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克強(革命家)

劉克強(革命家)

劉克強,一名艾力,河南省偃師申陽村人。一九一五年生。一九三八年參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八路軍抗大一分校、新四軍四師十一旅、中國人民解放軍豫皖蘇軍區獨立旅等部隊的政治指導員、黨支書,黨總支書記、組織股長等職務。一九四七年七月,擔任豫皖蘇軍區獨立旅三十五團(現西藏軍區一五九團前身)二營政治教導員時,在參加我軍解放周口的戰鬥途中,七月二十三日於商水鄧城鎮對敵作戰中英勇犧牲。時年三十二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克強
  • 別名:艾力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河南省偃師市申陽村
  • 出生日期:1915
  • 逝世日期:1947年7月23日
  • 職業:革命家,烈士
  • 畢業院校:懷慶府高等農桑學堂
  • 主要成就:參加辛亥革命和“反袁”鬥爭
    消滅了商水縣鄧城鎮的國民黨駐軍
個人簡介,人物生平,後人紀念,

個人簡介

劉克強化名艾力。1915年生於河南省偃師申陽村一個耕讀傳家的大家庭。祖父劉深林,是一個精於農作的治家好手,父親劉學詩,叔父劉學易,畢業於懷慶府高等農桑學堂,是早年同盟會成員,參加過辛亥革命和“反袁”鬥爭,克強的大哥劉瀟然,二哥劉道安都對革命作出過貢獻。

人物生平

劉克強六歲喪母,九歲喪父,家景不支,直到11歲才上國小,讀了一年又回家,時斷時續地念私塾。
1930年考入收費較低的縣職業學校,因成績優良,兩年後,被學校錄用為助理員,半工半讀。
1933年春,祖父不幸辭世,兩個哥哥又在外求學,無人主持家計,克強只好棄學回家,主持一家老小的生計。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之後,日寇瘋狂入侵。國難當頭的大氣候,使克強不能安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生活。“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義憤,激勵他積極投身社會活動,到處宣傳抗日救亡的道理,為抗日將士進行募捐,同時以“倭奴未滅,何以家為”的豪氣,在大哥劉瀟然、二哥劉道安的支持下,參加抗日救亡活動。離家時,長子潤湘(後叫劉健宇)才四五歲,女兒還未出生。克強告慰妻子:“這都是叫日本鬼子逼出來的,我走之後,你多受委屈吧!”
1937年冬,為打擊日寇,劉克強同志毅然投軍。黨組織先把他送到劉茂恩指揮的十五軍乾訓班,這是我地下黨和愛國進步人士巧借國民黨十五軍的名義創辦的。
1938年2月,劉克強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三月,日寇進逼豫西,乾訓班西遷寶雞鎮,這時,國民黨實行“防共、限共、反共”反動方針,對進步教員、學員實行高壓政策。劉克強協同幾位同志勇敢機智地闖過國民黨的層層封鎖,8月中旬進入陝北革命根據地,旋即進入陝北公學分校,入冬又被選送革命聖地延安。
1939年春,在羅瑞卿將軍率領下,東渡黃河,挺進晉察冀邊區,五月份劉克強被派往抗大一分校第一總隊部,年底被任命為第一總隊部政治指導員。
1940年秋冬時節,劉克強又隨黃克誠將軍南下淮北,派往新四軍新四師的前身——六支隊六旅十七團團部直屬隊任政治教導員。這個團的團長劉子仁是個未經改造的舊軍官,暗地同日偽勾結髮動叛亂。機警的劉克強同志率領機槍排奮勇突圍,把大部人馬帶回旅部主力所在地,這次虎穴鬥爭,在部隊中傳為美談。
1941年4月,部隊整編,劉克強又調到四師第十旅,不久又調第十一旅政工幹部訓練班任黨支部書記。
1943年元月,升任旅部直屬政治處組織股長、黨總支書記。這一年,劉克強同志28歲。
1944年春,日寇進攻豫西。5月13日偃師淪陷,1945年抗戰勝利,然而國民黨反動派為搶奪勝利果實,大打內戰,天下並不太平。
1946年底,豫皖蘇軍區成立,劉克強任獨立旅教導隊黨支部書記。
1947年3月,調任三十五團政治處組織股長、黨總支書記,6月,又兼任第二營教導員。6月30日,我劉鄧大軍南渡黃河,挺進大別山,拉開我軍大反攻的序幕。7月,豫皖蘇軍區部隊積極配合作戰,當時劉克強同志染病在身,領導不給他分派任務。但是克強同志堅決不離開部隊,毅然抱病參戰。7月22日夜,獨立旅三十五團在周口外圍消滅了商水縣鄧城鎮的國民黨駐軍,23日午後,克強同志指揮部隊一舉摧毀了敵軍據點。在搜尋殘敵時,我軍勇敢堅強,敵人從城牆暗堡中射出了一串罪惡的子彈,劉克強同志指揮戰士隱避,自己卻倒在血泊之中,為人民的解放事業獻出了年僅32歲的寶貴生命。

