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珝

劉珝

劉珝(1426年~1490年),字叔溫,號古直,山東青州府壽光縣陽河裡(現青州市高柳鎮陽河村)人。明英宗正統十三年(1448年)進士,歷官編修、吏部左侍郎,擢吏部尚書,加太子少保文淵閣大學士,後加太子太保,進謹身殿大學士,位居閣老。弘治三年(1490 年)病逝,諡文和。

劉珝性疏直,居官清正,不拘小節。晚年致仕還鄉,事親盡孝。著有《青宮講意》、《古直先生文集》等。

基本介紹

  • 本名:劉珝
  • 字號:字叔溫
    號古直
  • 所處時代:明代
  • 出生地:山東壽光
  • 出生時間:1426年
  • 去世時間:1490年
  • 諡號:文和
生平簡介,著述情況,人物家世,相關史料,明·尹旻《劉珝墓志銘》,明·徐溥《劉珝神道碑》,清修《明史·列傳第五十六·劉珝傳》,劉珝墓,

生平簡介

劉珝(1426~1490),字叔溫,號古直。明代山東壽光人。正統十三年(1448年)進士,授編修。天順時任太子(即後來的明憲宗)侍講。憲宗即位後,以東官舊僚升任太常卿,兼侍讀學士。成化十年(1474年)升吏部左侍郎,充講官如故。翌年兼翰林學士,入內閣參預機務,人稱劉閣老。憲宗稱他為“東劉先生”,賜印章一枚,文“嘉猷贊翊”。不久升任吏部尚書,再加太子少保、文淵閣大學士。受命編《文華大訓》,書成,加太子太保,進謹身殿大學士。弘治三年(1490年)卒,謚“文和”。 弘治皇帝御賜祭聯:忠禆於國,允稱一代名臣;孝表於鄉,堪稱三朝元老。有《古直文集》、《青宮講義》等傳世。

著述情況

山東省青州市劉氏後人編輯的《劉珝詩文集》,於2005年春出版發行。由劉序勤蒐集整理資料、隋同文撰文、田立勝作序,劉珝後裔序勤、序儉、序景三兄弟出資編印。該書以山東圖書館所藏明代劉鈗輯編的《劉古直文集》為基礎編寫資料,還將新發現的劉珝詩文二十餘篇編入本書。另外《劉珝詩文集》中還收入了現代研究文章《劉珝年譜》、《劉珝墓與昭賢祠》等。《劉珝詩文集》是數百年來第一部全面宣傳、評價劉珝的重要書籍。
2006年在山東省威海市發現了劉珝《新建環翠樓記》的殘碑。弘治二年(1489年),奉旨巡察海道副使趙鶴齡蒞威視察時,將威海衛等衛所的城池及墩堡整飭一新。他的功德感動了威海衛及周圍衛所府縣的官員和兵民,自願捐俸修建環翠樓作為紀念。委託總督備倭將軍姚升,請求優禮在家養老的劉珝為環翠樓作記。是年劉珝已64歲,欣然命筆寫下《新建環翠樓記》。

人物家世

劉珝七世祖劉八公,字壽山,生於1288 年,世居下邳縣劉馬莊,系漢室後裔,元朝延佑年間武舉,後官至滁洲總管,1354 年朱元璋率軍攻打滁洲,八公看到元朝政治腐敗,民心已失,遂棄官攜妻子李氏、兒子劉清、孫子劉聚回到下邳老家,後又輾轉數月到達青州府壽光縣北陽河村(今屬青州市朱良鎮),看到此處人傑地靈,遂於此處定居。
劉珝曾祖劉讓治家有方,家道漸殷,樂善好施,深得鄉鄰稱讚。有子三人:良臣、良弼、良佐。
劉珝祖劉良佐(1367年-1427年),行三,性格豁達、爽慨剛方,善數算,通律理,文才橫溢,聞名府縣。洪武年間萊州發生大旱,知縣江旗與劉良佐乃同窗好友,有莫逆之交,於是來向青州劉良佐借糧救災。良佐慷慨答應,借給萊州人民五十七擔糧食。青州知府睢叔端得知後隨逐級上報,表彰劉良佐之義舉。劉良佐病重時,囑咐其子甄、昺、著、冕,把眾鄉鄰的借糧券、據全部當眾銷毀。眾鄉里感其義舉立碑頌揚。劉良佐的高尚品德,對劉氏明清兩代七進士、九舉人及皇恩蔭封數十人的為官清廉產生了深遠影響。
劉珝父劉昺(1401年-1489 年),字宗彝,號松溪。妻李氏,贈一品夫人。昺自幼熟讀四書五經,有《少齡集》、《中歲集》、《暮年集》傳於世。劉昺生六子:環、球、珝、珽、琬、玥。

