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墓

包拯墓

包拯墓原址在安徽合肥市肥東縣解集鄉包村,1987年遷至包河東南畔,占地3公頃,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由中國著名古建築家潘谷西先生設計並建成。由西向東,主要建築物有照、子母雙石闕、神道碑祁門望柱、墓前石刻群、享堂、包拯墓、墓室和葬區等。

基本介紹

簡介,墓葬介紹,終結豫皖,被金兵盜掘,包公疑冢,屍骨歷經劫難,身材並不高大,遺骨汞超標,包拯簡介,修建歷程,古代,近代,墓地風景,旅遊信息,門票價格:,開放時間:,交通信息:,其他包拯墓,陝西省包拯墓,河南省包拯墓,

簡介

中央建築群古樸莊嚴,蒼松翠柏,環境十分幽靜,並與附近包公祠、浮莊等組成包拯紀念區。“一身正氣沖天地;兩袖清風鑑古今。”“鐵面黃泉,清聲遠播墓側,猶張三寶鍘;赤心化紫氣,明鏡長懸民間,永念一青天。”遊人到此,肅然起敬,誦讀楹聯,懷古思英,陶冶情操,淨化靈魂,以明做人做官的道德標準。

墓葬介紹

終結豫皖

2010年10月20日上午,省博物館文保中心文物專家開始著手修復包拯家族墓出土的多塊墓志銘,這是省博首次著手對其進行修復,這批文物修復完成後,年底有望亮相省博新館。昨天,曾參與發掘包公墓的省博老專家吳興漢也來到現場,老人感慨萬千,老人說當年正是包公墓葬的發掘,終結了河南與安徽多年的“包公之爭”。
包拯家訓包拯家訓
包拯是我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傑出的清官代表。長期以來,人們對於包拯的傳奇一生充滿好奇,尤其是他的死更是眾說紛紜。吳老說,當時主要有兩說,一說是在河南鞏縣,一說是在合肥大興集。“和曹操墓的爭論不休類似,當年,包拯家族墓沒有發掘前,包公墓到底在哪裡,河南和安徽也經常爭得面紅耳赤,直到1973年。 ”吳老說,1973年4月,合鋼二廠擴建,位於該廠附近的所有墳墓須遷走,當時省博物館著手對包拯墓葬進行搶救性發掘。
經過四個月的緊張發掘,共發掘包拯家族墓12座,4座磚室墓,8座土坑墓。出土墓誌、瓷器、銀器、銅器、陶器總計50餘件。其中,包括包拯及夫人董氏、大兒媳崔氏、次子包綬、次兒媳文氏和長孫包永年六座墓葬都有墓誌。尤其是包公墓誌上,洋洋灑灑3000多字,不僅記錄了包公一生的生平事跡,而且其死亡時間及死亡後由河南運回合肥的經過都有著詳盡的敘述。這些史料的出現,終於結束了河南和安徽多年的“包公之爭”。

被金兵盜掘

吳老說,在包公墓葬發掘中,他們發掘的第一個墓葬就是包公和其夫人董氏的合葬墓。墓葬內除了兩塊墓志銘,就是一堆雜亂的屍骨。 “一般情況下,墓志銘是放在墓葬裡面的,這兩塊墓志銘為何放一起,而且遺骨凌亂?”最後專家得出:此墓是包公和其夫人遷葬墓的結論。也就是說,當時的包公並不是埋葬於此。
包拯墓包拯墓
為弄清包公原址墓葬的位置,考古人員繼續發掘,最後在該墓葬西南角,發現了一個“超級”墓葬遭瘋狂盜掘,應該是官盜。“當時,雖然我們推測該墓葬就是包公的原址墓,但因為沒有其他證據佐證,都不敢斷然確定。後來在該墓葬發現了一個十二時神傭,才確定了我們的判斷。”吳老說,宋代官員陪葬有嚴格規定,只有二品以上官員才能陪葬十二時神傭,這正好和包公的身份相吻合。而且根據史料記載,當年金兵侵入廬州時,曾對一些墓葬區進行瘋狂盜掘,尤其是對他們痛恨的宋代一些高官墓葬更是變本加厲。所以,雖然文獻上並沒有明確說是包公墓,但從該墓葬的破壞情況看,應該是金兵所為。

包公疑冢

“盜墓從漢代開始就非常盛行,當年為防止墓葬遭遇盜掘,包公家族墓葬區中還藏著包公的疑冢。 ”吳老說,在發掘中,他們不僅發現了包公的原葬墓和遷葬墓兩座,而且在墓地西南部,有一個較大的封土堆,距包公和董氏合葬墓不遠,發掘前封土高約4米,呈半球形,底部直徑約10米,整個外形略大於包拯夫婦的遷葬墓,但後經發掘,發現其沒有任何墓葬結構跡象。因此專家推測似文獻記載和民間傳說中,用來迷惑盜墓賊的“疑冢”。而且,根據該墓葬的規格,有關專家也認為既然為疑冢,其應該是包拯墓的疑冢,否則其他家族成員不會有如此規格的墓葬。

