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浩(青島市人民廣播電台原台長)

劉浩(青島市人民廣播電台原台長)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1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劉浩(1916-1989),原名劉瑞徵,山東沂水縣姚店子埠前莊人,生於1916年5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浩
  • 出生地山東沂水縣
  • 出生日期:1916
  • 逝世日期:1989
人物簡介,個人軼事,

人物簡介

自幼家境拮据,但讀書勤奮。在濟南讀高中一年級時因家境貧寒而輟學,後在沂水城關瑞麟國小教書。思想進步,經常在課堂上宣傳革命道理,曾勇敢地掩護沂水黨的早期領導人之一邵德孚同志,在邵老被捕以後,轉移並銷毀黨的秘密材料,使敵人未能取得證據,為保護黨的組織作出了貢獻。事後邵老等人在回憶錄中還特地指出“劉浩立了大功”。
抗日戰爭爆發後,劉浩於1938年5月參加八路軍2支隊,同年7月入黨。曾任中共山東分局岸堤幹校宣傳科長,山東魯南區黨委臨郯費沂四縣工作團副團長。1940年12月,與115師教導第2旅副旅長張仁初結婚。後歷任115師教導第二旅宣教幹事,魯中軍區司令部協理員,26軍政治部宣傳科副科長,軍後方留守處辦公室主任,青島市人民廣播電台副台長、台長等職。1989年7月病故於濟南

個人軼事

戰地姻緣 羅帥主婚
1940年10月,115師教導第2旅副旅長張仁初已經30歲了。還是孑然一身,羅榮桓政委看在眼裡,記在心上……羅政委對張仁初的個人生活問題關心備至,特地找了魯南區黨委書記趙鎛商量,幫助張副旅長找個對象。張仁初英勇善戰,屢打勝仗的故事在魯南抗日軍民中已傳為美談,從地方女同志中找個對象並不困難。但因張仁初連年征戰,無暇顧及,況且抗日戰爭正處在非常艱苦的時期,從沒提及此事。羅政委的關心使張仁初非常感動,經過趙書記及夫人李琰(時任魯南區黨委婦女委員會主任)的熱心幫助,1940年12月,張仁初與在魯南區黨委婦女委員會負責宣傳工作的劉浩同志結婚。
劉浩  1960年於青島劉浩 1960年於青島
當時八路軍及地方黨組織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很少,女同志中更上是鳳毛麟角。劉浩工作積極,朝氣蓬勃,只見她穿一身可體的灰布軍裝,腰間束著黃皮帶,勻稱的身材,留著齊耳短髮,臉色白裡透紅,明亮的雙眼不時閃動著熱情聰慧的目光,真是才貌雙全,颯爽英姿。劉浩的上級和同級幹部中,不少男同志傾慕她,但她覺得自己正值青春年華,好學上進,不想過早談婚論嫁。當李琰同志給她介紹張仁初時,她開始也不同意。李琰說:“張副旅長是紅軍老大哥,參加過長征,是打臘子口的英雄,是咱們學習的榜樣,這樣的人不找,要找什麼樣的呢!”又說:“這也是組織和領導的意見。”劉浩仍然想不通。數天后,劉浩參加一個抗戰形勢報告會,只見主席台上一個軍人正在作報告,洪亮的南方口音,風趣幽默的談吐,加上形象的手勢和動作,使大家聽的聚精會神,還不時引發出會心的笑聲。劉浩入神的聽著,不由的讚嘆:“這個首長報告太生動了,他是誰呀?”“他就是張仁初副旅長,有名的戰鬥英雄。作戰勇猛頑強,敵人聽見都嚇破膽,外號“張瘋子”,你還不知道嘛!”鄰座的同志迫不及待地一口氣告訴她。劉浩“喔”了一聲,眼前一亮,臉上現出微微紅暈。
第二天晚飯後,李琰約劉浩散步,迎面走來一位軍人,“李大姐,吃過晚飯羅?”又是那洪亮的南方口音。“我來介紹一下,”李琰張仁初說:“張副旅長,這是劉浩同志。”又對劉浩說:“這就是張仁初副旅長。”面前的張仁初中等偏高身材,穿一身草綠色軍裝,隨已褪色卻是乾乾淨淨,打著整齊的綁腿,面貌清秀,目光深邃,儼然一名標準的軍人,略高的顴骨帶著南方人的特徵。劉浩很難把眼前這位清秀幹練甚至有點文靜的人與在戰場上敢打敢拼的“張瘋子”聯繫起來。“來到家門口了,走,到我那裡坐一哈。”張仁初的話打斷了劉浩的思路。他兩人走進了一間不大的磚房。“這就是我的辦公室兼宿舍。”張仁初說著端來兩杯開水。“請喝杯水,休息一下。”他們環顧四周,頓感耳目一新,東西不多,卻非常整齊、乾淨,正面牆上掛著大幅軍用地圖,一張鋪板上,草綠色棉被疊的方方正正,剛從腰間解下的駁殼槍掛在床頭,長條桌上放著一部手搖軍用電話機。劉浩心裡對張仁初的敬慕之情油然而生。1940年12月,張仁初與劉浩結婚,羅榮桓政委、趙鎛李琰夫婦都來參加婚禮。在簡單的酒席宴上,羅政委舉杯祝賀說:“這一杯,祝你們夫妻團結一心,白頭偕老,革命到底。”大家喝完酒,羅政委單獨給新娘子斟酒,舉起酒杯,風趣地笑著說:“新娘子,以前我是張副旅長的文化教員,從今天起,我辭職嘍。往後你就是他的老師了。給你一個任務,在一年之內,你包教他能讀書看報,能寫簡單的文章。這個艱巨的任務,你同意嗎?同意,就請幹這一杯。”劉浩羞答答地站起來,和羅政委碰杯,一口把酒喝了下去。以後張仁初和劉浩互相幫助,張仁初不但仗打得更好,文化水平也明顯提高。
張仁初夫婦  1949年與上海張仁初夫婦 1949年與上海
1942年冬天,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時候,張仁初的第一個孩子,就是在反“掃蕩“的途中生的。是個女孩,取名康蘭。有雙重含義:在抗日戰爭中誕生,在革命軍隊的懷抱中健康成長。康蘭出生後,從不哭鬧,在挑筐里和馬背上度過一個又一個行軍的日日夜夜,在炮火硝煙中長大。後來,張仁初夫婦又陸續有了玉蘭、勝蘭、南征、海平四個女兒和紅軍、保軍兩個兒子。
摘自《驍勇虎將—張仁初》 黃河出版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