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氏短須石首魚

勒氏短須石首魚

勒氏短須石首魚,Sciaena russelli (Cuvier, 1829),英文名稱 Russell's croaker、Goatee croaker,石首魚科短須石首魚屬的一種魚類。體長85.5~146.5毫米。體長橢圓形,中等側扁,背緣較腹緣彎曲大,以在第-背鰭處體最高,背鰭前方到後頭部似縱棱狀;體長為體高6.1~7.3倍,體寬5.9~7.6倍,頭長2.8~3.4倍。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勒氏短須石首魚
  • 拉丁學名:Sciaena russelli (Cuvier, 1829)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鱸形目
  • 亞目:鱸亞目
  • 石首魚科
  • 短須石首魚屬
  • :勒氏短須石首魚
分類信息,形態特徵,生活習性,

分類信息

中文名稱 勒氏短須石首魚
地方名稱 短須鰾石首魚Dendrophysa russelli,勒氏須(魚或)Sciaena russelli
中文綱名 硬骨魚綱
拉丁綱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鱸形目
拉丁目名 Perciformes
中文科名石首魚科
拉丁科名 Sciaenidae
中文屬名 短須石首魚屬
拉丁屬名 Sciaena
分布類別 海水,淡水,半鹹水

形態特徵

背鰭X-I-(26~28);臀鰭Ⅱ-7;胸鰭18;腹鰭I-5;尾鰭(4~5)+15+(4~5)。側線鱗50;鰓耙8+10。
體長85.5~146.5毫米。體長橢圓形,中等側扁,背緣較腹緣彎曲大,以在第-背鰭處體最高,背鰭前方到後頭部似縱棱狀;體長為體高6.1~7.3倍,體寬5.9~7.6倍,頭長2.8~3.4倍。尾柄亦側扁,頭長為尾柄長的1.2~1.3倍,尾抦長為其高的2.2~2.5倍。頭稍小,背緣斜形,前端鈍尖,頭長為吻長4~4.7倍,眼徑3.6~4.1倍。吻甚突出,吻長與眼徑相等或微較短;前端有二橫行小孔,上行3個,下行5個,下行兩側孔最大;吻前端皮膜的下緣分成四瓣,兩側瓣較大。眼稍大,側位,後緣距吻端較距鰓孔近;周緣游離,前緣有些透明的脂膜。眼間隔中央微凸,其寬較眼徑稍小。鼻孔每側2個;前鼻孔小圓形,距眼較距吻端近;後鼻孔較大,位眼的前緣。口稍小,下位,口裂水平形,呈圓弧狀。上頜較下頜長,後端約達眼後緣。下頜連合處的下方有小孔5個;中央孔很小,後緣且有一小須。須細,較瞳孔稍長。上頜前部牙只一行,較大且稀,後部牙絨狀群;下領牙全為絨狀群。犁骨及齶骨無牙。舌很厚,游離,前端薄,為圓形。唇薄,較須軟。前鰓蓋角圓形,邊緣有稀的小鋸齒。鰓蓋骨後端呈2軟的扁棘,下棘較長大。鰓孔大,側位,前下端達瞳孔的下方。鰓蓋膜分離,與峽部亦不連。鰓蓋條7。鰓耙短,最長約為瞳孔的1/2,且上端4個下端2個很微小。有假鰓。
自吻往後頭體有櫛鱗,胸鰭基後上方鱗似半圓形,鱗高大於鱗長,基端邊緣似直錢狀,有輻狀紋約20條,第二背鰭及臀鰭有小圓鱗。側線前端在鰓蓋骨的上方有一羽狀圓形皮膜貭肩突起。側線l條,約自臀鰭中部往後為側中位,且向後延達尾鰭的後端;自臀鰭中部向前,漸向上弓曲,與體背緣相應,位較高。
背鰭2個,中間有一深凹刻;第-背鰭約始於鰓蓋膜突後端的上方,第一鰭棘很短,第三鰭棘最長,頭長約為其長的2~2.1倍;第二背鰭後方鰭條伸不到尾鰭基,鰭條以第十六條為最長,約等於最長鰭棘。臀鰭短,約始於第二背鰭第十一鰭條的下方;第二鰭棘很粗大,長約為第一鰭棘的3倍,較第一鰭條稍短;第一至二鰭條最長,頭長約為其長的1.9~2.1倍,較背鰭條略長,後方鰭條約伸達第二背鰭基後端的下方。胸鰭側位,稍低,尖刀狀,第一鰭條很短;第四至六鰭條最長,後端約伸達第二背鰭前緣的下方,約為臀鰭條長的1.3~1.5倍。腹鰭胸位,始於胸鰭基後緣的下方,上基緣有一半橢圓形長的腋鱗;鰭棘細尖,長約為第一鰭條的2/3第一鰭條最長,稍突出為絲狀,較最長胸鰭條略短或相等,後端微伸過胸鰭的末端。尾鰭為楔狀,頭長約為其長的1.1~1.4倍,中央15鰭條分枝。
體背側為淡藍灰色,項背有一黑褐色大橫斑,斑前端中央為尖形,伸達後頭部。體腹側為白色。第一背鰭有許多小黑點,致呈灰黑色,僅下基緣為淡黃色。其他鰭均為淡黃色。口腔白色。鰓腔在鰓蓋骨的內側有一灰黑色大斑透出體外。

生活習性

體長最大約達255毫米(Day,l889),在廣東沿海一般為85.5~146.5毫米,為印度洋北部及西太平洋
中部的熱帶近海食肉性小型魚類。以小蝦等為食。在我國產量不大。棲息於沿岸水域與河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