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守軍(哈爾濱醫科大學教師)

劉守軍(哈爾濱醫科大學教師)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劉守軍,男,1959年4月生,研究員,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項目獲得者、博士研究生導師。歷任哈爾濱醫科大學地病中心碘缺乏病防治研究所所長現任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碘缺乏病防治研究所所長、中華醫學會地方病學分會碘缺乏病學組副組長、衛生部地方病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地方病協會碘缺乏病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地方病學雜誌》編委、《中國地方病防治雜誌》編委、《國外醫學醫學地理分冊》編委等。

主持過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資助項目、衛生部委託項目等重大項目。

一直從事碘缺乏病的防治、科研及研究生教學工作。在我國甲狀腺容積的流行病學研究,碘缺乏病防治的數據統計以及高濃度碘酸鉀加碘鹽導致的危害與預防控制等方面具有較高的學術地位。在國內首次制訂了兒童少年甲狀腺容積正常值的國家標準(GB16398-1996);發現了甲狀腺容積具有明顯的地區差異;證實了碘與甲腫率呈現“U”型曲線關係,這為今後我國由全民食鹽加碘向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科學補碘的國策轉化提供了理論基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守軍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63-10
  • 職業:大學教師
  • 畢業院校:中科院山西煤化所
  • 主要成就:發表研究論文30餘篇
    獲得發明專利20餘項
    鑑定成果2項
榮譽,科研,

榮譽

劉守軍研究員曾榮獲省部級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主持衛生部重大委託項目5項,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資助課題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1項,衛生部科學研究基金課題2項,全國衛生標準技術課題1項,在國家級雜誌上發表文章20餘篇(第一作者),主持全國性學術會議3次,參加國際學術會議4次,以主編、副主編、編委和譯者的身份編寫著作、教材7部。獲得全國地方病防治先進個人、黑龍江省優秀中青年專家、歸國人員報國獎等榮譽稱號。

科研

1.提出了居民戶層次最佳的鹽碘濃度
1999年,我國在大陸31個省份進行了尿碘水平與居民戶鹽碘水平關係的流行病學研究,結果發現食用非碘鹽組(鹽碘濃度〈5mg/kg)的8-10歲兒童尿碘中位數僅為92.1μg/L,但食用碘鹽組的兒童尿碘中位數明顯升高,而且隨著碘鹽濃度的提高,兒童尿碘中位數也隨之增大,例如食用5-,15-,20-,40-,60-mg/kg這5組碘鹽濃度的兒童尿碘中位數分別為126.4、209.8、274.4、293.0、338.8μg/L。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人群的最佳尿碘中位數為100-200μg/L,因此建議居民戶層次的最佳鹽碘濃度以尿碘中位數209.8μg/L所對應的15-20mg/kg為宜(中國地方病學雜誌,2000,19:269)。這一建議導致了2000年10月1日我國碘鹽濃度的下調。
2.在個案水平上發現尿碘含量與甲狀腺腫大率之間呈現“U”形關係
在1999、2002、2005三次全國碘缺乏病流行病學調查時,對同一觀察對象既採集尿樣進行碘濃度檢測,又用B超法檢查其甲狀腺容積,因此在同一兒童就有尿碘、甲狀腺容積兩項指標。對三次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分析表明,缺碘時甲狀腺腫大率高,適碘時甲狀腺腫大率低,高碘時甲狀腺腫大率也高,甲狀腺腫大率與尿碘含量呈現“U”形關係(中國地方病學雜誌,2004,23:197)。這一發現重複了1987年於志恆教授提出的尿碘含量與甲狀腺腫患病率之間呈現“U”形關係的所見(中國地方病學雜誌,1987,6:331)。當時於教授是以村屯為基礎發現的“U”形關係,而本人是以個案為單位發現的“U”形關係,可以說這不僅僅是簡單地重複了於教授的發現,而是於教授發現的繼承與發展。同時,2002年WHO提出了必需微量元素的劑量——反應曲線也是“U”形曲線(中華預防醫學雜誌,2002,36:414),碘是必需微量元素之一,而且缺碘和高碘的生物學效應都是導致甲狀腺腫大,當然也可以畫出這一曲線,所以我們的這一發現具有理論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