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商品論

勞動商品論即勞動商品化理論,是關於人的活勞動的商品化及其價值問題的理論。

勞動商品論基本觀點:在一定條件下勞動即人的活勞動是商品,作為商品的勞動的價值即人的活勞動的價值就是人的具體勞動中所包含的抽象的活勞動,勞動的價值量決定於個別私人勞動中所包含的社會必要勞動量(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勞動為商品時勞動者的工資形式上是其必要勞動的價值或價格,本質上為其勞動的價值或價格;剩餘價值是剩餘勞動的價值,而利潤則是剩餘價值的表現形式;勞務即勞動服務的價值,就是勞動者在勞動服務過程中耗費的勞動的價值與耗費的物質資料的價值之和;勞動的商品化,使得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的現代市場經濟與生產資料私有制為主體的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的形式相同而本質不同。
勞動商品論與傳統勞動價值論之主要區別在於重新審視勞動力與勞動的內涵關係、商品關係、價值關係等若干基本關係,進而得出上述有別於傳統勞動價值論的嶄新結論。一、勞動力與勞動的內涵關係。勞動力與勞動既有嚴格的區別,又有密切的聯繫。勞動力是人創造使用價值時所運用的體力與智力的總和(內在的聚合狀態);勞動是人創造物質財富或精神財富時所發揮的體力與智力活動(外在的流動狀態)。勞動力是潛在的聚合狀態的勞動,勞動是顯現的流動狀態的勞動力,兩者的內涵和外延不同,但其表現形式相同。二、勞動力與勞動的商品關係。以斯密和李嘉圖為首的古典經濟學家認為,勞動決定商品價值並且勞動是商品(資本主義條件)。而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首先發現和證明了生產商品的勞動包含著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的二重性,為勞動價值理論和剩餘價值理論的建立奠定了科學的基礎。馬克思認為商品的價值決定於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抽象)人類勞動,勞動力(非勞動)是商品(資本主義條件)。當代國內一些研究者則認為,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勞動力是商品,而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勞動是商品。三、勞動力與勞動的價值關係。勞動力的價值量決定於生產和再生產勞動力所必需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勞動的價值量決定於個別私人勞動中所包含的社會必要勞動量(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勞動與勞動力的表現形式相同,但兩者價值量的大小卻可以不同。
勞動商品論即勞動商品化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的繼承和發展,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的理論基礎。林子力認為:商品經濟的漫長歷史經歷劃時代的三大階段:一是產品的商品化,二是勞動的商品化,三是產權的商品化;社會主義和商品經濟統一,就是等量勞動交換通過市場;具備等量勞動交換性質的新型等價交換,就是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根本特徵;勞動商品化、市場化是勞動平等、報酬平等這一社會主義根本原則的實現。關柏春認為:在資本主義手工業時代勞動近似商品,在資本主義大工業時代勞動力是商品,而在資本主義後工業時代則勞動是商品;社會主義條件下勞動是商品,社會主義社會的工資是勞動的價格,為勞動價值的表現形式;利潤為勞動所創造,勞動者的資本收入具有勞動收入的性質;勞動商品論證明了勞動的商品性質,就為建立起科學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體系奠定了基礎。秦鳳白認為:在生產資料私有制為主體(資本主義)的條件下勞動力是主體性商品,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社會主義)的條件下勞動是主體性商品;作為一種特殊的原始性商品,勞動的價值是指具體勞動中所包含的抽象的活勞動,而活勞動的價值量則等於該勞動所創造的物化勞動的價值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按勞分配就是按勞動的價值分配即按勞動所創造的價值分配,勞動者的工資本質上是勞動的價值或價格,而其形式則表現為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剩餘價值是剩餘勞動的價值或剩餘勞動所創造的價值,而利潤則是剩餘價值的現象形態或轉化形式;勞務(即勞動服務)是服務性勞動與物質資料(生產資料與生活資料)的特定組合,而勞務的價值就是勞動者在勞動服務過程中所耗費的勞動(活勞動)的價值與所耗費的物質資料(物化勞動)的價值之和;勞動的商品化使得資本主義條件下的資本家消費或企業家消費轉化為社會主義條件下的企業家消費或社會公共消費,從而使得現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現代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的形式相同但其本質不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使勞動者的勞動與勞動力、勞動與價值一致而統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是通過市場實現勞動者的勞動交換,最大限度地滿足全體勞動人民即整個社會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