屍骨歷經劫難

當年的發掘結束後,這些遺骨就被運至包拯老家肥東文集安葬。時值“文革”,被拒絕安葬的包公遺骨不得不運回合肥,包公第三十四世孫包遵元在自家的屋山牆頭搭起簡陋的披廈,將裝有包拯及其子孫遺骨的箱子全部搬了進去。
包拯墓包拯墓
1975年冬,他們又將裝有遺骨的箱子運至肥東文集,並於半夜三更偷葬於新建的墓園中,當挖開墳堆時,才發現由11個紅陶罐裝置的遺骨因為沒有密封措施,經過十多年的風風雨雨,遺骨大部分已經腐爛。自發掘時從一號包拯夫婦合葬墓中撿出後的35塊屍骨,因鑑定研究及撰寫發掘報告的需要,一直被吳老保存而得以倖存。
目前,這批留存下來的包拯遺骨,15塊被保存在省博物館,剩下的20塊,1987年重建包公墓葬時,都放在了包公墓園內的棺木中。

身材並不高大

吳老說,棺木中遺留下來的骨頭特別零碎,當年撿出的35塊遺骨,不能確定是哪些部位的骨骼,也不能確定哪些遺骨屬包公的,哪些屬董氏的。他與一起參與包公墓發掘的方篤生特地給中國社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寫信,請他們對骨骼進行鑑定。當時,他們把這些骨頭裡三層外三層包裹得嚴嚴實實,裝在一個盒子裡寄往北京。鑑定結果不僅確定所有的骨骼均是男性骨骼,而且還給出了其年齡在40歲以上的結論。也就是說,這些遺留下來的三十多塊骨骼都是包公的遺骨。後來安醫大解剖教研室對這些骨骼進一步檢測,確定了這些骨骼的部位和名稱的同時,根據遺骨大小尺寸,專家一致認定:包公應是中等身材,即165厘米左右,並不像現在一些影視劇中身材高大。

遺骨汞超標

據墓誌記載,包拯於北宋嘉祐七年五月十三日發病,同月二十五日逝世。從發病到亡故只有13天,引起很多人的關注和懷疑:他是正常死亡還是服藥後被毒死?吳老說: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們特地將包拯的部分頭蓋骨送往北京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用先進的同步輻射X射線螢光分析技術並配合其他研究手段,對包拯頭骨進行了鉛、汞、鐵、鈣等微量元素測定,結果顯示:砷等有毒元素均比現代人頭骨中含量低,因而認定不是藥物中毒死亡。但是,在包拯頭骨中汞含量為0.14,比現代人的含量高,不過後來這被專家認為是當年保存屍體遺留下來的。
吳老說:包拯死亡是五月底,但其屍體從河南開封運往合肥時正是炎熱夏季,因路途遙遠,必須防止屍體腐爛,按照古人保存屍骨的習慣,他們可能在棺內放入了大量的硃砂,之後埋入墓葬,天長日久,經過長期滲透,導致包拯頭骨中的汞含量超標。

包拯簡介

包拯,字希仁,廬州人(今安徽 合肥),生於宋真宗鹹平二年(公元九九九年),卒於宋仁宗嘉祐七年(公元一O六二年),享年六十四歲,距今已有千年的歷史. 包拯少年家貧,二十八歲取進士,歷任知縣、知府、監察御史、轉運使、天章閣待制、龍圖閣大學士知開封府、御史中丞、三司使、樞密副使等職,並出使過契丹,死後諡號為"孝肅"。 包拯是我國北宋時期頗有名望的官吏,在普通人心目中他是清官的代表,百姓稱之為"包青天"。他的政績和特點主要可歸納為:執法嚴明、鐵面無私、關心民苦、為民請命、努力改革、興利除弊、嚴懲貪污、廉潔清正。包拯的所作所為,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從根本上說是從維護和強化北宋王朝的長治久安出發,企圖用抑制和相對減輕剝削的方法來緩和階級矛盾,鞏固其統治的。但他的某些主張和作法,在當時是有一定進步意義的。 有關包公的故事和傳說自我國宋、元以後,就在民間流傳開來,直至形成現在這樣豐富多彩的文學藝術形象的包公,深受廣大勞動人民的敬仰和愛戴。
包拯墓

修建歷程

古代

1129年南宋時期,包公墓遭戰火破壞,繼又及其親屬墓進行重修。包氏後裔將包公遺骨從墓室中遷出,安葬在董氏墓中。後人一直拜祭的包公墓卻是一個“假包公墓”。以後歷代也都進行過修補工作 。

