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覺巷

化覺巷

西安巷子名,位於西安市回民街上,南通鼓樓,北連西羊市街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化覺巷
  • 位置:西安市回民街上
  • 起點:鼓樓
  • 終點:西羊市街道
名稱由來,五條小巷,南北巷,東西巷,社區巷,一線天,短巷,清真大寺,歷史沿革,建築格局,化覺巷國小,四合院,巷內名人,民間記憶,商販雲集,牛馬經紀人,地道老陝,

名稱由來

至今說法不一,它曾被稱為化覺寺巷、花角巷,還有老戶說因“滑腳”轉音而來。化覺巷由4條不同走向和寬度的小巷互相連線所組成,老住戶說它是西安回坊中最大的一個里坊,這裡有著名的西安清真大寺,當地的老戶大多世代居住於此。
巷名究竟是化覺、花角還是滑腳?隋唐時期,化覺巷所在地大致位於皇城內的尚書省內北隅。當時,尚書省是全國最高的行政機構,與中書省、門下省合稱三省,長官稱尚書令,其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清光緒年間的《西安府圖》中將這裡標示為“花角巷”。 民國初年改名為化覺寺巷,民國西安市區地圖中將大清真寺標示為“化覺寺”。有關“化覺”和“花角”的來歷,說法不一。相傳,因這裡的清真大寺建築宏偉、牌樓斗角精美絕倫,俗稱大寺為花角寺,又因大清真寺在此,取感化、感悟之意得名化覺巷,解放後省掉寺字,稱化覺巷。世代居住在化覺巷的安守信老先生說:“相傳,過去這裡的街道都是土路,一下雨到處都是水和泥,一不小心就滑倒了,於是就叫‘滑腳巷’,後來叫成了化覺巷。”

五條小巷

四條小巷蜿蜒相連組成化覺巷,化覺巷不是一條主街,它蜿蜒穿插在北院門、西羊市和北廣濟街之間的居民區中,確切地說,化覺巷是這一片地區中所有小巷道的統稱,當地人也用化覺巷來泛指這一整片區域。81歲的老住戶安守信說:“西安回坊中最大的一個里坊,就是化覺巷。”化覺巷轄屬北院門街道化覺巷社區,1966年改名革命一巷,1972年恢復原名。

南北巷

現在的化覺巷由4條互相連通的巷道組成,其中有兩條較大的主要巷道,一條南北向,北頭在西羊市東段,巷道基本與其東的北院門平行,南段西側有大清真寺的東牆,清灰的高牆上砌著各種華麗的磚雕,為小巷增色不少。巷子向南延伸快到鼓樓時,向東拐過一個直角,呈東西走向,再與北院門南口相交,我們所熟悉的化覺巷彩繪大牌樓就在這個巷口。這條巷道現在已經被打造成了旅遊紀念品一條街,下有青石鋪路,上有雨棚遮擋,遊人穿梭。

東西巷

化覺巷的另一條主巷道是東西向的,西起北廣濟街,東接南北街的中段。比起旅遊紀念品一條街,這條巷道冷清不少,裡面零星開著幾家店鋪,其南側幾乎被大清真寺的北牆占據。不過,這條巷子比南北主巷寬闊許多,大清真寺的大門現在也開在其東口。

社區巷

除了兩條主要的巷道,化覺巷還包括兩條更細小的巷子。這兩條毛細血管一般的小巷,在民國西安市區地圖上被明顯地表示出來,但今天的地圖上找不到了,坊外很少有人知道它們的存在。其中較長的一條南北向,北起西羊市中段,在化覺巷南北主巷西邊,南到大清真寺北牆,街寬約2米,化覺巷社區就在這條巷子中。由於巷子狹窄,住戶的樓房遮擋了陽光,使巷中顯得有些昏暗。另一條便是“一線天”。

一線天

另一條小巷是名副其實的“一線天”。西起化覺巷南北主巷中段,東到北院門。街寬不足1米,僅容一輛腳踏三輪車通過,兩邊住戶蓋起樓房,仰望頭頂,僅見狹窄的一線天空。

短巷

民國西安市區地圖上,化覺巷還有一條分支,其西口在北廣濟街中段,向東延伸,再向北轉,直通大清真寺南牆,順南牆西行,再北拐,延寺西牆北行,與化覺巷東西主街相連。這條小巷現在已經消失,唯有其北口寺西牆外處,還有一小截短巷。

