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文化

匈奴文化

匈奴是世界歷史上著名的遊牧民族,興起於公元前3一4 世紀,至秦漢之際開始統一北亞草原地區,然後向西征服月氏、樓蘭、烏孫、呼揭等西域三十六國,建立了橫跨歐亞大陸的匈奴帝國。由於北亞草原獨特的自然條件,使得匈奴文化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加之與相鄰地區古代民族,在文化上的相互采借與涵化,更使匈奴文化異彩紛呈。匈奴文化不僅為後來興起於北亞草原地區的柔然、突厥、蒙古等民族所承繼,而且對同時期中原文化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匈奴文化是建立在遊牧經濟基拙之上,注重個體,講究實用的文化。

匈奴文明建立了有史記載的第一個草原王國,創造了中國最早的騎士文化,引起了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較大範圍的碰撞,實現了草原民族與中原漢族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王昭君出塞就是最好的見證。

匈奴曾在歐亞大陸馳騁近千年,其唯一保存下來的都城——統萬城。

作為一個古老的遊牧民族,匈奴千年前廣泛分布在中國北方和中亞,甚至遊獵至歐洲左右了歐亞大陸的歷史,其文明卻湮沒在歷史之中。作為唯一確認的匈奴都城——統萬城,是1600年前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大夏國首都,位於陝西省靖邊縣紅墩界鄉白城則村,在民族史、建都史以及考古和藝術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匈奴文化
  • 意義:古老的遊牧民族
  • 帝國:匈奴帝國
匈奴背景,文化體現,生活方式,飲食習慣,服飾服裝,生活居住,