相關史料

明·尹旻《劉珝墓志銘》

《致仕太子太保戶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贈太保諡文和劉公墓志銘》:
弘治三年春三月六日,致仕太子太保、戶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劉公,卒於家。禮部以聞,上深嗟悼,遣官祭葬,贈“太保”,謚“文和”。以是年十一月六日,葬於先塋之陽。其子鍅,衰絰詣濟南,泣血奉狀請曰:“先人有遺言,志吾墓者,必托吾同仁兄。”嗚呼!公知我者,以是命我,我雖不文,何忍辭?
按狀:公諱珝,字叔溫,別號古直,世居青之壽光陽河社。高曾以來,世系之詳,已載厥考松溪先生墓碑。公生而穎悟,氣識豪邁。甫五歲時,有一老人相曰:“是兒面有紋類丞字,後必為相。”八歲能文,過目輒成誦。正統甲子科,公年十九,以壁經赴省闈,道經臨淄,適河水泛溢,仆馬俱溺,公水行半里余,神色自若,人大以為異。既而果高第。
乙丑,會試弗利,卒業成均。大司成李公時勉,喜其才思敏捷,每試居優等。登戊辰彭時榜進士,選入翰林進學,改庶吉士。鄉先達許道中先生嘗謂人曰:“此子文有氣焰,異時必為社稷臣。”
已巳,授翰林編修。景泰丙子,升修撰。天順丁丑,升春坊中允,日侍青宮,分番適講,上而天命精微,下而閭閻疾苦,與夫前代治忽之由,貴戚專擅之漸,懇懇詳言,無少忌諱。甲申,憲宗嗣位,以宮僚舊臣升太常寺少卿,兼侍讀。成化丁亥,預修《英廟實錄》成,升本寺卿,仍兼舊職。眀年,升兼侍讀學士。一日,聞母遘疾,上章乞歸省。詔許馳擇以往,賜白金褚幣。抵家,母喜其歸,疾愈。越辛卯,竟以宿疾卒,上賜葬祭。公哀毀逾禮,廬於墓側,鄉人為之感化,號其里曰“仁孝”。
服闋復職。甲午,升吏部左侍郎,猶與經筵。公在部,事無巨細,必揆諸所學,以公不以情,亦不為苛細、矯激之行,士論偉之。乙未,升兼翰林學士,擢入內閣。公既受命,益勉修輔,凡軍國大事,獨能果斷,無首鼠退後之疑謀,有批鱗直前之勇氣。入則告其君,出則不使人知,天下陰受其惠者多矣。至於大製作,多付於公,公援筆立就,略不構思,而曲盡其情,屢稱上意。由是寵命愈加,賜齎稠疊。
丁酉,升戶部尚書如故。戊戌,加太子少保兼文淵閣大學士。壬實,纂修《文華大訓》成,升今職,進階光碌大夫、柱國。曾、祖、考三代,贈封如其官;祖妣及妣並妻,俱贈封一品夫人。
乙已,妖人李孜省輩以左道亂政,動搖國本,公獨毅然抗言,邪謀遂沮,宗社賴以奠安。是年九月,公以疾,兼念親老,乞歸。上允其請,賜璽書金幣、金織襲衣,給驛以還。仍命有司,月給食米五石,歲撥人夫八名,優禮之隆,實出異數。
公既歸,奉養松溪先生備至。優遊林泉,父子兄弟天倫之樂,世無與儷。松溪先生一年卒,予往吊之。無幾,公酬往吊之禮來濟南,逮執手言別,方將以後會為期。孰謂天不慭遺,而遂永訣,天實為之,謂之何哉?
公嘗一典春闈試,三讀進士卷,人鹹服其精鑒。平生為文,理完而氣正,喜行草,尤善吟詠,有文集若干卷藏於家。生於宣德丙午五月二十五日,春秋六十有五。配張氏,繼配馬氏。子男六,長鍅,授禮部司務;鋐,卒;鎡,登庚午鄉薦,與公同月卒;張出也。鈗,恩授中書舍人;錦、銓尚幼;女一,潔貞,馬出也。孫男三人:澄甫、淵甫、涷甫。
嗚呼!天地間有正氣焉,日月以之而光照,海岳以之而流峙。在人則為忠臣,為孝子,人雖歿,其氣則千載獲生。公之為子,則顯親而揚名,克盡其孝;為臣,則引君當道,克盡其忠。是以人主察其深誠,天下仰其大義,鬼神錄其陰功,史冊炳其偉績。身雖歿,而名永存焉,是宜銘。銘曰:
公之文章,玉振金聲,如鹹英韶濩
公之相業,孤忠大節,如姚宋房杜
履道德之坦途,辟仁義之正路。
天下望其風采,縉紳遵其矩度
前星顛危,殄氛祲於陰冱。
屹中流之砥柱,障狂瀾於東溯。
惟正直之是持,雖擯棄而不顧。
時雖晦丙吉之功,天必啟聖明之悟。
感故人之見知,托予文以志墓。
忍擦泣而鑄詞,系千載之哀慕。
濟南尹旻撰文,盧氏耿裕書丹。

