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宜應

劉宜應(1897——1971年),廣東省梅州市梅江區城北鎮紮上村人。南洋華僑,1955年返國,先後當選廣東省第一、二、三屆人大代表,廣東省政協委員、廣州市政協常委、致公黨廣東省委委員、全國僑聯委員、廣東省僑聯委員、廣州市僑聯副主席、梅縣僑聯主席、梅縣副縣長及廣東省華僑投資公司副董事長等職。

1971年,劉宜應病逝於廣州,享年75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宜應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梅州市梅江區城北紮上村
  • 出生日期:1897年
  • 逝世日期:1971年
個人簡介,人物生平,

個人簡介

劉宜應(1897—1971年),廣東梅州市梅江區人。1926年出國,先在荷印巴城任國小職員,後赴泰國當店員。1928年去印度學鞣製皮革技術後回巴城與人合資開辦皮革廠,逐漸致富。1938年劉氏參與將巴城客屬總義祠改組為華僑公會,曾任副主席、主席。在任期間,他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支持愛國華僑青年回國參加抗日戰爭,籌款賑濟祖國災民。二戰後,參與廣肇會館、華僑公會和福建會館三大僑團倡辦聯合中學,被舉為董事;聯合中學改稱為華僑公立巴城中學後,他與劉家棋等合獻1.6萬平方米地皮為巴中新校址。還同劉家祺捐款合建梅縣東山中學第二宿舍和松山堂課室。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劉氏歷任雅加達促進中印(尼)建交工作委員會(後改稱雅加達華僑團結促進會)主席、雅加達中華僑團總會副主席等職務,積極推動華僑社會的愛國團結工作。1951年以副團長身份率首屆印尼華僑回國觀光團赴北京參加國慶觀禮。1955年舉家回國,定居廣州華僑新村。劉氏歷任廣東省人大代表,廣東省政協委員,廣州市政協常委,全國、廣東省僑聯委員,廣州市僑聯副主席,梅縣僑聯主席,廣東省華僑投資公司副董事長,以及中國致公黨廣東省委委員、梅縣市委主委。他還是梅縣副縣長,為促進梅縣僑鄉建設作出過積極貢獻。在任期間,還和劉家棋等捐資倡辦梅縣華僑中學

人物生平

幼時家貧,靠父母肩挑度日,讀完舊制梅州東山中學後,因生活所迫,投劉志陸部下當差,不久辭去軍差也洋謀生,在泰國晴吻埠的一家雜貸店當店員。旋往印度加爾各答埠劉鏡元皮革廠製革技術,後轉往印度尼西亞,與堂弟劉宜信合股在雅加達開設“源源皮革廠”。經過一段時間的銳意經營,“源源”皮貸在東南亞享有盛譽,並成為皮革製造業之巨子。
劉宜應在雅加達辦廠經商期間,參與領導改組華僑社團工作,將“客屬總義祠“改組為”華僑公會“,先後任該會副主席、主席。任內,積極支持祖國抗日戰爭,資助有志參加抗日和民族解放戰爭的華僑青年返國,熱心籌款賑濟祖國難民。還對僑居地的貧苦民施藥贈醫,並與熱心人士一起倡建華人學校,開辦華僑數理化講習所,帶頭集資建雅加達華文中學校舍,歷任聯中、吧中等校董事。1940年至1949 年,捐款合建梅縣東山中學第二宿舍,與劉家祺合資捐建”松山堂“校舍1座。新中國成立後,雅加達進步僑團聯合組織中國印尼建交促進會,劉宜應被推選為主席。中印(尼)建交後,促進會改組為雅加達中華僑團總會,他被選為主席,盡力促進華僑與當地人民友好和協助中國駐印尼使館開展團結僑民工作。 1951年國慶節,劉宜應以首批印尼華僑回國觀光團副團長的身份,率團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兩周年慶典,受毛澤東等國家領導人的接見。1955年,劉宜應舉家回國,在廣州華僑新村定居。之後,積極參加各項社會活動,先後當選廣東省第一、二、三屆大人代表、省政協委員、廣州市政協常委、致公黨廣東省委委員、全國僑聯委員、廣東省僑聯委員、廣州市僑聯副主席、梅縣僑聯主席、梅縣人民委員會副縣長及廣東省華僑投資公司副董事長等職。推動廣大僑胞和歸僑、僑屬支持地方建設,先後投資興建梅縣華僑戲院、華僑大廈、華僑造紙廠、僑光墨水廠、黃石侖水電站,倡辦梅縣華僑中學,捐資興建梅縣華僑中學教室及設備,還貸出巨款購買進口化肥支援農業,在家鄉投資營造花果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