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琨

劉家琨

劉家琨,家琨建築設計事務所主持建築師。主持設計的作品被選送參加德中文化年、法中文化年、荷蘭NAI中國當代建築展、俄中文化年及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等多個國際展覽及國內展覽。曾獲得亞洲建協榮譽獎、2003年中國建築藝術獎、建築實錄中國獎、遠東建築獎、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創作大獎,作品被《A+U》《AV》《Area》《MADE IN CHINA》《AR》等出版,並應邀在麻省理工學院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巴黎夏佑宮及中國多所大學開辦講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家琨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成都
  • 出生日期:1956年
  • 職業:建築師、文學創作
  • 畢業院校:重慶建築工程學院(現重慶大學)
  • 主要成就:第七屆亞洲建協榮譽獎
    2003年中國建築藝術獎
  • 代表作品:成都喜來登酒店、胡慧珊紀念館、上海相東佛像藝術館
簡介:,已獲榮譽,個人經歷,建築作品,主要著述,

簡介:

1982年畢業於重慶建築工程學院(現與重慶大學合併),後分配至成都市建築設計研究院工作。1984到1985年在西藏工作。1987年到1989年,被借調至四川省文學院從事文學創作。
1990到1992年在新疆工作。1999年成立家琨建築設計事務所。主要作品包括藝術家工作室系列、四川美院雕塑系、鹿野苑石刻博物館等。

已獲榮譽

曾參加首屆梁思成建築設計雙年展、中國房子/建造五人文獻展、德中文化年“土木——中國青年建築師展”、法國蓬皮杜中心舉辦的中法文化年——中國新建築等展覽。主持設計的作品還被選送參加俄中文化年、及荷蘭NAI中國當代建築展等多個國際展覽。
主要著述包括《英雄》、《高地》、《灰色貓和有槐樹的庭院》、《明月構想》、《此時此地》、《敘事話語與低技策略》。
參與2008年第11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國館策展,參加2008年汶川震災後重建工作,並開發出利用震後廢棄材料製作的“再生磚”。
劉家琨
2010年 建築實錄中國獎——最佳公共建築獎
2010年 建築實錄中國獎——最佳歷史保護建築獎
2009年 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創作大獎
2007年 遠東建築獎
2006年 建築實錄中國獎——最佳公共建築獎
2003年 中國建築藝術獎
2003年 第七屆亞洲建協榮譽獎

個人經歷

在中國這些已經成名的少壯派建築師中,早年具有文人身份的劉家琨算是比較特別的一個。他一直拒絕往北京、上海這樣的城市“扎堆”,長久以來始終立足於四川成都這片土地。從“藝術家工作室”開始出手。從事建築設計這么多年,劉家琨一直很樂於當個文人,作為目前國內最當紅的一線建築師之一,劉家琨至今仍覺得自己當初入行建築設計界簡直是陰差陽錯。
“我上大學之前,從來未聽說過‘建築學’,填志願時連‘倉庫保管’和‘皮革處理’都填了,無非也就是一個知識青年想跳出農村找個工作。其實,我更喜歡的是畫畫。選擇學建築,是聽說它和畫畫有些聯繫。”
上大學之後,劉家琨才發現建築離畫畫實在太遠。很快,他就對建築失去了興趣,轉而開始文學創作。1982年大學畢業之後,在整整十年的時間裡,他只主持設計過兩個建築,卻寫了四部中長篇小說,是他建築作品的兩倍,他一度被借調至四川省文學院從事文學創作。劉家琨用這種近乎黑色幽默的方式消極抵抗著——在建築設計院裡,他成了四川小有名氣的高產小說作家;而建築學前沿發生的事對他而言就像傳聞。
“到我認真進行建築創作已經是1993年左右。雖然從1982年以來我的職業一直是建築師,但是真正從事建築設計還是最近10來年的時間。由於我一開始就不喜歡建築設計,學校里的4年,包括畢業後的十幾年,我都沒有把精力放在建築設計上。我沒有真正愛這一行,也沒有把它作為我的事業。相反我對其它事情的興趣更大。我一直想畫畫。像那個年代的大多數青年一樣愛好文學,偶爾我也寫小說。”1993年,劉家琨的大學同學湯樺在上海辦建築個展。讓劉家琨尷尬的是,他是作為朋友而不是建築師出席。這件事幾乎觸動了劉家琨最敏銳的神經。在設計院寫完自己的最後一部長篇小說《明月構想》後,劉家琨離開了設計院,成立自己的工作室。
劉家琨為畫家羅中立設計的藝術家工作室,成了他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建築作品。那是1994年。羅中立工作室讓劉家琨體會到了建築從設計圖紙到實物的樂趣。“那時從設計院出來自己乾,剛剛起步,顯然只能接受一些朋友的委託。他們比較了解我,對我比較信任。所以前期個人化作品要多一些。”1995年,劉家琨又為畫家何多苓設計工作室,成為他的“藝術家工作室”系列中的代表作。之後,他又陸續接手鹿野苑石刻博物館、建川博物館等項目。劉家琨“玩”這種小型文化空間時對於環境的把握和解決問題的創造力為人稱道。這些作品奠定了他國內一線建築師的地位。
如今,劉家琨接手的項目很多很雜,有中小型的公共建築,也有住宅型、商業型建築。事實上,劉家琨並不忌諱和商業力量的合作,甚至非常歡迎。“商業建築基本上是市場操作,它有自身的規律,比如說開發壓力大,更大的尺度,更快的速度,甚至必須依靠人海戰術來完成。像我這樣的小事務所未必能滿足他們的需要,所以即便是我在商界也有非常好的朋友,我也不能夠去承擔這種業務。
近年來做的商業建築要多一些,這大概也是因為社會意識的提高。購買者也好,商業開發者也好,他們的要求越來越高。他們不僅僅要求量,更開始要求品質。
他們原始積累的壓力慢慢消除了,希望做出有更多附加值的東西。當他們在獨特性、是否更加細緻地處理問題等方面有了進一步的要求時,我的業務就多了起來。我想建築設計和很多行業一樣,是攀附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

建築作品

胡慧姍紀念館
藝術家工作室系列
鹿野苑石刻博物館
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館
四川美術學院新校區設計藝術館
四川安仁建川博物館(聚落)文革之鐘博物館
南京中國國際建築藝術實踐展客房中心
上海青浦區新城建展示中心
廣州時代玫瑰園公共交流空間系統及景觀
金華建築藝術公園5#-茶室
青城山中國當代美術館群之張曉剛美術館
青城山中國當代美術館群之中心館
水井坊博物館
藍頂美術館新館
成都當代美術館
西來古鎮榕樹片區沿河增建
西村一號

主要著述

《英雄》、《高地》、《灰色貓和有槐樹的庭院》
《明月構想》
《此時此地 》
《敘事話語與低技策略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