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景玄

劉景玄

劉昂霄(1186~1223)字景玄,別字季房,陵川人。舉進士不中,以蔭補官,調監慶陽暈器庫,不就,遂隱居洛西永寧山水間。元光二年六月病卒,年三十八。

基本介紹

  • 本名:劉昂霄
  • 字號:景玄
  • 出生地:陵川
  • 出生時間:1186
  • 去世時間:1223
簡介,經歷,履歷,後記,相關內容,元好問詩,文墨山川,

簡介

劉昂霄(1186~1223)字景玄,別字季房,陵川人。舉進士不中,以蔭補官,調監慶陽暈器庫,不就,遂隱居洛西永寧山水間。元光二年六月病卒,年三十八。昂霄博學能文,六經百,世譜、官制、地理與兵家成敗等,無所不窺。為文淵綿緻密,平易而有奇趣。善談辯,人有發其端者,徵難開示,初不置慮,窮探源委,解析脈絡,旁貫徑出,不可窺測,四座聳聽,噤不得語。嘗從李純甫游,又與雷淵、辛願、麻革、元好問友善。

經歷

劉景賢,【按中州集字景玄。】陵川人。博學能文,從屏山游,又與雷希顏、辛敬之、元裕之善。嘗由任子入官,已而隱居洛西山水閒。逾四十,病卒。昂霄博學能文,六經百,世譜、官制、地理與兵家成敗等,無所不窺。為文淵綿緻密,平易而有奇趣。善談辯,人有發其端者,徵難開示,初不置慮,窮探源委,解析脈絡,旁貫徑出,不可窺測,四座聳聽,噤不得語。嘗從李純甫游,又與雷淵、辛願、麻革、元好問友善。
圖片圖片

履歷

劉景景玄年十六七許時,其先人朝請君官四方。景玄留學陵川,己能自樹立如成人,老師宿學,多稱道之。而朝請君獨未知也。及罷官歸,行視景玄所舍,見其架上書散亂無部帙,意不懌,因問:“讀書有後先,汝寧亂讀耶?”漫取一書試之,則隨問隨答,無所忘失。朝請君始大驚,拊其背曰:“及吾未老,當見汝聳壑昂霄時耳。”乃名之昂霄,字景玄,別字季房。泰和中,予初識景玄於太原。人有為予言:“是家讀廣記,半月而初無所遺忘者。”予未之許也。杯酒閒,戲取市人日曆鱗雜米鹽者,約過目,則讀之,已而果然。大率景玄之學,無所不窺,六經百氏外,世譜、官制、地理與兵家所以成敗者為最詳。作為文章,淵緻密,視之若平易,而態度橫生,自有奇趣;他人極力追之,有不能到者。為人細瘦,似不能勝衣。好橫策危坐,掉頭吟諷,幅巾奮袖,談辭如雲。人有發其端者,征難開示,初不置慮,窮探源委,解析絡脈,漫者知所以統,窒者知所以通,旁貫徑出,不可窺測。要之,不出天下之至理。四座聳聽,噤不得語。故評者以為承安、泰和以來王湯臣論人物,李之純玄談,號為獨步;景玄則兼眾人之所獨,愈叩而愈無窮。詩與文,則或有之;其辨博,則不知去古談士為近遠。余者不論也。其與人交也,不立崖岸,洞見心肺,世閒機械,皆不知有之。河東梁仲經、渾源雷希顏、王官麻信之,皆海內名士,交久而無閒言。人以此多之。至其善惡太明,黑白太分,則亦坐是而窮也。初舉進士,不中,以蔭補官。
圖片圖片

後記

《中州集》卷三十一載《孫伯英墓銘》云:“貞佑丙子,予自太原南渡,故人劉昂霄景玄愛伯英,介予與之交。因得過其家,登壽樂堂,飲酒賦詩,談笑有味,使人久之不厭。伯英時年四十許,困名場已久,重為世故之所摧折,稍取莊周、列禦寇之書讀之,是世味蓋漠然矣。世已亂,天下事無可為,思得毀裂冠冕、投竄山海,以高騫自便。……又明年,客有來嵩山者,雲伯英為黃冠師矣。
圖片圖片

相關內容

元好問詩

元好問論詩文字數量多,內容豐富,貫穿其一生。如果仔細分析,可以發現其詩論相對集中在幾個階段。各個階段之間,在大體一致的同時,受特定時期多種因素的影響,呈現出不同的特點。與之相適應,其詩學觀點也有所發展和變化。本文擬就此作簡單探討。
一、三鄉前後
元好問自稱“八歲學作詩”(《元好問全集》卷三十七《南冠錄引》,下引僅標明卷次及篇名),而真正進入詩壇是在貞yòu@①四年(1216)之後。那年,蒙古兵包圍太原,為避戰亂,他從忻州南下至嵩州福昌縣三鄉鎮,度過了兩年多閒居生活。當時,元好問二十七歲,在那裡與趙元、李汾、劉昂霄、麻革、魏邦彥、英禪師等眾多詩友相會,一時間,形成了一個有相當規模且相當活躍的詩人群體。他們的詩歌創作由此得到了推動。多年後,元好問還念念不忘,一再回憶在三鄉的情形:
三鄉有辛敬之、趙宜之、劉景玄,予亦在焉。三君子皆詩人,上人(指英禪師)與相往還,故詩道益進。(卷三十七《木庵詩集序》)
劉昂霄  (張仲經)客居永寧(在三鄉西側),永寧有趙宜之、辛敬之、劉景玄,其人皆天下之選,而仲經師友之,故蚤以詩文見稱。(同上《張仲經詩集序》)
劉景玄
這群年輕的無名詩人經常有集體活動,在一起切蹉詩藝,如李汾去關中,元好問有《女幾山避兵送李長源歸關中》詩,又如遊覽三鄉光武廟,元好問、劉昂霄、辛願、魏邦彥等六人均有詩作,其中元好問《秋日載酒光武廟》、劉昂霄《中秋日同辛敬之……》二詩保存至今。

文墨山川

劉昂霄絕頂聰明,灑脫不羈,且非常有文人的傲骨,一如他詩句的“直氣南山相與高,爭教塵土涴青袍”。他六經子史無所不通,對軍事亦有很深造詣,半月即可背誦《太平廣記》,甚至可以把商家帳薄倒背如流。有評論者說:“王湯臣論人物,李元純談玄,號稱獨步;景玄劉昂霄則兼眾人之所獨,愈扣而愈無窮。
”常常是“橫策兀坐,調頭吟諷”,“幅巾奮袖,談辭如雲”,使得“四座聳聽,禁不得語”,“ 遇其飲酒,眼花耳熱後,其鋒愈不可當”。朝廷因慕其才,曾封他為慶陽軍節度使,他卻不屑一顧,我看就是“曠世奇才不為用,寧為林泉布衣人。笑諷天下李白二,慣作狂士醉中吟!”可惜的是因他“為人細瘦,似不能勝衣”的身體羸弱,使他英年早逝,享年只有37歲。
惺惺相惜悲痛於懷的元好問,專門為他寫了墓志銘,並寫下《三鄉光武廟懷故人劉公景玄》一詩,痛徹心扉地揮毫感慨:“黃土英雄何處在?須待,醉尋蕭寺哭春風。”明代第一文臣的宋濂曾撰寫頌讚五位志士的《哀志士辭》,劉昂霄乃其中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