明·徐溥《劉珝神道碑》

《明故光祿大夫柱國太子太保戶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致仕贈太保諡文和劉公神道碑銘》:
成化已巳九月,太子太保、戶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壽光劉公上章乞致仕。憲宗皇帝以公為舊學之臣,重違其志,乃賜璽書,令馳驛歸。命有司月給米、歲給僕夫贍用,恩禮甚厚也。公既歸六年,為弘治庚戌三月六日,以疾卒,享年六十五。其孤鈗,幼而知禮,求告於朝,詔贈“太保”,謚“文和”,仍命有司祭葬如制。鈗復奉其父門生董少卿尚矩狀,來求予文,樹石墓道。予幸嘗從公同在詞林,又同侍憲宗皇帝於青宮,相知既久,義有不可辭者。
公諱珝,字叔溫,自號古直,姓劉氏,其先下邳人也,元有為總管稱“八公”者,避亂徙青州壽光之陽河裡,故今為壽光人。曾祖讓、祖良佐,贈太子太保、戶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父昺,封如之。曾祖妣彭氏、祖妣郝氏、妣李氏,並贈一品夫人。
公生有異質,穎敏絕倫,幼從故禮部侍郎、寧陽許公學,為文多奇氣,人皆稱之。年十九,中山東鄉試。眀年會試禮部,不偶,卒業太學。與今吏部尚書、三原王公,及前禮部侍郎、襄陵邢公同舍。學業刻苦,志操卓然,大為祭酒李先生所器重。正統戊辰,競登進士第,改翰林庶吉士。初授編修,歷修撰,天順初升右春坊右中允,命侍青宮講讀。憲宗皇帝登極,擢太常寺少卿,兼侍讀。修《英廟皇帝實錄》成,進本寺卿,仍兼侍讀。已而再兼侍讀學士,命修玉牒。俄丁李夫人憂,服除。還任,尋改吏部左待郎。眀年,特詔以本職兼學士,入文淵閣典機務。遂拜戶部尚書,仍兼學士。未幾,加太子少保兼文淵閣大學士。
修《續資治通鑑綱目》成,始進太子太保兼謹身殿大學士,尚書如故。蓋又三年,得致仕之請矣。
公美姿容,善談論,而天性剛直,遇人無矯飾,出語洞見肺腑。典機務者十年,一惟公道自持,或事在所可否,辯論必當。其事上忠誠懇切,多所啟沃,謀猷入告,外人莫能知,有所論列亦不存稿。予嘗親聞公諫正數事,如景泰間議迎鑾、成化初議孝莊太后喪禮、末年定儲位、斥權幸,尤為人所傳播。平生事親至孝,雖貴,左右奉養,無所不至。父性嚴,或以他怒不食,輒引諸孫嬉戲於前,必得一笑乃已。每受賜物,必先緘奉,得書即跪而讀之。李夫人之沒,廬於墓側三載,哀敬篤至。鄉人化之,號其里曰“仁孝”。至處昆弟宗族,鹹有恩義。與朋友交,雖和而正,率以道義相規。為詩文,清新流麗,自成一家。書法飄逸,尤長於行草,得晉人筆意。其在講筵者甚久,音吐抑揚,義理條暢,號善敷陳,尤為上所眷注。故雖群小讒譖,竟獲保全雲。
公初娶張氏,繼馬氏,俱有賢德,贈封並一品夫人。
子男六:鍅,禮部司務;鋐、鎡俱卒,鎡,鄉貢進士;鈗,中書舍人;錦、銓,尚幼。女一。孫男三:澄甫、淵甫、涷甫。女二。以卒之眀年,葬於陽河先塋,合張夫人。
兆惟公言論風度,為天下所想慕,真一世之人豪也。
今既不可復見,姑即事狀之所述者,表而銘之。銘曰:
偉矣劉公,起於青齊。詞林儲才,公起其時。
超軼絕塵,有美容義。春坊奉常,連步而躋。
公在史局,直筆無疑,褒貶何心,馬遷可師。
公在講筵,惟古是稽,朗然陳說,祖禹可追。
公在內閣,忠誠不欺,自持此心,以結主知。
啟沃則多,治道所裨,曰善謀斷,房杜遮幾?
端諒之性,易直之資。謂公為簡,慎密莫窺。
謂公為疏,臧否得宜。發為文章,其光陸離。
筆翰所及,人獲珍奇。屹然立朝,其名四馳。
進豈欲速,而退不遲。明聖在上,奉身東歸。
高堂一老,侍養無違。苟樂其志,尚何慕為?
四海望公,再管樞機。孰謂溘焉,天不慭遺
有訃斯聞,天子曰嘻,是為舊臣,恤典用馳。
爰述平生,表於穹碑,嗟爾來世,有徵於茲。
東海徐溥撰文,長沙李東陽篆額,永嘉姜立綱書丹。

