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堯漢

劉堯漢

堯漢(1922.7-2012),男,彝族,無黨派。1947年畢業於雲南大學社會學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終身名譽院長。學術專長為民族學與民族史。1990年被國家民委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稱號;1992年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新中國第一個彝族教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堯漢
  • 民族彝族
  • 出生日期:1922
  • 逝世日期:2012
  • 性別:男
個人簡歷,主要貢獻,學術成果,主要榮譽,

個人簡歷

1922年7月出生,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華縣馬街鄉沙坦郎村人;
1939年,升入楚雄中學;
1942年,考入雲南大學生物學系;
1943年,轉入雲南大學的社會學系,投身於社會學、民族學、歷史學等研究事業;
1947年,雲南大學畢業後留校工作,擔任社會學系助教;
1953年,晉升為雲南大學講師。同年3月,調到中央民族學院西南民族研究所工作;
1970年,被下放到河南信陽專區息縣“五七幹校”改造;
1980年,由講師破格晉升為研究員(教授);
1983年,接受楚雄州委州政府的聘請,離開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來到楚雄智力支邊,兼任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所長。
2012年11月10日上午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去世,享年91歲。

主要貢獻

一、對唐代“南詔”國為中國領土提供了有力證據。“南詔”國的族屬問題曾引起多國學者長期爭論,劉堯漢通過深入調查,獲得南詔國後裔族譜等新證,從而論證“南詔”是彝族先人建立的國家,平息了有些泰國學者認為“南詔”為泰國先民所建等無據之說。
二、對中國文明的源頭做了新的探索。傳統觀點認為中國文明的源頭是黃河流域。劉堯漢通過元謀人的發現等多學科的綜合探索,提出長江流域也是中國文明源頭的觀點。
三、弘揚了彝族文化。劉堯漢不僅自己一生深入滇、川、黔等各省彝區進行大量的田野調查,著書立說,更於1983年在中國社科院和雲南楚雄州的支持下,創建了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併兼任所長。他帶領彝族青年學子,從調查自己的家庭、家族、家鄉入手:走出了一條實地調查與文物考證和彝漢文獻相結合的路子;開拓出一些綜合性、邊緣性的研究領域;形成了一批有鄉土氣息、有影響的學術成果;培育出一支年富力強的彝族研究隊伍。展現了彝族文化的豐富內涵和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貢獻,有助於民族文化研究的深入發掘和拓展,也有助於認識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源遠流長。

學術成果

專著:
1.《彝族社會歷史調查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1980年
2.《彝族天文學史》(合著),雲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3.《中國文明源頭新探——道家與彝族虎宇宙觀》,雲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4.《哈尼族簡史》(合著),雲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5.《文明中國的彝族十月曆》(合著),雲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6.《彝鄉沙村社區研究》,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7.《彝族文化放言》,(編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
論文:
1.《南詔統治者蒙氏家族屬於彝族之新證》,《歷史研究》,1954年
2.《由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一個典型實例》,《歷史研究》,1958年
3.《彝族的火器——“葫蘆飛雷”》,載《中國古代科學技術成就》,中國青年出版社,1978年
4.《羌戎、夏、彝同源小議——兼及漢族名稱的由來》,《思想戰線》,1979年
5.《從涼山彝族系譜看它的父系氏族制和氏族奴隸制》,《涼山彝族奴隸制研究》,1979年
6.《“十二獸”曆法起源於原始圖騰崇拜》,《中國天文史文集》科學出版社,1979年
7.《一部罕見的象形文曆書——耳蘇人的原始文字》,(合著),《中國歷史文物》,1981年
8.《彝夏太陽曆五千年——從彝族十月太陽曆看<夏小正>原貌》(合著),《雲南社會科學》,1983年1月
9.《彝夏太陽曆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展望——彝族陽曆和瑪雅陽曆的共性與亞、美兩洲遠、古文化的關聯》, 《貴州民族研究》 1983年2月
10.《中華民族的原始葫蘆文化》,《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1983年3月
11.《道家和道教與彝族虎宇宙觀》,《貴州民族研究》,1984年1月
12.《彝族和土家族同源於虎伏羲》,《吉首大學學報》,1984年2月
13.《彝族文化對國內外宗教、哲學、科學和文學的影響》,《彝族文化》,1984年
14.《中華民族龍虎文化論——聯結中國各族的龍虎文化紐帶淵源於遠古女媧、伏羲的合體葫蘆》,《貴州民族研究》,1985年1月、2月
15.《中國考古天文學的重大發現——彝族向天墳的結構與功能》,《彝族文化》,1985年
16.《漢代“白狼夷”的族屬新探》,《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5年4月
17.《彝族占卜與西方未來學》,《彝族文化》,1985年
18.《現代系統論的歷史淵源——伏羲先天<易>與彝族陰陽觀》(合著),《彝族文化》,1985年
19.《彝族十月太陽曆的發現和證實過程及其與中華文化的普遍聯繫》(合著),《彝族文化》,1986年
20.《峨山彝文古籍和民間傳說中的十月曆及其向天墳“團墳”》(合著),《彝族文化》,1986年
21.《彝族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彝族文化》,1988年
22.《中國歷代“太一”神與彝族虎圖騰——兼釋彝族據以觀測十月太陽曆節氣的向天墳與中國歷代郊祀“圜丘”》,《彝族文化》,1989年
23.《中國彝族和墨西哥瑪雅人的十八月太陽曆法》(合著),《雲南社會科學》,1990年4月
24.《中華彝族十月曆和十八月曆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彝族文化》,1992年
25.《昆明市居民的古羌遺俗與國內外的關聯》,《雲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3年3月
26.《中國史前神話傳說時代》,《彝族文化》,1993年
27.《“伏羲與中國文化──關於中國文化發生的符號學研究”序》,《雲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3月
28.《中國文明的又一源頭:金沙江南北兩側彝族山鄉》,《尋根》,1995年6
29.《我的學術生涯——尋找“彝族山野妙齡女郎”,創建中國彝族文化學派》,《彝族文化》,1995年
30.《彝族在人類學五個“認同”中的變化》,《彝族文化》,1996年
31.《老莊“無學”與彝族“無說”》,《彝族文化》,1997年第1期
32.楚雄州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一項重大舉措——建立彝族文化研究所》,《彝族文化》,1998年第1期
33.《“彝族六祖分支故址”碑題記》,《彝族文化》,1998年第2期
34.《育人才 見成果》,《彝族文化》特刊,2001年
35.《文明中國的彝族十月太陽曆及其重要意義》,《彝族文化》,2004年第4期
主編:
1.《彝族文化研究叢書》截至2004年已出版43部,雲南人民出版社,1985-2004年
2.創辦並主編《彝族文化》期刊,1984年-2004年已出版50期,約500萬字

主要榮譽

1990年入選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國際名人錄》第十一卷;同年10月被國家民委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稱號”;1997年9月9日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的“東方之子”欄目對其學術成就進行了專題報導;1997年10月被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99年11月中央電視三台《古老的村莊和今天的歌謠》專題片報導了劉堯漢先生對彝族十月太陽曆的實地調查情況;2000年7月,中央電視四台在《走進文明源頭》專題報導了劉堯漢先生我對彝族十月太陽曆的研究成果;由劉堯漢先生主編的《彝族文化研究叢書》於2000年7月10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重慶廳舉行了隆重的首發式暨研討會,至2001年這套叢書已經公開出版了40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