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閣古城

劍閣古城

劍閣古城是是四川省劍閣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按照中國傳統規劃思想和建築風格建設起來的城市,集中體現了古代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特色, 自南北朝宋大明中(公元457棗464年)置南安郡,至今已有1500多四川省劍閣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年歷史,相繼有:南齊、梁置安州;北魏、北周置始州普安郡,隋置普安郡;唐、五代置劍州,民國二年(1913年)廢州改劍閣縣,1935年又置劍閣專署。

四山環繞的劍閣縣城,北有涓涓傍城東門過聞溪河,東南有秀麗的鶴鳴山,川陝公路傍城東門過聞溪河,終日車如流,人如潮。那橫跨聞溪河上的鋼筋混凝土公路橋,原是平板石橋,名武侯橋,是諸葛亮率兵北伐時所造。佇立橋上,扶欄眺望,便可見面城東門殘存的古城牆。明正德年間(1515年後)劍州知州李璧主持修築的城牆,呈桃形狀環繞古城,周長1582米,現只存528米。那青石壘砌,中心夯土,高5米。厚3米的城牆,仍能看出當年城牆的雄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劍閣古城
  • 地理位置:四川省劍閣縣
  • 所屬地區:四川省
  • 地位:四川省劍閣縣的政治文化中心
  • 歷史:1500多
  • 別稱:劍閣縣
古城結構,主要景點,

古城結構

古城東門,便是東西走向橫穿城池的主街道。古城原有城門6座,東門曰“青陽”,西門曰“德勝”,南門曰“化成”,北門曰“漢陽”,東北門曰“迎思”,西南門曰“鶴鳴”。現只存南門、西南門。南門,門洞深4.5米,寬3.45米,雙扇木門外護鐵皮,乳釘突凸。昔年戈矛相搏,只需緊閉城門,便可固守。門洞青石拱成,題額“秀分閬苑”;兩帝石柱上有野鹿銜花、吉祥花紋的浮雕;門洞上方高築著箭樓,重檐歇山式的屋頂上鋪蓋著筒形陶瓦,飛檐翹角。昔年古風,一覽無餘。進南門,即是巍峨的鐘鼓樓。鼓樓高19.5米,重檐逐層收縮,形似寶塔,凌空翹角飛檐,氣勢俊秀。樓三層,皆被七根四方形的巨大石柱,九根通圓木柱撐托,行人車馬皆能穿行樓下。鐘鼓樓東西與主街道相接,北與火神廟緊緊相依。鐘鼓樓是古城普安鎮之中心。登臨鼓樓,一覽眾街,全城風貌盡收眼底。
劍閣古城

主要景點

二賢祠
從鐘古樓東街數百米便可進入著名的二賢祠。它是人們為褒揚劍州李璧、楊如震二人“拓城池、毀淫祀、建義倉、立仕學、罷繁苛、設養濟院,修路植柏”的惠政而建造的。祠內正殿及兩邊廂房保存完整,李璧、楊如震二人銅像,現保存在縣文物管理所。緊靠二賢祠的是明清建造的兼山書院。這些古建築已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它們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築藝術和歷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龍泉井
從鐘鼓樓往西出西門裡許,便可見到翠竹環繞的龍泉井,為橢圓形石坑,直徑2米,泉水清洌,冬暖夏涼,其味甘美。距龍泉一里處還有“漚月泉”,巨石上鐫刻著楷書“漚月”二字,石崖下4米處便是“漚月潭”。古時,林茂蔽日,有“蒼穹無明月,月影映潭中”的奇景。古人在此處建造了“漚月亭”,今只存遺址。西南門外的“安樂泉”,“安樂”二字尚在。據傳“安史之亂”時,唐明皇被迫入蜀逃難,愛妃殞命,悶悶不樂,行至劍閣城外此地,用此山泉煎茶,飲之安樂,故賜名“安樂泉”。清人喬缽曾題詩云:“當日琅玢過劍前,何安何樂山泉?風流帝子多情事,只少楊妃手自煎。”泉水至今清涼,仍為市民飲用。
劍閣古城
南禪寺
城西門外,漢陽山麓宋代始建的南禪寺,城南門外煙街上的聖壽寺,殿宇昂然,古貌尚存,是古城普安鎮的又一大特色。沿城南門外城牆東行到東門口,又有一個醒目的去處,那就是著名的《中國共產黨十大政綱》石刻。石刻長12米,字大14厘米左右,共10條,計187字。它是全國內容完整,規模最大,保護最好的“中國共產黨十大政綱”石刻。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長征經過劍閣,在城南駐紮一月,創立了普安鎮蘇維埃政府,組織民眾,宣傳民眾,播下了革命火種,紅軍走後,民眾用稀泥糊蓋才保住了它。
明代的城牆,幽深的古寺,典雅的鐘鼓樓,鱗次櫛比的瓦舍高樓,古樸的十字街,步履街頭,宛若置身明代的古市之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