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果王國

剛果王國

剛果王國(1400-1885)(剛果語:Wene wa Kongo),約14世紀出現的非洲中南部部落聯盟國家,由班圖語系的巴剛果人在剛果河下游建立。其版圖北達剛果河流域,南抵洛惹河,西至大西洋,東到寬果河流域。相當於今安哥拉北部和薩伊西南部,首都在今安哥拉北部的姆班扎。

葡萄牙人於15世紀後期到達剛果河地區,成為最先與剛果王國進行來往的歐洲民族。與西班牙人美洲的征服不同,葡萄牙人試圖與剛果建立友好的外交關係,並以其作為與剛果內地民族進行交往的媒介。但隨著葡萄牙勢力的進一步滲透,兩者走向決裂。1665年,剛果國王安東尼奧一世在與葡萄牙軍隊的戰爭中陣亡,剛果王國從此陷入衰落。此後剛果王國名存實亡,分裂為多個互相敵對的公國。1709年彼得羅四世登位後,剛果王國局勢才稍微穩定,但統治範圍已大大縮小。19世紀末剛果王國被歐洲殖民者瓜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剛果王國
  • 簡稱:Wene wa Kongo
  • 所屬洲:非洲
  • 語言:班圖語族
  • 出現時間:1400
  • 消失時間:1885
  • 首都:姆班扎·剛果
名稱來源,早期歷史,歷史發展,解釋,儀式專家,政治制度,經濟生活,

名稱來源

剛果王國得名於剛果河,它是當地土著居民對今剛果河下游地區的稱呼。剛果王國的統治者稱“姆韋內剛果”,意為“剛果之王”。葡萄牙人將其發音訛為“馬尼剛果”,並以此作為對剛果王國最高統治者的稱呼。

早期歷史

剛果古代居民在語言上屬於班圖語族,古代說剛果語的民族可能在班圖人大遷徙時代從北方來到剛果河地區。剛果人早在公元前1000年即開始了農業活動,在約公元前400年開始發展冶鐵工業。他們可能繼承了奈及利亞諾克文化的文明成就。在大西洋沿岸的考古發掘表明此地區在公元前後已經產生複雜的社會結構。
薩伊位於非洲中部是古代剛果王國的一部分薩伊位於非洲中部是古代剛果王國的一部分
隨著農業技術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加,大約在公元10到11世紀,剛果河河口地區出現了早期的農業聚落,它們即為剛果王國的雛形。剛果人由於沒有文字,因此與葡萄牙人接觸之前的剛果王國歷史沒有被記載下來,只有在當地人的傳說中對其歷史有零星描述。
14世紀下半葉尼米·盧克基把各分散的部落統一為王國。
1483年,葡萄牙人到達剛果,此時的剛果王是恩濟加·恩庫武(Nzinga a Nkuwu),是這個國家的第5代或第8代國王,當時該王國的中央政權已相當鞏固。直到16世紀晚期,剛果王國早期歷史的傳說被第一次以書面形式記錄下來,這些資料成為後世研究剛果王國歷史的重要參考。
由於與葡萄牙人的貿易活動以及在葡萄牙人的幫助下對周邊部落的征服,剛果王國在16世紀得到了迅速發展,成為當地的主要政治勢力。其都城為姆班扎·剛果。

歷史發展

16世紀初期,剛果王國與葡萄牙之間建立了良好的貿易和外交關係,兩國互派使節,並通過談判和簽訂條約的方式解決爭端。1506年繼位的阿方索一世(1506~1543在位)篤信天主教,在葡萄牙人的幫助下,平定了國內各部落的反抗,但也使葡萄牙勢力逐步滲入剛果。
1575年葡萄牙在安哥拉建立了新的殖民地,隨著葡萄牙的勢力在此地區的穩固確立,葡萄牙與剛果之間的關係開始惡化。
剛果王國雕塑剛果王國雕塑
1569年剛果河下游爆發賈加人起義。起義者以葡萄牙殖民者、國王、商人和頭人為敵人,把國王阿爾瓦羅一世趕出首都。葡萄牙殖民者鎮壓了起義。阿爾瓦羅一世復位後受到葡萄牙人操控,王國的中央集權制政府大為削弱。
1622年,葡萄牙人違背了與剛果王國簽訂的友好條約,派軍隊侵入剛果南部地區,在姆布姆比之戰(姆邦比戰役)中擊敗當地守軍。剛果王佩德羅二世聞訊後親率大軍,在姆巴姆巴之戰中重創入侵的葡萄牙軍隊。隨後佩德羅二世向請求與荷蘭人結成聯盟,希望將葡萄牙人驅逐出安哥拉地區。荷蘭人並未立即答覆。
1641年加西亞二世登位,他利用葡荷殖民主義者相互的矛盾,整頓內部,使國勢有所恢復。1641年荷蘭人攻占盧安達時,剛果軍隊前來助陣,迫使葡萄牙人向內地撤離。但剛果-荷蘭聯軍未能徹底打敗葡萄牙人,荷蘭人最終在1648年被葡萄牙人趕出安哥拉。
荷蘭人撤離後,安哥拉的葡萄牙政府開始對剛果王國展開報復行動,不僅要求割地賠款,並要求給以勘探礦藏的權利,被剛果國王拒絕。葡萄牙人用強硬手段支持當地的奴隸貿易。安哥拉和剛果之間的一個名為德姆波斯的地區受到進攻。剛果王安東尼奧一世便與西班牙人談判,希望締結新的聯盟以抗擊葡萄牙人。同時他向德姆波斯派出使節,勸說他們與剛果一起反抗葡萄牙人。1665年,該地區名為姆布維拉的一個小國正在經歷王位紛爭,兩派分別向剛果王國和安哥拉政府求援。雙方均作出了回應。
剛果王國的軍隊與葡萄牙軍隊交戰於1665年10月29日,史稱姆布維拉之戰(姆維拉戰役)。葡萄牙軍隊打敗剛果軍隊,並將國王安東尼奧一世斬首。葡萄牙人雖占領剛果王國,但卻並無實際統治權力,剛果人民奮起反抗,到處襲擊葡萄牙移民,使殖民者不得不逃離剛果。剛果王國分裂為多個互相競爭的小國,它們為獲得對剛果的絕對統治權而爆發內戰。戰爭持續半個世紀之久,對剛果的經濟和文化發展造成嚴重損害,剛果王國繁盛時期的政治威望也不復存在。
1709年彼得羅四世登位後局勢略為穩定,但統治範圍已大大縮小。1885年剛果王國最後為比利時國王及法、葡殖民者所瓜分。