匈奴背景

匈奴是中國古代北方最早建立遊牧國家的一個民族,號稱"百蠻之國"。其誕生地在今內蒙古河套及大青山一帶。興起於公元前3世紀,衰落於公元1世紀。在大漠南北活躍了近300年,其後又在中原地區活動了約200年,對中國和世界都曾產生過重大的影響。關於匈奴的族源,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後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逐水草遷徙",狄人亦自稱"胡"或"匈奴"。
匈奴族興起時,其物質文化已進入鐵器時代,農業和手工業都有了一定的發展。遊牧民族都是"引弓之國"和"俗善騎射",故弓矢是匈奴的主要武器之一。且匈奴爭戰頻繁,弓矢的消耗量特別大,這從匈奴墓葬出土箭鏃之多可以證明。匈奴的手工業中,製造弓矢的部門特別重要。匈奴在陰山和漢朝張掖郡以北都設有專門製造弓矢和車輛的手工業工場。《漢書·匈奴傳》下載郎中(官號)侯應(人名)上元帝書曰:"北邊塞至遼東,外有陰山,東西千餘里,草木茂盛,多禽獸,本冒頓單于依阻(即盤踞)其中,治作弓矢(即製造弓箭),來出為寇,是其苑囿也。"該《匈奴傳》又載,匈奴轄區有一塊插入漢界的地方,對著張掖郡,生產奇特的木材和鷲羽,能造箭桿。
漢朝尚書王根派使者向單于索求此地,單于回答說:匈奴西邊諸王製造穹廬(即氈制帳幕,穹音窮)及車輛所需的物資都由該地供給;且為先父遺留之地,不敢喪失。
匈奴人製造車輛作為軍事運輸和日常交通的工具。漢人桓寬撰寫的《鹽鐵論》卷六《散不足》篇說:"胡車(即匈奴車)相隨而鳴。"《漢書》卷六十九《揚雄傳》下載《長楊賦》說:"砰(音汾溫),破穹廬。"就是匈奴車。公元109年,漢兵在常山、中山(今冀北一帶)擊敗南單于,獲其穹廬及車千餘輛。公元134年,漢兵在西域車師附近的閭吾陸谷掩擊北匈奴,也獲其車千餘輛。
可見南匈奴和北匈奴都能造車並把車輛用於軍事後勤,而且一次作戰被獲的車輛動以千計,則其造車工業的規模和在軍事、生產、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亦可想見了。法國散文學家布封,曾經讚嘆說:人類文明史上最高貴的一次征服,乃是對馬的征服。東方和西方開始往來,原因是因為有了馬。人類第一次躍上馬背,大約是三千八百年的事情。一種說法是第一個躍讓馬背的是東方的匈奴人,一種說法是人類最先在愛琴海地區躍上馬背的。
匈奴人是有效地馴養了馬,使大規模放牧牲畜成為一種生產方式,也使依據牛、羊、馬、駝的習性和種類分群放牧成為遊牧業的一大類型。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桃紅巴拉匈奴1號、2號墓出土過馬、牛頭骨;巴丹吉林動物岩畫中,馬占第一位,其次是羊、駝、牛。馬約占全部畫幅的2/5,羊約占1/5。馴馬的成功實踐使分散的匈奴人凝聚為強大的部落聯盟,打破了血緣的氏族關係,出現了以地緣為核心的領地、故土和故鄉的概念,為遊牧國家的形成奠定了物質基礎。匈奴人的主體性與馬的速度和靈活性完美的結合,人馬渾為一體,增強了匈奴人的機動性和流動性,從而徹底改變了遊牧社會的內部社會結構和社會形象,使匈奴社會成為文明類型。
匈奴的騎兵強大得很。《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公元前200年,冒頓單于以40萬騎兵圍漢高祖劉邦於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曾以馬的顏色編隊,西方盡白馬,東方盡青龍馬,北方盡烏驪(即黑色)馬,南方盡(即赤黃色)馬。北方民族史專家勃爾只斤·吉爾格勒先生在《遊牧文明史論》一書中說:"馬鐙的發明和發現,與農耕民族發明耕犁一樣,對於遊牧民族來說,具有劃時代的革命性的意義。馬鐙是遊牧人生命的起點,馬鐙解放了遊牧人的雙手,騎手們無須再用雙手緊握馬鬃賓士,騎手變成了騎兵。"考古學家發現,在漠北諾顏山匈奴6號墓出土有木馬鞍和穿馬鐙的孔洞,內蒙古巴丹吉林、陰山、蘇尼特岩畫中都有馬鐙岩畫。由此推斷出匈奴人可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馬鞍和馬鐙的民族之一。
匈奴馬鞍鞍體簡單低矮,前後鞍橋到西漢後期才出現。匈奴人善騎射,與他們較早使用馬鞍和馬鐙有關。先秦時代,匈奴等族已經擁有強大的騎兵,到戰國時便出現了漢族趙武靈王效仿林胡、樓煩北方少數民族"胡服騎射"的改革。專家們說,鞍馬文化在中原的出現和發展,是漢族學習北方少數民族騎射的產物。沒有"胡服騎射",就沒有震驚世界的秦騎兵,面對秦始皇兵馬俑二號坑內威武雄壯、嚴陣以待、呼之欲出的騎兵鞍馬俑,中華民族創造世界偉大奇蹟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匈奴早在戎狄時代已經完成了社會的第二次大分工--手工業和農(牧)業的分離。那時,已有了金屬的加工,有了城邑中心。那種發展的水平在向華夏文化的借鑑下並不較它的鄰族落後多少。在匈奴時代,這種狀況依然在繼續和發展。
