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安世為諫官

劉安世為諫官

《劉安世為諫官》,節選自《宋史》卷三百四十五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劉安世為諫官
  • 創作年代:元末
  • 作品出處:宋史
  • 作者:脫脫、阿魯圖等
詩詞原文,字詞注釋,原文引申,原文翻譯,簡說,

詩詞原文

劉安世為諫官
劉安世,字器之。父航。終太僕卿。【安世】登進土第,不就選,從學於司馬光,咨盡心行己①之要。光教之以誠,且令自不妄語②始。遷起居舍人左司諫,進左諫議大夫。安世儀狀魁碩,音吐如鐘。初除③諫官,未拜命,入白母曰:“朝廷不以安世不肖,使在言路④。倘居其官,須明目張胆,以身任責,脫有觸忤禍譴立至。主上方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辭,當可免。”母曰:“不然。吾聞諫官為天子諍臣,汝父平生欲為之而弗得,汝幸居此地,當捐身以報國恩。正⑤得罪流放,無問遠近,吾當從汝之所。”於是受命。在職累歲,正⑥色立朝,扶持公道。其面折廷爭,或帝盛怒,則執簡卻立,伺怒稍解,復前抗辭。旁待者遠觀,蓄縮悚汗,目之曰:“殿上虎”,一時無不敬懾。 家居未嘗有惰容,久坐身不傾倚。作字不草書,不好聲色貸利。其忠孝正直,皆則像司馬光。年既老,群賢調喪略盡,巋然獨存,而名望益重。梁師成用事,心服其賢,求得小吏吳默嘗趨走前後者,使持書來,啖以即大用。默因勸為子孫計,安世笑曰:"吾若為子孫計,不至是矣。吾欲為元全人,見司馬光於地下。"還其書不答。
(節選自“宋史”卷三百四十五)

字詞注釋

①咨盡心行己之要:是立身行事的意思。
②且今自不妄語始:說假話。
③初諫官:被授予官職。
④使在言路:指做諫官。
得罪流放:縱然,即使。
色立朝:端慶、嚴肅。
盡心行己之:詢問;關鍵
⑧其折廷爭:當面
⑨則執簡立:後退
⑩伺怒解:漸漸

原文引申

安世母說:“正得罪流放,無問遠近,吾當從汝所之”這句話的目的是:表示支持兒子當諫官;對兒子當諫官表示支持。
文中三次提到司馬光,目的是:表示劉安世在司馬光的教誨和精神感召下,捐身報國,做一個忠孝正直道德完美的人

原文翻譯

有個叫劉安世的人字器之。父親劉航,官做到太僕卿。劉安世中進士以後,不去參加銓選,跟隨司馬光學習,曾向司馬光請教全心盡責、立身行事的關鍵。司馬光教導他要真誠,並要他從不說假話開始。後來伍起居舍人左司諫,升任左諫議大夫。劉安世體貌魁梧,聲如洪鐘。在他剛剛被任命為諫官、尚未拜官任職時,上堂告訴母親說:“朝廷不因為安世不賢,任命兒為諫官。如果做了諫官,一定要有見識、敢做敢為,自己敢於承擔責任,但倘若有冒犯皇上之處,災禍便馬上臨頭。皇上正以孝道治天下,如果以母親年老為託辭,應當可以避免任此官職。”母親說:“不對,我聽說諫官是天子的直言敢諫的臣子,你父親一輩子想任此職但未能如願。你有幸任此官職,應當捨棄身家性命來報答國恩。即使獲罪遭受流放,不論流放地點有多遠,我都會跟你走。”劉安世於是接受任命。做諫官許多年,堂堂正正,主持公道。他在朝廷上當面指陳政令得失,有時皇帝十分惱怒,他就握著手版退後一步站著,等到皇帝怒氣漸消,又走上前激烈陳辭。旁邊的侍臣們遠遠地看著,退縮一邊嚇得淌汗,把他看作“殿上虎”,一時間沒有不敬服他的。 在家中居住時也從沒有懈怠的面容,坐了很久也不會側身倚靠。寫字從不用草書,不喜歡歌舞女色珍寶財富。他忠孝正直,都是效法司馬光。年老以後,朝廷上的各位賢人差不多死光了,(而他)巋然獨立於朝廷上,並且名望更加顯赫。(宦官)梁師成把持朝政,心中嘆服他的才德,找到一個安世身前身後奔走的名叫吳默的小吏,讓他帶一封信給安世,用封大官來引誘他。吳默勸他為子孫們考慮,安世笑著回答:"我如果要為子孫考慮,就不會是這樣子。我想做元年間的完人,好到九泉之下見我的老師司馬光。"。

簡說

閱讀此文,我們敬佩司馬光的誨人之道:以真誠處世,自不妄語始;我們敬佩劉安世之母的教子之言:捐身報國,別無他求;我們更敬佩劉安世的為官之行:忠孝正直,扶持公道。中國歷史上曾出現過不少磊落光明的諫官名臣,劉安世無疑是其中的又一典型,其言其行對我們今天持身律己有借鑑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