近代

歷經900多年風雨的包公墓,即使在封建社會也受到統治階級和當地百姓的保護,怎么在新中國就保不住呢!吳興漢有點想不通。1956年,包孝肅公墓園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但是,在 當時的形勢下,包公墓要挪挪位置是在所難免的了。惟一還可以去做的,就只有對包公墓群進行一次科學清理,以保護好其中的文物,並力所能及地獲得比較完整的發掘資料。在吳興漢的積極呼籲下,省有關領導指派省博物館、市文化局、市公安局等部門成立“包公墓清理髮掘領導小組”,對包公墓進行科學發掘。
包拯墓
發掘包公墓就這樣倉促上陣了。發掘小組從周圍的小墓開始,沒想到挖第一個墓就挖出了一個棺材和兩合墓誌,墓誌已經遭到破壞,但還能看清是包公和夫人董氏的。這既讓他們驚喜,又讓他們感到迷惑。這個小墓就是包公墓嗎?棺材裡的遺骨是包公的還是董氏的?墓誌怎么遭受的破壞?如果這是包公墓,那么還要不要再繼續發掘?
正當大家心灰意冷時,世代看守包公墓的末代看墓人夏廣宏說:“真正的包公墓在油菜田的田拐處,你們沒有挖到。”他的話讓發掘小組的人精神又振奮起來,大家一鼓作氣在油菜田拐角處挖了下去,果然發現一處規格較高的墓葬。
墓室是用條石砌成的一個拱形頂地宮,地宮寬5米,進深4.8米,面積25平方米。地宮內有放置棺材的磚台,長2.15米,寬1.3米,高0.33米,保存完好,但棺材已經不見了。墓門下只留下兩個石門窩,門前橫砌了一個磚底座,原是放置墓誌的。在清理地宮泥土時還發現一件男木俑,高34.6厘米,頭戴道冠,正面刻了一“王”字,身穿方領外衣,腰束寬頻,雙手疊於胸前。據考證為“十二時神”之一。
後來,發掘小組對出土的資料考證,發現這處墓葬就是包公的原葬墓。
包公墓的發掘從1973年3月開始,同年8月發掘工作結束,歷時4個多月,共發掘墓葬12座,出土包公和夫人董氏、大媳婦崔氏、小兒子包綬、小兒媳文氏、大孫子包永年等墓誌六方,共一萬多字,特別是包公墓誌洋洋灑灑3000多字,為《宋史·包拯傳》的3倍,開創了包公文化的新紀元。
1973年省市文博部門對包拯了清理髮掘,出土包拯及其夫人、兒子、兒媳、孫子等六人墓誌和包拯遺骨及其部分陪葬品。這為研究包拯生平、政績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考證資料。1985年開始對包公墓園進行重建,1987年建成。重建的包孝肅公墓園,依據史料有關記載和原包拯墓發掘資料設計,園內建築按宋《營造法式》建造的。

墓地風景

如今 的包河,是合肥的美麗港灣、園林景點。當你走進包河公園,會立刻感受到置身於另一番天地:北岸是一脈 錯落層林,那是依著城牆根的斜坡而自然形成的;南岸是一片密密的直插雲天的水杉和常青的叢叢棕櫚;周圍河堤,綠柳隨著輕柔的碧波節拍而婆娑起舞;河面波光粼粼,映著藍天白雲。河面,那高聳的玉帶橋連著兩大片草坪是對對情侶幽會的鵲橋。包河,處處景情相生,飄溢著溫馨的氛圍。
包拯墓
包河美,美在它的整體意境;包河秀,秀在它那人文與自然的巧妙結合;包河雅,雅在它睡美人似的寧靜安詳;包河麗,麗在它那幽靜中的動感。包河,合肥城中一個靜靜的迷人的港灣。
今天的包河以它的自然秀色與肅穆美以及包公的美名,正迎待四方賓朋。

旅遊信息

門票價格:

6元(價格僅供參考)

開放時間:

6:00-18:00

交通信息:

乘10路公共汽車可達

其他包拯墓

陝西省包拯墓

傳說包拯墓位於陝西省紫陽縣漢王集鎮西北約2.5公里的銅鑼灣,在沙溝河與漢江交匯的西岸邊。此處有一水深莫測的大石潭,潭口被大石墩所包圍,潭水在潭口東面的江水暴漲時才與之連通。因為此處西部連線著從北面蜿蜒而來的一條奇峻雄偉壯觀且形似臥龍的山脈,它的頭向東一擺到此為止,嘴由此伸向江里,便形成這口大石潭。所以這山頭被稱為“龍頭”,這石潭被稱為“龍口”。

河南省包拯墓

包拯墓位於鞏義城南4公里的芝田鎮後泉溝村嶺上。這裡東 有青龍山,西;廟洛水,南望嵩高,北與寇準墓遙遙相望,墓在永定陵區域範圍內,東南一公里即為永定陵,南去半公里便是真宗和楊、劉二后妃陵。
包拯墓座北向南,墓象呈圓形,高5米,周長20米,墓前豎 清康熙年間所立石碑一通,高2.67米,中書大字“宋丞相孝肅包 公墓”。碑陰刻有“宋丞相包文公墓碑記”,因風雨剝落,大都不 可辨認。墓前神道兩側尚存有石雕象望柱、石羊和石虎。 包公墓在解放前被盜,盜洞敞開,石刻倒地。建國後經過多 次修葺。
河南省包拯墓河南省包拯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