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葆慶

劉葆慶(1904—1978年),字祝宜,河南修武人。當代河南最早的小麥優良品種育種的開拓者。1927年畢業於國立開封中山大學(今河南大學)農科,獲學士學位,留校任助教。1935年升任講師,1941年晉升副教授,1946年被聘為國立河南大學農學系教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葆慶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04
  • 性別:男
個人生平,

百科名片

劉葆慶

個人生平

劉葆慶教授在河南大學執教25年,主講農業概論耕作學作物栽培學等課程。最早從事小麥優良品種育種的科學研究,並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他在擔任助教時就開始進行小麥品種育種研究,經過兩年多的查閱資料,蒐集世界各國小麥品種達1000餘例。又在河南大學農場經過7年的觀察比較、反覆試驗,於1936年寫出了《河南大學農場二二——14小麥育種成績報告》、《秋旱後春季種麥方法之探討》兩篇論文。當時的劉季洪校長和郝象吾院長對他寫出的論文給予較高評價,認為“不僅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而且直接服務於農業生產,有很高的社會價值。”他的這兩篇論文被印為專冊,傳送河南各縣農業改進站。此後兩年,他積極參與創建河南大學麥作實驗室工作,系統地積累和整理出了大量寶貴的研究資料。在精心試驗和大膽實踐的基礎上,他相繼撰寫出15篇有獨到見解與實用價值的科學論文,在國內外有影響的報刊雜誌發表。其中尤以《黑麥自然雜交試驗》、《麥類品種及品系的分類》、《開封124小麥與美國紅石小麥之雜交育種》、《小麥優良品種比較試驗》等具有很高的良種培育科研價值,標誌著河南省小麥優良品種育種科學研究的良好開端。
抗日戰爭中河南大學輾轉播遷豫西南流亡期間,劉葆慶先生繼續克服重重困難孜孜不倦地進行小麥優良品種育種試驗。學校每遷到一處,他都結合當地的實際,分析小麥的特性和病害防治方法。他從來不擺大學教授架子,虛心向豫西南各地有經驗的老農請教,重視民間總結的實踐經驗。這種謙虛好學的科學精神給他的優良品種育種試驗帶來了很大的成功。八年中經他親手培育出的小麥優良品種有“河南大學H-1、H-2、H-3、H-4”及“河南大學4-11”等5個品種,其中“河南大學H-4”具有產量高、口緊、不易倒伏及對常見的黑粉病、條鏽病、吸漿蟲病有較強的抵抗力等優點。這5個優良品種試驗成功後,在豫西南68縣推廣種植,獲得普遍增產10%的豐收,有力支援了中原人民的抗日戰爭
劉葆慶教授不僅在育種學方面成就卓著,而且積極從事小麥栽培學的試驗研究,並取得了較有影響的成果。1944——1945年,在國立河南大學流亡陝西寶雞期間,他不顧教學、科研條件的簡陋,大力進行麥作栽培試驗,科學地分析總結試驗結果,寫出《麥類分櫱之研究》、《小麥肥料種類及施肥期試驗》、《小麥綜合性栽培試驗》等學術論文。
新中國成立後,他堅持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不顧教學工作繁忙,拿出很大精力主持小麥品種比較試驗。他培育出的“河南大學H-4”小麥優良品種經過1949至1955年六年的試驗對比,在開封地區11縣平均畝產達521斤,比同期“徐州438良種”平均增產14.1%,在洛陽地區試種比“出山豹”良種增產11.3%,在駐馬店汝南等地試種比“岫子頭”良種增產23.4%,在南陽地區試種比“紅和尚頭”良種增產17.6%,使河南全省小麥大面積增產,為中原人民創造了大量財富,為河南大學及河南農學院爭得了崇高的榮譽。1964年,他當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78年6月病逝。著有《農業概論》、《小麥育種學》、《河南小麥栽培學》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