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易斯·芒福德

劉易斯·芒福德

美國社會哲學家。寫過很多建築和城市規劃方面的著作。極力主張科技社會同個人發展及地區文化上的企望必須協調一致。1943年受封為英帝國爵士,獲英帝國勳章。1964年獲美國自由勳章。主要作品有《枝條與石頭》(1924)、《科技與文明》(1934)、《生存的價值》(1946)等。1961年出版的《歷史名城》一書獲國家出版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易斯·芒福德
  • 國籍:美國
  • 出生地:美國
  • 職業:社會哲學家
  • 主要成就:英帝國勳章
  • 代表作品:《枝條與石頭》
個人簡介,哲學思想,

個人簡介

劉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1895—1990年),美國著名城市規劃理論家、歷史學家。1895年生於美國紐約州長島符拉興鎮。1912~1917年就學於紐約市立學院,1914年開始接受著名生物學家、教育家、城市與區域規劃科學的先驅之一派屈克·格迪斯的啟蒙影響。對紐約與其周圍區域從社會學、生態學角度進行了系統的深入的研究,其規劃思想為其後20世紀30年代的田納西流域規劃與建立綠帶城奠定了理論基礎。1915~1916年就讀於紐約州哥倫比亞大學,但均未獲取任何學位。1923年芒福德成為美國區域規劃協會的基本會員。1925年任美國社會研究新學院講師,1930年發表一篇短文:“The Drama of the Machines”,開始涉足技術哲學,並由此成為哥倫比亞大學的講師,講授“機器時代”這樣一門新課程,接著他又去歐洲的技術博物館和圖書館從事徹底的研究旅行,於1934年完成其成名作《技術與文明》(technics and civilization),並很快成為技術史和技術哲學的名著。他強調城市規劃的主導思想應重視各種人文因素,從而促使歐洲的城市設計重新確定方向。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他的著作被波蘭、荷蘭、希臘等國家一些組織當作教材,培養了新一代的規劃師。芒福德曾被許多英語國家的重要建築和城市規劃機構聘為榮譽成員。1951-1959年,芒福德任賓夕法尼亞大學城市規劃教授;1959-1961年任研究教授;1961-1964年先後在加利福尼亞大學和威斯雷因大學任研究教授。芒福德的貢獻和影響遠遠超出城市研究和城市規劃的領域,而深入到哲學、歷史、社會、文化等諸多方面。他曾十餘次獲得重要的研究獎和學術創作獎,其中包括1961年獲英國皇家建築學金獎,1971年獲萊昂納多·芬奇獎章和1972年獲美國國家文學獎章。
《時代周刊》封面上的劉易斯·芒福德《時代周刊》封面上的劉易斯·芒福德
他的名作還有很多,有1961年出版的《城市發展史:起源、演變與前景》等。其突出貢獻在於揭示城市發展與文明進步、文化更新換代的聯繫規律。學術上的影響已深入到哲學、歷史、社會、文化諸領域。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他曾在美國賓州大學加州大學等校任教。他一生中曾獲得十餘次重要研究獎和學術創作獎。1990年芒福德逝世於紐約,終年95歲。
黃欣榮博士指出,據伊莉莎白·迪瓦恩等編的《20世紀思想家辭典》所列,芒福德出版專著41部,其他文集10部。芒福德的著作涉及建築、歷史、政治、法律、社會學、人類學、文學批評等。他既是一位城市規劃學家、哲學家、歷史學家、社會學家和文學批評家,又是一位著名的技術史和技術哲學家。
芒福德涉及技術史和技術哲學的論文和著作數量繁多,其中影響最大的有四部,除《技術與文明》外,還有《藝術與技術》(1952),兩卷本《機器的神話》:《技術與人類發展》(1967)、《權力五角形》(1970)。