清真大寺

歷史沿革

化覺巷中最為著名的,要屬化覺巷清真大寺了。歷史上,這裡曾稱禮拜寺、清修寺、東大寺、化覺寺等,現通稱西安清真大寺。化覺巷清真寺內保存的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敕修清真寺碑》中記載,此寺“自隋唐迄今歷千載余,敕建七次”。有學者認為,清真寺不會早在唐代就興建於長安宮城附近。陝師大副研究員史紅帥在《明清時期西安城市地理研究》一書中寫道:“通過對現存碑刻的比照分析可知,宋代長安城中已隨回族的聚居而在西北隅興建了化覺巷清真寺。”到了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敕修化覺巷清真寺,敕諭中將其與首都南京城清真寺相提並論。明景泰五年(1454年)至六年(1455年)間,由西安府署、鹹寧縣署等主持重修,嘉靖元年(1522年)由秦王主持重修。可見當時從皇帝、藩王到地方政府都對化覺巷清真寺的重修予以大力支持。

建築格局

仍保存著明代的建築和格局。大寺中軸線東西向,南北寬50米,東西長250米,面積約為12500平方米。寺院自東向西有四進院落,規模宏大,布局嚴整。寺內主要建築樓台亭殿沿中軸線有序排列,前後貫通。伊斯蘭細部建築風格與傳統四合院式的整體格局結合於清真寺中,成為西安城中極具特色和觀賞價值的城市景觀。主要建築有牌樓、牌坊、敕修殿、省心樓和禮拜大殿。其中的禮拜大殿建於明初,是寺內建築的精華。化覺巷清真大寺是中國伊斯蘭教建築規模宏大、保存最完整的古老清真寺之一。1956年,該寺被列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又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是全國重點宗教寺院。

化覺巷國小

化覺巷清真大寺里過去有個國小,叫化覺巷國小,馬賽英就在裡面上的國小。學校的大門就是現在大寺的入口,而當時做禮拜的大門在西邊,現在已經封上。馬賽英說:“寺里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地方都是國小,寺里的平房是教室,空場就是操場,我們在裡面玩鐵環、跳皮筋、跳繩。解放後這個國小一度還在,後來就合併到其他學校了。”
馬賽英老人世代居住在化覺巷,她在化覺巷出生,出嫁前一直生活在這裡。她記得小時候巷子裡沒有賣東西的,都是住家戶,她說:“小時候在巷子裡奔跑玩耍,很安全。”馬賽英家住在連通北院門和化覺巷南北主巷的“一線天”小巷中,小巷裡除了馬家,還有金家、白家。她1953年結婚,從此離開了化覺巷,住到了北廣濟街,直到結婚前,巷子裡只有一兩家雜貨鋪,再無任何店鋪。馬賽英老人記得,解放前的西安市公安局通到化覺巷,在化覺巷南段有個門,那是個高門樓,她說:“有一次我在巷子裡玩耍,一個警察下班出來,騎著腳踏車撞了我,至今頭上還有個疤痕。”

四合院

過去巷子裡都是清一色的傳統四合院。安守信老人住在化覺巷232號,這座小院是西安為數不多的保存完好的傳統民居,建造於清乾隆年間的四合院,前後兩進深,磚木結構,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安家小院獲得了挪威和中國政府的資助,雙方合作,老宅得到了修繕,2000年5月,安家院子的修繕保護工程完成,2002年這座小院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獎”,是西安市獲獎檔次最高的古民居,具有極強的標本意義。安守信說,過去北院門、西羊市、化覺巷一帶,不論商鋪還是住家,都是清一色的傳統四合院,後來人口增加,住戶們逐漸把平房改建成了磚混的樓房,化覺巷裡現在只有安家小院一座老宅院了。安守信說:“化覺巷共有3戶安家,除了我們家,還有一戶安家,和我們祖輩是一家,有血緣關係,但很遙遠了。過去巷子裡還有一戶安家,是清代晚期從南京遷來的,現在其後人已經不在巷子裡居住了,這戶安家和我們沒有血緣關係,但因跟我們同姓而‘聯宗’,也就是名義上是一家了。”
馬、趙、劉也是巷子裡的大戶,這三家的根子都在化覺巷,後來人口眾多就逐漸搬出去居住了。安守信說,馬家不僅是化覺巷的大戶,還是整個回坊的大戶。趙家人口也多,大概有200戶,光緒年間,趙家有個趙花鳳考中進士,在四川做官,成為巷子裡的名人。化覺巷的這家劉家被稱為“大劉家”,因為他家人口非常多。

