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男

化男

《化男》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選自《聊齋志異》卷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化男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出處:聊齋志異
  • 文學體裁:短篇文言小說
  • 作者:蒲松齡
原文,注釋,譯文,評價,作者簡介,

原文

蘇州木瀆鎮[1],有民女夜坐庭中,忽星隕中顱,仆地而死。其父母老而 無子,止此女[2],哀呼急救。移時始蘇,笑曰:“我今為男子矣!”驗之, 果然。其家不以為妖,而竊喜其得丈夫子也。此丁亥間事[3]。
據《聊齋志異》鑄雪齋抄本

注釋

[1]蘇州:府名,治所在吳縣,即今江蘇省蘇州市。木瀆鎮,在吳縣西南 二十七里。見《大清一統志》引《吳地記》。
[2]止:只。
[3]丁亥:當也指康熙四十六年(1707),是年為丁亥。

譯文

蘇州木瀆鎮,有個鄉下人的女兒,一天夜晚坐在院子裡乘涼,忽然從天上落下一塊隕石,正好打中她的頭,倒在地上死過去了。父母年紀很大,又沒有兒子,只有這個女兒,悲傷地哭喊著急救。過了不多時,女兒才漸漸甦醒過來,笑著對父母說:“我現在變成男孩了!”察看她,果然不錯。他們家裡不認為是妖孽,反而竊喜家中突然得了兒子。真是奇怪呀!
這是順治丁亥年間發生的一件事。
註:當今,通過醫科手術,完全可以讓女兒身“變性”為男兒,從而使古時的“妖言”成為現實。

評價

人中殞死,死而復生,這是不可能的事。女因死而化男,更是不存在的事。然而,聊齋卻這樣寫了。正因為這樣寫了,它才是聊齋,才有述奇志怪的色彩,才能給人以恍惚迷離之感。
人說蒲松齡先生常常於村頭擺桌,邀各色人等閒聊,隨之記下他人所言奇事,我想,此篇一定是在這種情況下蒐集記錄下來的。
對蒲閒聊者,或者真的信有其事,因為當時的科學遠沒現在昌明,一些迷信的事情,許多人信,或處於半信半疑之間。或者本來不信,只是作為街談巷議之資,言之求趣罷了。
而蒲氏複寫此文,述之雖短,但也有內容加工,從字裡行間可以看出。當然,對其思想內涵的加工深度,遠不如其他一些精典篇幅大。
通過此文,反映了中國老百姓重男輕女的思想,以至於夢想將女兒變為兒子,其願望之強烈,可見一斑。這種思想,不是人們硬要這樣,而是社會生活造成的。在生產力不發展,各村封閉交通不發達的古代,女兒嫁到他處,很少有照顧娘家親人的機會,而缺少兒子的戶,自然有許多的現實問題,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以及社會威望上,都是這樣,這當然使人們更期望自己有兒子孫子。這種情況隨著社會的發展在不斷地變化,象今天的城市中,年輕人都有自己的工作,父母對子女,無論是居住的遠近還是照顧的方便與否,都沒有多少差別,尤其是女兒心細,為父母考慮得更周全,所以,從父母一方考慮,生男生女都差不多了。但是,我們看到,在一些欠發達的農村,重男輕女的問題還是有的,甚至是嚴重的。這除了思想教育的因素以外,很大程度上還是農村的社會現狀造成的,只有徹底改變了這種現狀,才能從根本上實際計畫生育的目標。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 年),清代傑出的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人。蒲松齡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童子試曾連續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外,以後屢受挫折,一直鬱郁不得志。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四年後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齡對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體會。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聊齋文集》和《詩集》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