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餘收益估價模型

剩餘收益估價模型

剩餘收益估價模型(RIM Residual Income Valuation Model)又被稱為EBO模型,最早是由愛德華茲(Edwards)和貝爾(Bell)於1961年提出來的,但並沒有引起理論界多大的重視,沉寂了很長一段時間;1995年美國學者奧爾森(Ohlson)在其文章《權益估價中的收益、帳面價值和股利》中對這個方法進行了系統的闡述,建立了公司權益價值與會計變數之間的關係,使該方法重新得到理論界的重視,並成為近十年來美國財務學、會計學界最熱門的研究主題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剩餘收益估價模型
  • 外文名:Residual Income Valuation Model
  • 縮寫:RIM
  • 又稱:EBO模型
簡述,計算公式,啟示,

簡述

所謂剩餘收益是指公司的淨利潤與股東所要求的報酬之差。剩餘收益的基本觀點認為企業只有賺取了超過股東要求的報酬的淨利潤,才算是獲得了真正的剩餘收益;如果只能獲得相當於股東要求的報酬的利潤,僅僅是實現了正常收益。即RIt+1=NIt+1-rBVt,其中RIt+1代表t+1期的剩餘收益,NIt+1代表t期的企業淨收益,BVt是t期企業權益的帳面價值,r是投資者要求的必要報酬率。剩餘收益需要進行資本成本的調整從而反映會計上未加確認但事實上存在的權益資本機會成本。剩餘收益模型使用公司權益的帳面價值和預期剩餘收益的現值來表示股票的內在價值。在考慮貨幣時間價值以及投資者所要求的風險報酬情況下,將企業預期剩餘收益按照一定的貼現率進行貼現以後加上當期權益價值就是股票的內在價值。

計算公式

剩餘收益估價模型的基本公式是:
可以進一步的考慮,企業淨收益的增加來源是什麼?
ROEt+1代表t+1期的淨資產報酬率。所以上述模型可以表示為:
而淨資產報酬率ROE,可以根據杜邦財務分析體系再分解為資產報酬率銷售淨利率權益乘數等,所有這些參數都可以從企業的財務報表中得到,至於投資者要求的必要報酬率,可以根據CAPM模型或者是APT模型進行估算。

啟示

剩餘收益定價著眼於公司的價值創造過程”美國著名會計學家佩因曼教授認為這是該模型與傳統股利折現現金流量折現模型的最大區別。一個公司的投資價值在於它將來賺取收益超過資本成本的能力,價格與帳面價值(P/B)比率將會隨著公司增加“經濟價值”的能力增強而增加;如果企業不能賺取超過資本成本的收益,那么其股票價格低於淨資產也毫不奇怪,恰恰是資本市場對其內在價值的正確反映。傳統的企業經營績效評價指標,通常有權益報酬率總資產報酬率每股收益等。但這些指標都沒有考慮資本成本因素,不能反映資本淨收益的狀況和資本運營的增值效益。企業顯示正的利潤並不意味著企業資產得到保值增值。剩餘收益估價模型的核心在於,它從股東的利益出發,在評價公司管理層的經營管理活動是否為股東創造了價值時,只有當公司的稅後淨利潤(已扣除稅後債務利息)大於股東對公司的投資資本在市場上能獲得的必要報酬時,才能認定管理層的經營管理活動為公司創造了價值。由此看來,把權益資本的成本作為考核公司經營業績的一個要素,正是剩餘收益與傳統財務分析工具的最大區別。根據傳統的“會計利潤”計算慣例,很多公司的財務報表顯示都在盈利。但事實上,許多公司並沒有真正贏利,因為其所賺取的“利潤”往往小於公司全部投入的資本成本。作為一種新的會計核算方式與管理理念,剩餘收益糾正了這個錯誤;並明確指出,管理人員必須“為資本付費”,就像支付工資一樣。剩餘收益模型對資本成本的重視,使企業可以避免隱性虧損。一般企業投資時,只要回報率高於貸款利率,就認為是一個可行決策;事實上,如果考慮股東要求的報酬,項目預期現金流量未必能全部滿足;用剩餘收益的方法計量,投資於該項目可能會遭受損失。
此外,基於剩餘收益觀念,可以更好的協調公司各個部門之間的利益衝突,促使公司的利益最大化。公司的生產、行銷、採購、服務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各個部門之間可能存在著利益衝突;特別是公司的資源有限時,這種衝突更為嚴重。如果從剩餘收益角度思考,無疑為解決這種衝突提高了一條較好的途徑。不同的部門目標實現都需要一定的投資,如果它能夠創造較多的剩餘收益,那么就應該被優先滿足;如果它不能創造剩餘收益或者創造的很少,那么它只能排隊等候。建立在剩餘收益框架下的企業決策準則,保證企業戰略的順利實施。公司價值的來源很多:率先開發出新的產品、進入一個新的行業、現在投入可在未來獲益的資本性支出、創新造就的生產成本降低等等。
對於公司的高層管理者而言,並不是缺乏投資項目,而是通常面臨著太多的項目可供選擇;每一個項目經理都會把自己的項目描繪的美妙無比,因為他們在公司總體利益條件下,還具有不同的私人利益需求。這樣如何選擇一個真正好的項目,就成為高級管理者的難題?在剩餘收益面前,所有這些問題都迎刃而解,採用剩餘收益作為財務衡量指標,所有的決策過程歸結到一個問題——是否提高剩餘收益。任何企業都有其成長生命周期,都要經過起步、快速發展、成熟和衰退這幾個階段。企業處於一個競爭激烈的環境中,膨脹階段的高增長最終會歸於平庸;根據微觀經濟理論,除非擁有特殊的技術和產業進入壁壘,當一個行業進入長期競爭均衡的時候,所有的企業只能期望獲得與資本的機會成本相等的收益,不多也不少。如果有些企業賺取經濟利潤,由於新的競爭對手不斷加入及本行業內部企業擴大生產的衝動,企業的“經濟租金”很難較長時間內維持。因此企業的超常收益並非一定能持續下去,即剩餘收益的期限一般不會太長,因此如何保持住企業當前的剩餘收益水平並不斷創造新的價值成為企業戰略決策的首要問題。剩餘收益的最大來源無疑是專有技術和產業壁壘,產業壁壘並非每個企業都能具備,創新才是大多數企業的秘訣所在。通過品牌、技術和服務創新,建立更有吸引力的市場、構建更為強健的競爭地位和競爭優勢,最終建立“剩餘收益的永動機”。基於剩餘收益理念的核心的競爭優勢和正確的決策準則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基本要求,是保證公司創造價值的必然需要,也是公司基業常青的源頭所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