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風丸(《聖濟總錄》卷十七)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化風丸,中醫方劑名。出自《聖濟總錄》卷十七。主治風痰肢體緩縱,偏正頭痛。

基本介紹

  • 名稱:化風丸
  •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七
  • 組成:天南星、白附子、烏頭、寒水石、半夏
  • 主治:風痰肢體緩縱,偏正頭痛
組成,用法用量,主治,附方,

組成

天南星(用漿水浸七日,取出,切,暴乾)、白附子(炮)、烏頭(炮裂,去皮臍)各二兩,寒水石(研)、半夏末(用生薑汁和作餅,焙乾)各四兩。

用法用量

上為末,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加至二十丸,生薑湯送下,臘茶亦可,不拘時候。

主治

風痰肢體緩縱,偏正頭痛。

附方

名稱:化風丸
組成:雞蘇葉、羌活(去蘆頭)、芎勞、羚羊角(鎊屑)、防風(去叉)、天麻、人參、乾蠍(炒)、天南星(炮)、白僵蠶(炒)、龍腦(研)、麝香(研)
用法:上藥先以十味為末,入研者龍腦、麝香,再同研,煉蜜為丸,如雞頭子大,以丹砂為衣。每服一丸或二丸,茶、酒任下,不拘時候
主治:風氣肌肉困動,頭目昏眩,胸膈不利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二
功用:利胸膈
名稱:化風丸
組成:荊芥穗、雞蘇葉、羌活(去蘆頭)、乾蠍(全者,去土炒)
用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雞頭子大。每服一丸,薄荷湯化下
主治:風熱上焦煩滿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二
名稱:化風丸
組成:藁本(去土)、川芎、荊芥穗、細辛(去葉土)、甘草(炙)、草烏頭(炮,去皮尖)、香白芷
用法: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每一兩作一十九,硃砂為衣,陰乾。每服一丸,細嚼,食後茶清送下
主治:風氣上攻,頭目旋暈,項背拘急,鼻塞不通,神志不爽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二
名稱:化風丸
組成:膽星、羌活、獨活、防風、天麻、人參(去蘆)、川芎、荊芥、粉草、全蠍
用法:一方加辰砂、麝香各半兩,共為末,煉蜜丸芡實大,每服二丸,薄荷湯下
出處:《實用醫藥顧問》
功用:涼風化痰,退熱定搐
名稱:化風丸
組成:僵蠶、膽南星、鉤藤、黃芩、黃連、大黃、枳實、橘紅、沉香
用法:口服。每次1丸,-日.2次,空腹溫開水送服I周歲以內小兒用量減半
主治:小兒急驚風
出處:《常用藥物治療手冊》
功用:清熱熄風
名稱:化風丸
組成:大黃、細辛、天麻、白附子、桔梗、常山、地龍、羌活、薄荷、防風、枳殼、冰片、巴豆霜、豬牙皂、僵蠶、全蠍、膽南星、麻黃、硃砂、麝香
用法:口服。l歲以下每次l—2丸,2-3歲每次1丸,4-5歲每次1-2丸,5-10歲每次2丸,成人每次3丸,每日1—2次,溫開水送服。癲癇患者應在發病前服用
主治:小兒急驚風,癲癇,熱病抽搐
出處:《中國藥典》
功用:解痙熄風,開竅豁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