解釋

什麼是“剛果王國”?
大約八百年前,起源於九個部落的人們軍事上強大但社交上庸碌。他們原居住在洶湧澎湃的剛果河北部,後來他們越過剛果河來到南部。在那裡,他們發現了侏儒族部落和首領制的等級農業社會。他們和被征服的人民一起形成了剛果王國的基礎。六百年前, 他們的領土已從加彭的洛佩茲角延伸至安哥拉的羅安達。
剛果文化的英雄--“剛果”塑像象徵著剛果的權力。塑像中的英雄呈立姿,高舉右臂,拳頭緊握一隻矛,大拇指向上,傲然不倨。(插圖)“高舉拳頭,大拇指朝上”是因為其象徵了剛果的權力集中在惟一的國王(大拇指)的領導下,而這個象徵亦可在等級或職位的徽章找到。(插圖)帶有九個小點的菱形圖形(本次展覽的圖示)也象徵著國王必須在這九個部落中選出。
由於每個部落是有婦女創立,因而剛果社會是母系社會,部落創立者的象徵便是懷抱小孩的婦女。 小孩象徵部落,而婦女則代表部落的祖先和養育者 。每一部落有自己的象徵:有一些是幾何圖案的表意文字。這些圖案也可在人體上發現。(插圖)這些圖案也可用於裝飾和區分藝術品(插圖)其他一些部落徽章則描繪了該部落的圖騰動物。
剛果人民篤信生命分為四個階段:出生,成年,死亡和後世。菱形的表意文字圖案象徵四個階段的總和。他們也相信生活的美滿之處倚賴於並由大自然中的靈魂所掌握。由於他們相信祖先的靈魂控制生命,因而祖先受到推崇,經常在藝術品(圖案, 逝者的遺蹟,描繪祖先的面具)中得以體現(插圖)。祖先的人像保存於祠堂,或由家族統治者置於神龕中加以敬奉。生育能力和生殖能力亦是剛果人民關注的重點,因而在祭拜和裝飾圖案中得以體現。

儀式專家

剛果人民經常崇拜並供奉超自然的力量,一些天賦的有超自然的力量的人被成為儀式專家。他們試圖通過祈禱,祈誓,殉葬等形式進行供奉並與靈魂和超自然的力量進行溝通來改變現狀。他們也通過在木製人像上塗以珍貴物質( 如:顏料,樹脂,可樂樹堅果)來操縱人像,用剛果文化中具有重要意義的液體(如:血,酒精,油)進行供奉,奠禮和祭神儀式(插圖),或通過附加人像魔力包(內有神聖意義的原料)的方式獲得超自然力量。人像因而從一毫無魔力的物體變成魔力/權力的人像。儀式專家之後通過給人像穿衣的形式對人像進行供奉,將鐵片插入人像中進行裝飾。 人像也可用來密封雙方協定,祈誓,獲得庇護。圓形或方形的盒子用於保存具神聖意義的原料,並用樹脂粘於人像。進口的鏡子或玻璃用於密封這些盒子。

政治制度

剛果王國分為 6省,省下設區,區下為村。村由頭人治理、各省的總督則由國王任免。據說有的平民也被提升為總督。為了確保對各地區的控制,國王還向各省派出軍事負責人,使其與總督相互制約。6省總督組成國務諮詢委員會,各總督在中央政權中分別負責指揮軍隊、管理商業和集市等國務。各地區向國王進貢。剛果王位不世襲,從王國創始人後裔的男子中遴選。1540年以後,改從阿方索一世的後裔中遴選。由於王位繼承無明確規定,候選人眾多,造成內部紛爭。

經濟生活

剛果王國林業資源豐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具有優越的自然條件。葡萄牙殖民者入侵前,已形成安定繁榮的農業社會,並出現專業化分工,農業、漁業、制陶、紡織、製鹽、煉鐵、煉銅等行業均相當發達。葡萄牙殖民者來到這裡後,以花布、絲綢、刀子、鏡子、玻璃珠和瓷器賄賂剛果國王和各級官員,以擴大奴隸貿易的規模。隨著奴隸貿易的發展,王國統治者從鄰近地區掠取奴隸參與奴隸貿易,從而使國內產生了一批依靠奴隸貿易過奢侈生活的新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