後人紀念

抗戰勝利了!新中國也成立了!可惜劉克強同志遺體的下落卻成了一個“謎”。當年解放周口攻打鄧城鎮,戰鬥中克強同志壯烈犧牲,戰鬥仍繼續進行。我軍和當地乾群把克強同志遺體鄭重安葬,僅在墳前插了一個木牌子,上寫“豫、皖、蘇軍區三十五團艾力同志之墓”,我軍挺進大別山之後,村民害怕匪軍挖墓,把牌子拔出輾轉收藏。解放後,墓牌子也找不到了,墓中烈士誰也不知道名字叫什麼,商水縣鄧城鎮政府只有稱其為無名烈士墓,每年清明節組織祭掃紀念。幾十年過去了,劉克強同志的家人到處尋覓,不知他死葬在什麼地方。
直到1985年,克強同志的親屬,才在鄧城鎮乾群的幫助下,找到了烈士犧牲的地點。尋覓過程中,鄧城鎮郊區一位副鄉長趙奇太同志幫了大忙。趙副鄉長五十多歲,復員軍人,對當年的戰鬥生活很熟。他說:這個鄧城鎮,解放前為清平鄉,是國民黨的一個中心據點,有兩道城牆,兩重城門,暗堡很多,反動武裝也很頑固。雖然正面作戰不堪一擊,但他們地形熟,暗中搞破壞,卻構成嚴重障礙。所以,當年我軍攻打商水和周口必須對這些外圍敵人首先掃清,因而攻打鄧城鎮,就成了周口戰役的前奏。有一個老農叫李光恩,65歲,他說:那一仗我在場,解放軍打得很乾脆,國民黨匪軍頂不住就轉入地下,槍聲一直不絕。大概是上午十點多鐘,解放軍在一個幹部帶領下,衝進十字街口搜尋殘敵,剛到一家小店門口,突然一陣槍響,從寨牆暗洞裡射出一串子彈,那位幹部大喊注意敵人,便捂著肚子倒下了。戰士們氣紅了眼,幾挺機槍把寨牆穿透了一個象篩子那樣大的洞。由於無力搶救,那位幹部犧牲了。我們用擔架把他抬到一家店鋪內,部隊在鎮上買了一口好棺材,死者身上蓋有緞子被面,留下的有手槍和皮公文包。裝殮以後,幹部戰士都來燒紙哭祭。部隊委託民工在東寨門外挖了墓,下午四五點鐘安葬後,部隊立即集合攻打周口去了。五十多歲的李世海,也是現場目睹者之一。當時他也曾幫助安葬,只知道犧牲的是位營長,不知道叫什麼名字。解放後每年清明,商水縣鄧城鎮商水師範學校的校長和老師,都要給學生講這位無名烈士愛兵愛民的故事。劉克強烈士的墓在大沙河邊,有位作家題詩讚揚:“躍馬烽火去匆匆,忠魂一曲譜鄧城;千里尋覓豪情在,盡付沙河浪濤聲。”
戰鬥場面和安葬烈士的具體過程,經過整理後寄給克強同志的胞弟劉洪陽同志,同時也寄給當年克強同志的上級——豫皖蘇軍區獨立旅三十五團政治處主任李亞明同志。李亞明同志認真回憶後,確認這就是克強同志的犧牲地點,因為當年他曾親自趕往現場並處理後事。李亞明同志對劉克強同志作出了很高評價。他指出:艾力同志(即劉克強烈士)是個優秀的共產黨員,對黨的事業無限忠誠,工作辛勤努力,生活艱苦樸素,待人和藹、誠懇,平易近人,學習上勤奮刻苦,政治涵養很好,在全營幹部戰士中威信很高,在全團幹部中給人的印象也是很好的同志,他的犧牲,為全團同志震驚,痛惜失去了一個好同志,他犧牲時年方32歲,正是鍛鍊成材為黨多作貢獻的時候,實屬可惜,令人懷念。艾力同志犧牲,呼吸停止時,我親眼看到二營很多同志頓時掉下熱淚,現想起,仍歷歷在目,使人難過。
劉洪陽同志對三哥的犧牲情況經李亞明同志核實後,積極同河南省民政廳、商水縣武裝部以及克強同志生前所在部隊聯繫,取得了統一認識。克強同志當年所屬部隊三十五團,全國解放後編為一九五團,現屬西藏軍區一五九團。把這些情況上報省軍區政治部,政治部立即撰寫了碑文,連同1000元現金,寄給商水縣人民武裝部。商水縣委和縣人武部,鑒於這一革命烈士墓“長期無名今有名”的曲折經歷,決定破例修墓並豎立一座紀念碑。1990年清明節,隆重進行了揭碑典禮。
劉克強同志的夫人閆松娥,從1937年送夫踏上革命征途,盼到解放,只是盼回一份烈士證書,更為傷心的是一直查不到丈夫犧牲的地點。直到1983年閆松娥病逝,仍然不知丈夫葬埋何處。1990年,由克強同志的兒子劉健宇和女兒劉涌湘護送,把克強同志夫人的骨灰盒送往商水縣鄧城鎮,葬於劉克強烈士的墓旁。當天,商水縣四大班子領導和鄧城鎮乾群、師生在烈士墓前萬人肅立,劉克強同志的壯麗人生和夫人含辛茹苦支持丈夫獻身人民解放事業的感人事跡,成為教育後人的寶貴教材。劉克強烈士革命風骨,千古留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