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地貌學概論(動力地貌學概論:人工建築的地基地貌環境)

動力地貌學概論

動力地貌學概論:人工建築的地基地貌環境一般指本詞條

《動力地貌學概論》是2008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馬藹乃。本書可以作為大學生、研究生的教科書、參考書,也可供資源、能源、環境、災害、礦山、城建、交通、土木、水利等有關研究人員、專業人員、技術人員參考。

基本介紹

  • 書名:動力地貌學概論
  • 作者馬藹乃
  • ISBN:9787040237252
  • 頁數:298
  •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8-6-1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地球表面上的人工建築,無一不是建設在地貌環境之中的,研究地貌與建築力學相適應的力學,無疑是極為重要的方向。動力地貌學是研究力學與地貌學之間的交叉學科。本書立足於理論力學、流體力學、固體力學、流變力學、顆粒力學等力學基礎,普通地貌學、部門地貌學基礎,以及地理數學基礎上的一部關於地形圈、岩石圈與土圈的專著。涉及數學力學、地貌學基礎,地表形態在內動力與外動力作用下的各種地貌過程。全書共分十八章,包括:動力地貌學的背景;大地構造地貌力學、褶皺與斷層地貌力學、火山動力地貌、地震動力地貌等內動力地貌;坡地動力地貌、河流動力地貌、土石流動力地貌、喀斯特(岩溶)動力地貌、粒雪與冰水流動力地貌、冰川動力地貌、凍土動力地貌、風沙動力地貌、黃土動力地貌、海岸動力地貌、海底動力地貌等外動力地貌;隕石動力地貌和人工地貌力學。可以作為大學生、研究生的教科書、參考書,也可供資源、能源、環境、災害、礦山、城建、交通、土木、水利等有關研究人員、專業人員、技術人員參考。

作者簡介

馬藹乃,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60年開始進行水文與地貌的跨學科研究;1975年研究遙感信息,開始進行數學、物理、地理的跨學科研究;1990年研究人地系統,開始進行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跨學科研究。1984年出版《遙感概論》(科學出版社),1997年出版《遙感信息模型》(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出版《河流動力地貌學》(北京大學出版社,合作),1999年出版《長江地區可持續發展研究叢書》(武漢出版社,群作,8冊),2000年出版《地理科學與地理信息科學論》(武漢出版社),2004年出版《中國土石流研究》(科學出版社,合作)等專著6部,發表中、英文論文100餘篇,曾獲國家、省部級一、二等獎5次,培養碩士、博士共65名,並多次在國內外為外籍學生用英語授課,曾獲美國政府地質調查局榮譽證書和英國世界名人中心《地理信息科學》榮譽證書。

目錄

第一章 動力地貌學的背景
1.1 地球、太陽、月球和流星以及人類活動的能量
1.2 地形圈、岩石圈與土圈
1.3 動力地貌的力學基礎
1.4 地理複雜數學模型的套用
1.5 基礎設施的地貌環境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二章 大地構造地貌力學
2.1 地殼表面力的平衡
2.2 地球內部的壓力與地殼應力
2.3 構造力學模型
2.4 構造地貌與基礎設施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三章 褶皺與斷層地貌力學
3.1 褶皺與斷層的機制
3.2 褶皺與斷層的應力
3.3 褶皺、斷層的數學模型
3.4 褶皺斷層地貌與基礎設施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四章 火山動力地貌
4.1 火山噴發原理
4.2 火山噴發力學與模型
4.3 熔岩流力學與模型
4.4 火山地貌與基礎設施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五章 地震動力地貌
5.1 地震基本概念
5.2 地震地貌現象
5.3 臨震預報模型
5.4 地震的應急防禦系統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六章 坡地動力地貌
6.1 坡地地貌現象
6.2 坡面侵蝕、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