匈奴手工產品確是名類繁多。畜產物、土、木、石、金屬特別是鐵,無不成為他們加工的對象,並把他們的產品運用到他們生活、生產乃至交換等多個領域。2005年4月29日,內蒙古博物館展出商、周、秦、漢時期珍稀青銅器43件(套),主要是匈奴、東胡文物。全部是珍品,大部分是國家一級文物。包括青銅器禮囂、青銅兵器、青銅車馬具、青銅飾牌和青銅日常生活用品。社會評論這次展覽是一次"跨越時空的藝術欣賞"。
匈奴的金屬加工業。從資料中可以看到:金、銅、鐵質製品都有著同等的使用價值。在鐵製品中有箭桿、箭、鏃、"鳴鏑"(即所謂"嚆矢"或"響箭")、馬勒、斧、錛等。在銅(主要是青銅)製品中有鼎、壺、鏡、銅戈、銅予、銅錐、銅刀、短劍、鶴咀斧、、香爐、飾牌、馬勒、車軸頭、雙耳鍋、三腳燈台、戰馬護面具等;在金製品中有"金冠"、"金甲"、"祭天金人"、"金留犁"以及不同形狀和不同用途的金飾片。在畜產物的製品中,有氈、裘、靴、馬轡、"革笥"(即皮製鎧甲)、"馬革"(即古"船"字)、毛織品、馬尾製作、骨鏃等;木製品還有弓、矢、"木薦"(即木質)、"車器"、輦、輿、鞍、木獸、木器、穹廬架。至於土、石製品如陶器、瑪瑙獸、玉珠、佩飾物件、卮(酒器)、"服匿"(貯酪器)等。
民族史學家陶克濤先生在《氈鄉春秋--匈奴篇》中說:"他們既能建築城郭樓層,也能架橋設祠,表明匈奴的建築業也蘊積著熟練的技術。可以看出,匈奴的手工產品及其使用,既涉及生產領域、交通領域、建築領域,也遍及於生活領域、交換領域以及裝飾領域,較之戎狄時代確有更勝一籌的趨勢。"
匈奴手工業的成就不止在於它的品類的紛繁,而且在於它顯示出的高超絕倫的工藝水平。各種金銀玉器的製法,有鑄、壓、錘、及抽絲等工藝技術,所有金銀器大都以浮雕的動物圖案為裝飾,形象生動而美輪美奐。"那種人與人、人與獸以及人、獸同自然界搏鬥的形象、各種家畜姿態的造型、狩獵生活的描摹等,都真實地反映了民族生活的特點。"匈奴的金冠雖出土多處,如捷爾特穆里克斯基泰王墓出土的金冠、諾沃切卡斯克王墓出土的金冠,中國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阿魯柴登發現的一套四件的匈奴金冠。冠由黃金鷹形冠頂飾和冠帶飾兩部分組成。
據匈奴考古學家田廣金、郭素新發掘整理,撰文披露:鷹形冠頂飾重192克。鷹的頭、頸由綠松石做成,頭頸之間有一帶花邊的金片,類似項鍊。頭部是用金絲從鼻孔插入,通過頸部與腹下相連。頭頸可以左右搖動。尾部另做,插入體內,以金絲連線,能左右擺動。鷹體為金片做成,中空,身及雙翅有羽毛狀紋飾。雄鷹展翅傲立於一半球體之上,球體由厚金片錘打而成。半球面從中間四等分為夾角90度的扇面形,其上有浮雕的狼咬羊的精美圖案。狼呈臥狀,四肢屈曲前伸;盤角羊前肢前屈,後肢被狼咬住作反轉狀。羊角捲曲處鏤空。整個冠飾構成了雄鷹俯視狼咬羊的生動畫面,戴在頭上,熠熠生輝;稍一搖動,雄鷹擺動頭尾,栩栩如生。配套的頭箍冠飾帶,由三條半黃金鑄成的圓形金帶組成。每條長30厘米,周長60厘米,共重1202克。前部兩條,上下首尾都有榫卯對接,冠帶後邊一條(殘)的兩端與冠帶前部連成圓形。靠近人耳部分,每條兩端分別作成浮雕的虎、盤羊、馬的形狀,其餘主體部分飾繩紋狀。虎張牙舞爪,馬、羊屈肢靜臥,十分逼真,反映了濃郁的草原特色和高超的冶金鑄造水平,已列為中國國家級文物。
法國歷史學家勒尼·格魯塞在《草原帝國》一書的"匈奴的起源與匈奴藝術"一章中說:"在歷史的黎明時期,中國人就知道有所謂胡人者居於中國邊境,在鄂爾多斯、山西及河北北部。""匈奴人作為一個可怕的強盛民族而第一次在歷史上出現是在公元前第3世紀。""趙武靈王(公元前325~299年在位)並且從匈奴人手中奪下了山西的極北部(大同地區),以至於今日為鄂爾多斯的北部(約公元前第300年)。
為了抵制這些遊牧人的進攻,秦國(在陝西)與趙國(在山西)的漢人在加強有效的部隊的同時,把他們的重車兵改變為靈活的騎兵;軍事上的革命引起漢人服裝的全部改變,遠古時代的長袍遂於那時從遊牧人處學來的騎兵長褲所代替;漢人騎士們而且還從那裡借用了羽飾帽、'三尾服'和在'戰國時代'在藝術上起過很大作用的腰帶環子。""假使鄂爾多斯青銅器的一大部分,即是說內蒙古的匈奴青銅器,是與戰國(公元前5~3世紀)同時代的,則這同一種藝術還繼續在整個漢朝(公元前第2世紀初至公元後第3世紀初)時代繁榮於原地和外蒙古。在陳列品里有匈奴藝術花紋的中國青銅紐扣,它很明顯是漢朝藝術家們根據鄂爾多斯式樣而仿造的。西伯利亞西部的青銅器一直到第9世紀還保存著草原上的古老藝術動物形象的特點。"