巷內名人

化覺巷裡的能人很多,除了進士趙花鳳,巷子裡的白家光緒年間出過一位進士,名叫白雲鶴,也在四川做官。解放後,從巷子裡走出去的馬睦生擔任第六區副區長,是全國人大代表。安守信老先生說:“還有個名人馬平甫,是化覺巷清真大寺最後的總社頭,所謂社頭就是主管清真寺社事的人,相當於寺管會的主任。他們家的房子高大,從北院門一直通到化覺巷,是官宦人家,回坊有句俗語‘馬家的房,高家的牆,米家的金子拿斗量’,這個馬家就指的是馬平甫家。”解放後,馬平甫曾擔任過全國人大代表、市政協常委等。

民間記憶

商販雲集

安守信的記憶里,化覺巷的路面寬窄沒變,只是過去是土路,下雨下雪泥濘不堪,要穿木屐,不然泥水就會埋了腳。安守信說:“過去化覺巷裡都是住家戶,只有一個雜貨鋪,裡面賣油鹽醬醋之類的生活日用品,還有些挑扁擔的小商販,賣些粉湯羊雜之類。解放後,街道兩邊的老房子逐漸被改造成了樓房,所有的門面房,過去都是住家戶的街牆,改革開放以後,大家都把街牆打開,開起了門面房。在巷子裡開店的幾乎都是外地人租的當地的門面。”

牛馬經紀人

馬家和劉家曾是牛馬買賣“經紀人”。在化覺巷社區的幫助下,記者採訪了幾位老住戶,81歲的馬賽英老人說:“在化覺巷,馬家是大戶,粗略地統計一些,應該是人數最多的,化覺巷的老戶都稱呼馬家為‘螞蟻蟲’家,來形容馬家人口興旺。馬家在化覺巷居住的時間很長,馬家的家族分了很多個分支,分別住在化覺巷的不同位置,其中最古老的一戶在古玩街的北段。”
馬家和同是巷中大戶的劉家,世代都是牛馬買賣中的“經紀人”。馬賽英說:“過去回坊的人,要么是做生意的,要么就是牛馬經紀人。解放前,西安買賣牛馬的大市場在北郊,小時候父親帶我去過東新街的一個較小的牛馬交易市場。經紀人逢牛馬交易日到市場去,幫助賣家找買家,或者幫著買家找合適的賣家,並在買賣雙方之間幫助談價錢,從中收取些手續費,相當於中介。我的爺爺和父親都是牛馬經紀人,但是爸爸喜歡讀書人,讓哥哥讀書上學,我哥哥是大學畢業。舊社會,我一個女孩兒,父親也送我去讀書,上到國中畢業。”

地道老陝

老安家是地道的“老陝”,安守信老先生說:“我家在化覺巷究竟居住了多少代,已經無法說清,很古老的時候就在這裡。我能數得清的,安家在此居住了八代,我是第五代,我下面還有曾孫。家譜上記載,清乾隆時期,高祖父修建了化覺巷的安家宅院,在高祖之前,安家也一直居住在這裡。西安回坊的住戶有的從南京遷來,有的從安徽遷來,但我們安家是地地道道的老陝、老西安。我們家的人都是高鼻樑、深眼窩,有可能祖上是從阿拉伯國家遷來定居的,已經沒法考證。”
安守信的高祖在乾隆年間做蠟燭生意,生意做得很大,據說西北五省的蠟燭生意都是他來控制的。有錢之後就修了家裡的房子。曾祖父安鴻章是清真大寺的總社頭,那時清真大寺有12個社頭,1個總社頭,因為家中當時條件還比較好,清真寺里有些花銷,也要社頭自己掏。安家的高祖留下來相連的“連四院”老宅,安守信老人居住的老宅院是中間的一院,其北邊還有一院,南邊還有兩院。北邊的一院房前半院1965年賣掉了,後半院仍保留著,現已無人住。南邊的兩院中賣掉了一院,還有一院住著安老人的侄子侄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