哲學思想

芒福德相信人類與其他動物之不同,最初源於語言(符號)而不是工具(技術)的運用.他證明了在早期原始社會的人們就已經自然的共享信息和思想了,並且隨著其日益成熟和複雜而明顯的成為社會的基礎。他希望在人類走向未來時信息能夠積累和延續。
芒福德是人文主義技術哲學的開山鼻祖。他對技術所作的全面的哲學反思,起步早、歷時長、著作豐富、觀點新穎,這些都是許多其他技術哲學家難以企及的。當代美國技術哲學家卡爾·米切姆將芒福德列為當代人文主義技術哲學四位代表人物之首,並對其技術哲學思想作了比較系統的評述。
這裡主要介紹他的技術分期思想。芒福德是從研究技術史開始走上技術哲學研究道路的。他的名著《技術與文明》除討論技術哲學的問題外,更多的篇幅是討論技術史的有關內容,並由此贏得了文化史家和技術史家的名聲。他把技術發展史劃分為三個“互相重疊和滲透的階段”,即:始技術時代(The Eotechnic Phase,1000—1750年),古技術時代(The Paleotechnic Phase,1750—1900年)和新技術時代(The Neotechnic Phase,1900年至今)。
芒福德認為,現代技術發展的起點是在1000年前開始的。他認為,對於歷史地形成的巨大的“技術複合體”(The Technological Complex)的劃分,是發展分期的標準,而這種技術複合體的基礎是社會所利用的這種或那種類型的能源和原材料。照芒福德的說法,使用某種類型的能源和材料,也就確定某個歷史分期的特點,它也就滲透和決定整個社會文化的全部結構,顯示了人的可能性和社會的目標。他認為始技術時代是水和木材的複合體,古技術時代是煤和鐵的複合體,新技術時代是電與合金的複合體。
西歐發展的早期階段和漫長的始技術時代(1000~1750年),依靠水和木材的技術綜合。在這裡,水和風力是動力的基礎,而木材是主要的工業材料。對於這一時期的開端來說,其特徵是收集過去文化的殘餘(首先是古希臘、羅馬、阿拉伯以及其他地區的文化)加快技術發展的步伐。始技術時代的頂峰是17世紀——在數學的基礎上產生了實驗科學的時代。自然,始技術發展階段在各地一直延續到18世紀中葉。如果說始技術文明在義大利到16紀才繁榮昌盛。那么,美國只是到19世紀中葉才達到這種程度。在始技術文明範圍內,各個時期的相互更迭是一種文化的表現。煤與鐵的綜合和採礦工業,是隨後的古技術時代的動力基礎。這個時期從18世紀下半葉開始,包括資本主義工業化工業革命時期,芒福德刻意把這個時期稱之為“煤的文明”。從時間上看.這個時代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迅猛發展相符合,與資產階級工業化破壞性特點的表現相符合。在芒福德看來,雖然19世紀下半葉之初,隨著這個時代的偉大發明,宣布了作為“新技術”文明的新的標準和形式的誕生,而“煤的資本主義”的比重,則隨著資本主義的破壞性趨勢,對周圍人們的剝削,工業方法的非人道性和精神的匱乏,在現代世界上仍然很大。
新技術時代和它的全部文化,在依靠新的動力類型和使用電力及舍金的同時,為人們開闢了嶄新的前所未有的遠景。在新技術時代,人們的利益在技術進步方針中重新得到了確立,將是與過去始技術時代的有機的(人和自然的)原則和平地“再結合”,因為技術發展本身忽略了巨大的規模和極強大的過剩生產率,回到純粹人能達到的極限。
在這種歷史過程中,如果根據芒福德描繪的圖景來判斷,早期的始技術時代,在社會生產力很不發達的情況下,還是有著相當高的特殊的地位。這個時代在羅馬帝國沒落而經歷長期荒蕪之後,由於風力和水力,在義大利的土地上奠定了新的文明基礎,在賽納河多瑙河兩岸和波羅的海沿岸,建立了新的文化發源她。自由的能源有著巨大的優越性:誰也不能壟斷水和風。磨坊建立以後,它不增加生產費用。它不要求照料,不會遭到破壞:它的工作旨在使土地肥沃,便利於農業。芒福德指出,在這樣的條件下真正的知識分子能夠成長,偉大的藝術和科學作品以及民用工程得以創立。對所有這些,社會已不需要奴隸式的勞動。如果計量的不是功率,而是勞動生產率,那么在芒福德看來,始技術文明可以與技術文明的後來階段相比。
芒福德認為,18世紀末,科學技術方面的主要發現已完成,技術發展開始進入古技術時代。在工藝方面,芒福德把工業資本主義階段表現為煤的資本主義、礦山文明;而在社會方面,他則把工業資本主義表現為野蠻的新紀元。這完全脫離了以往的生活方式,脫離了歐洲的文化。芒福德把英國這個第一個從手工工場轉向大機器工廠生產並在確立人們相互關係時有著令人不能容忍的非人道範例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稱為“處於領袖地位的落後者”。他指出,英國比其他國家更易於踏上這條道路:對始技術時代的進步,英國幾乎沒有做出什麼貢獻。
總的來說,16世紀採礦工業的萌芽,已經作為起源的和“象徵性的”關係而與資本主義的形成結合在一起。在芒福德看來,礦山是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最初形式:無機的環境,非人的場景,地下物質的不定形性。礦務和礦工勞動的艱辛,是形成資本主義“文明”的非人道的最典型的形式。礦井周圍只有TNT的爆炸、悲慘、壓抑和疲憊不堪,在這裡真正有某種死氣沉沉的不祥之兆的東西。這是芒福德對技術帶來的不良後果的嚴正批判,也是他的技術悲觀主義的寫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