青銅時代推動了從"幫國農夫"到"草原牧騎"的巨大變革,它雖然給人類帶來了殺戮、戰爭和強權,但從根本上講,它帶給人類更多的是勞動的便捷、審美情趣的提高和生活的富足。這正像青銅本身,它被鑄成了錚錚的利劍,同時也被鑄成了禮樂的鼎鼐,鑄成了開懷暢飲的酒器。從夏家店到鄂爾多斯,青銅時代在草原文明的光榮史冊中,永遠留下了它獨有的凝重和輝煌。
1994年,有陰山以北的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後旗發現了一處大型古銅礦遺址,其歷史可上溯到"鄂爾多斯式"青銅器大量出現的匈奴時代。那裡,採礦坑、煉爐、爐渣、石臼以及精選的礦石歷歷在目,說明兩千年前的匈奴,除青銅製品外,採礦、冶煉、熔鑄各生產環節無一或缺,生產力水平是很高的。
漢代同時期的詩歌贊昭君出塞和親是"長城既立,四夷賓服,交和結好,昭君受福",是"受福"而不是受苦,是非常有道理的。鐵器在匈奴地區出現,應當視為一項巨大的進步。如果說,青銅器"還不能完全代替石器",那么,鐵的出現就不同了。
鐵使廣大面積的田野耕作,開墾廣大的森林地區成為可能,它給了手工業者以堅牢而銳利的器具,不論任何石頭或當時所知道的任何金屬,沒有一種能與之相抗。"把這段話用於匈奴,可以這樣理解,由於鐵的出現,使匈奴人在社會鬥爭和自然鬥爭中的武器和工具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生產工具正如馬克思所說的那,是機械性的勞動資料,"總結起來,可以叫做生產的骨骼體系和筋肉體系。"它不僅是匈奴人控制自然的尺度,也是社會生產的指標。對於鐵,是用"以鑄鋤、斤、,試諸壤土"的物質。
從地下發掘出的遺物看,匈奴正是這么做的,他們正是利用鐵鑄造工具墾闢荒野和森林的。匈奴的鐵器時代,主要是匈奴人自己開創的,是他們自己把自己推進到文明的時代。
匈奴的手工業技術,它的具體組織以及它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占怎樣的比重,直到今天人們未找到確切的資料,但依據匈奴龐大戰事所需的武器補給、後勤供應,匈奴人的手工業大致已有了專業的分工和協作,有了各自的行當。他們有固定的生產場地或作坊,而同時也可能有流動的生產形式。
作為一個遊牧民族,匈奴用以交換的物資自然主要是牲畜及畜產品。牧業產品具有明顯的商品性質。牧業的發展在頗大程度上是為了滿足交換的需要,也有賴於交換的發展。交換幾乎被看作牧業的生命。交換不行,牧業必將受到窒息。匈奴人力爭與漢"合市"(即互市),正是為此。然而由於匈奴的手工業已開闢了它自己獨特的生產領域,因而在匈奴人的交換手段中,也有不少手工產品。漢代官員樞憲說:"騾驢駝銜尾入塞,騾馬盡為我畜,鼯狐貉采旃文棄於內府,而堅玉、珊瑚、琉璃,鹹為國之寶。"這段記錄不但列舉了由匈奴輸入漢族地區的牲畜及其附產品,而且也指出輸入的手工製品半制品多么珍貴。在漢文的典籍中,對匈奴的無知不止一處,如《史記·匈奴傳》說,匈奴"無城郭常處耕田之業"。有名的漢代經濟策論《鹽鐵論》也說匈奴"馬不粟食","資糧不見案首","外無田疇之識"等。這都是不實之詞。史料記載,公元前119年,漢將衛青揮軍至匈奴趙信城,"得匈奴積粟食軍。軍留一日而還,悉燒其城余粟以歸。"公元前90年,匈奴地方"連雨雪數月,谷稼不熟。"(《漢書·匈奴傳》)公元前80年代,長水胡人衛律建議單于"治樓以藏谷",匈奴"單于幽蘇武於大窖中",顏師古註解說是"舊米粟之窖而空者也"。(《漢書·蘇武傳》)公元前1年,漢人韓況等護送烏株留單于入匈奴,"道里回遠,乏食,單于給其糧。"所有這些都證明,匈奴人確實不放棄利用自然條件和資源的機會以耕種糧食並食用糧食。甚至連極力貶損匈奴的漢代官員桑弘羊也承認:"往者匈奴據河山之險,擅田牧之利。"
考古學家在蒙古高原確從地下發掘出黍粒及農具,用實物補充了文字記錄。歷史發展到南、北單于分立,這種耕田、食糧、窖貯的現象,至少在南匈奴地區更為普遍。不然,南匈奴龍廷所在的納林故城漢代名叫"美稷"!美稷就是"名牌糜子",因為出產優良的稷谷而得名。
黑海以北的草原,也是如此。但穀物一旦作為家畜飼料而種植,便很快地成為人類的食物了。匈奴的糧谷主要是他們自己生產的。是他們物質生活需要的本身提出這種生產的。甚至可以構想,正是長城的封鎖反而增加了匈奴人經營農業的積極性。

文化體現

生活方式

匈奴是一個以遊牧、射獵為業,隨水草遷徙為生的民族。

飲食習慣

以遊牧經濟為基礎的匈奴社會,人們的飲食也就主要來源於畜牧。匈奴人食肉而飲酪。

服飾服裝

衣飾:匈奴人的服飾文獻中稱為“胡服” 。匈奴服裝中裘和靴最具代表性。

生活居住

古代北亞草原各遊牧民族皆以“穹廬” 為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