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登瀛

劉登瀛

1938年生於四川。1961年畢業於重慶大學熱能動力裝置專業,同年分配到中國科學院從事研究工作至今。現任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曾任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傳熱分會委員。現任《工程熱物理學報》編委,中國化工學會幹燥技術專業組副組長,中國乾燥行業協會技術委員會副主任,華北電力大學客座教授,傳熱傳質研究所所長。 在國際上,他先後擔任過第一屆亞洲—澳大利亞乾燥會議國際顧問委員,第二屆亞洲—太平洋地區乾燥會議國際顧問委員以及第13屆國際乾燥會議科學委員會副主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登瀛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四川
  • 出生日期:1938年
  • 畢業院校:重慶大學
  • 主要成就: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三項
  • 職稱:研究員
工作經歷,成就,

工作經歷

作為我國傳熱基礎研究和乾燥技術研究領域的知名學者,劉登瀛從1994年起,即以傳熱學科帶頭人的身份擔任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直至2002年退休。
從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開始,他參與開創並長期從事我國航空發動機高溫壁面氣膜冷卻的基礎研究,並於1983至1984年,以中方研究骨幹的身份赴美國Drexel大學參加了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委資助的中美關於氣膜冷卻的合作研究項目,該項目所取得的成果受到國際傳熱學界的好評。劉登瀛曾獲得1988年國家自然科學獎(第二作者)以及兩項中科院的科技成果獎。從1990年以來,劉登瀛先後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三項,指導完成青年基金項目一項以及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新型高效乾燥過程的超常傳熱傳質”一項。他還主持開展並圓滿完成中國科學院“九五”基礎性研究的重大項目“超急速傳熱傳質的基礎研究”(No: KJ951—B1—704),並主持開展了國家973項目“高效節能的關鍵科學問題”中的相變傳熱課題。

成就

近十餘年來,劉登瀛和他所領導的課題組先後在國內外發表論文190餘篇,其中, 被SCI, EI收錄約50篇。 獲得實用新型專利4項,已申報發明專利6項。他主持開發的“多層流化床乾燥機”曾被國家科委、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等五部委聯合評定為1994年國家級新產品。他本人還與他人合作出版了專著三本,譯著一本。
劉登瀛和他所領導的課題組近十餘年來在傳熱研究與乾燥技術方面的主要成就有:
1)在微時間尺度和高熱流密度作用下的超急速傳熱傳質方面:
首次在室溫環境下,用實驗驗證了非傅立葉導熱(非平衡)效應的存在,並提出了產生非傅立葉導熱效應的條件及其存在的時間與空間尺度(此項目成果已在國際權威刊物“Microscale Thermophysical Engineering”Vol.6,No.4, 2002發表)。
清晰地拍攝到在微秒時間尺度內液體中所產生的超急速爆發沸騰的系列照片,揭示了爆發沸騰區別於常規沸騰的特殊機理和氣泡運動規律(此項成果已在2002年第12屆國際傳熱會議和2003年《中國科學》E,第33卷第五期發表)。
首次提出了非傅立葉導熱效應和非費克擴散效應對乾燥過程的影響趨勢(此項成果已在2002年第13屆國際乾燥會議和國際乾燥領域權威刊物《Drying Technology》,Vol.22, No.1.2, 2004發表)。
2)在新型乾燥技術方面:
首次用傳熱傳質類比方法揭示了在多層流化床內的氣固傳熱過程。
系統研究了物料在多層流化床內的非穩態乾燥過程,提出了通過快速高強度乾燥與變工況乾燥以提高幹燥效率的技術發展方向,並開發成功四種不同類型和用途的多層流化床乾燥機。
系統研究了多種對撞流乾燥機內的非穩態乾燥過程,提出了垂直對撞與多級半環對撞相結合的新型高效組合乾燥系統。
3)在新型強化傳熱技術方面:
首次提出並用實驗驗證了自激振盪流熱管強化傳熱的新途徑。(此項成果已在2006年第13屆國際傳熱會議發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