清修《明史·列傳第五十六·劉珝傳》

劉珝,字叔溫,壽光人。正統十三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天順中,歷右中允,侍講東宮。
劉珝像劉珝像
憲宗即位,以舊宮僚屢遷太常卿,兼侍讀學士,直經筵日講。成化十年進吏部左侍郎,充講官如故。珝每進講,反覆開導,詞氣侃侃,聞者為悚。學士劉定之稱為講官第一,憲宗亦愛重之。眀年詔以本官兼翰林學士,入閣預機務。帝每呼“東劉先生”,賜印章一,文曰“嘉猷贊翊”。尋進吏部尚書,再加太子少保、文淵閣大學士。《文華大訓》成。加太子太保,進謹身殿大學士
珝性疏直。自以宮僚舊臣,遇事無所回護。員外郎林俊以劾梁芳、繼曉下獄,珝於帝前解之。李孜省輩左道亂政,欲動搖東宮。珝密疏諫,謀少阻。素薄萬安,嘗斥安負國無恥。安積忿,日夜思中珝。初,商輅之劾汪直也,珝與萬安、劉吉助之爭,得罷西廠。他日,珝又折王越於朝,越慚而退。已而西廠復設,珝不能有所諍。至十八年,安見直寵衰,揣知西廠當罷,邀珝同奏。珝辭不與,安遂獨奏。疏上,帝頗訝無珝名。安陰使人訐珝與直有連。會珝子鎡邀妓狎飲,里人趙賓戲為《劉公子曲》,或增飾穢語,雜教坊院本奏之。帝大怒,決意去珝。遣中官覃昌召安、吉赴西角門,出帝手封書一函示之。安等佯驚救。次日,珝具疏乞休。令馳驛,賜月廩、歲隸、白金、楮幣甚厚。其實排珝使去者,安、吉兩人謀也。
時內閣三人,安貪狡,吉陰刻。珝稍優,顧喜譚論,人目為狂躁。珝既倉卒引退,而彭華、尹直相繼入內閣,安、吉之黨乃益固。珝初遭母憂,廬墓三年。比歸,侍父盡孝。父歿,復廬於墓。弘治三年卒,諡文和。嘉靖初,以言官請,賜祠額曰“昭賢”,仍遣官祭之。

劉珝墓

劉珝墓,人稱閣老墳,始建於明代弘治年間,是明孝宗為追念內閣輔臣劉珝而敕修,墓園占地數十畝,園內松柏成蔭,碑碣矗立,石門、石坊、翁仲、御碑依次排列,肅穆壯觀,墓門前額鐫有“敕修劉氏世墓”匾額。從葬制規格可見一代名相生前之德望。
建國初期,劉珝墓曾被列為“國務院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革期間慘遭破壞,墓碑、石人、石馬等精美雕塑俱被砸毀,墓室亦被打開,參天古木砍伐殆盡,如今僅存三株明代古柏。
近年來,劉氏後人廣泛蒐集原墓地內文物,同時籌資對其重修。如今,弘治帝聖旨、徐溥親書“敕修劉氏世墓”和嘉靖帝欽賜“昭賢祠”匾額,以及原墓地一對上馬蓮花石、一個明代馬槽及“文官下轎、武將下馬”的石碑和祭文碑、墓誌碑、墓道碑等文物已找回,並修復了劉珝墓、墓碑、牌樓、華表、石人、石羊、石柱、石馬、石獅等文物,使整個劉珝墓初具規模。
修復後的劉珝墓修復後的劉珝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