已經立項的產業化項目共9個,包括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牙科材料、新型電控條光膜、超音波水暖系統、LTE應急通信雷射套用技術等。研究院正在逐步形成一個由多所高水平大學共同支撐的高效創新體系。
杭州研究院簡介
杭州研究院於2012年6月2日正式掛牌成立,研究院依託北京大學深厚的科研實力背景和杭州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以“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為導向,致力於信息電子技術和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的發展與人才培養,並積極推動科研成果向產業套用轉化。計畫將自身打造成為一個技術創新、產業創新與區域創新協調發展的高水平創新創業基地,為杭州市乃至整個浙江省的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服務。
研究院已設立生物醫療器械、生物技術、IC設計、測量與控制、雲身份安全、微納米工藝、光電、抗菌材料8個研究所,並逐步開展其他領域的套用技術研究。在項目選擇上,研究院堅持 “技術領先、市場明確、遠近兼顧” 的原則;在項目部署策略上,杭州院注重集群優勢,充分調動相關產業和市場優勢資源。為規模化產業蓄勢。
杭州研究院積極引進人才,發展迅速。已引進國千、省千、杭州521人才8人,院士2名,長江學者1名,高級工程師8名。研究院處於中試階段的項目1項,正在技術轉移的項目2項,在研項目7項,完成篩選正在內部論證的項目近20項。
為提高研究成果轉化效率,研究院在機制上實現了重大創新,建立了“研究院-創新基金”的耦合模式。研究院屬於公益機構,創新基金是由政府和民營企業共同組成的開放式基金。創新基金參與項目評估、投資,主導項目產業化,這樣既發揮了公益機構自由專業的優勢,又發揮了基金的市場效率機制,較好地實現了協同創新。
在未來的三到五年中,研究院將建設成為浙江省乃至全國的以高端技術產業為導向的技術及人才基地:擁有上百名高層次人才,超過五十項高技術項目,形成年產值愈十億的產業群,愈百億的產業輻射能力,為浙江乃至長三角的產業升級作出貢獻。
紹興技術研究院簡介
紹興研究院於2008年11月8日正式掛牌成立。其使命為在生物醫藥技術、先進材料、環保能源、機械等領域,通過技術轉化和產業化研究實現自主創新、集成創新、超越創新。2010 年4 月,共建雙方結合前期運行情況及發展需要,簽署了推進研究院建設的協定,從發展方向、治理結構、支持政策等多方面進行進一步深化。研究院確立了以“聚焦先進工程技術開展研究及加強成果轉化,加強產學研結合及人才引進,在管理上不斷創新,打造成為紹興重要的高新技術輸出基地及成果轉化基地”的發展策略,按照項目帶動、成熟一個啟動一個的原則逐步引入和建設新的工程中心。
研究院現擁有生物工程研究所和能源工程研究所兩個研發實體。現有全職人員28名,其中具有博士學位人員4人,碩士8人。
生物工程研究所的主要研究開發方向為生物工程技術、發酵工程技術、醫學工程技術等領域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的產業化研究與技術轉化。能源工程研究所的主要發展方向包括先端太陽能利用技術、熱泵技術、污泥乾化技術、蓄熱技術和樓宇節能改造技術等。
研究院迄今共累計立項27項,完成15項。主要技術成果包括中低溫污泥乾化技術、高效太陽能熱利用技術、高效熱泵系統、中低溫蓄熱技術、ADMA檢測試劑盒等。共申請國家專利29項,包括12項發明專利和17項實用新型專利,其中16項已獲得專利授權。
在科技服務方面,研究院與紹興市華匯集團、亞太藥業、紹興文理學院、上虞日麗太陽能公司、國周集團、明業集團、紹興市人民醫院等多家單位建立了產學研合作關係,聯合研發項目6項,並共同申報了多項省、市科技項目。
研究院將繼續秉持立足紹興、服務紹興、回饋紹興的理念,利用自身及北大的資源優勢,積極聯繫海外高端人才,引進一批具有戰略前景的創業項目和創新項目落戶紹興,改善本地的產業結構,增強戰略新興產業的實力,實現新形勢下的科技創新及產業升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