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鰭星鯊

前鰭星鯊

前鰭星鯊,學名:Mustelus kanekonis (Tanaka,1916),為皺唇鯊科星鯊屬的一種鯊魚。分布於日本九州和四國以及南海和東海南部等,一般生活於暖水性近海。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日本南部。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前鰭星鯊
  • 拉丁學名:Mustelus kanekonis (Tanaka,1916)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軟骨魚綱
  • 亞綱:板鰓亞綱
  • :真鯊目
  • 亞目:皺唇鯊亞目
  • :皺唇鯊科
  • :星鯊屬
  • :前鰭星鯊
  • 分布區域:日本九州、四國,東海南部,南海等
分類信息,原始文獻,模式產地,生境,資料來源,形態特徵,習性,

分類信息

編號:5140
拉丁目名:CARCHARHINIFORMES
中文目名:真鯊目
拉丁亞目:Triakoidei
中文亞目:皺唇鯊亞目
中文科名:皺唇鯊科
拉丁科名:Triakidae
中文屬名:星鯊屬
拉丁屬名:Mustelus
拉丁種名:kanekonis
定名人:(Tanaka)
年代:1916
中文名:前鰭星鯊
ogenus:Cynias

原始文獻

Mag. Zool. vol. 28, p. 26.

模式產地

日本南部。

生境

暖水性近海棲息
國內分布:南海和東海南部
國外分布:日本九州(長崎)和四國(高知)

資料來源

中國軟骨魚類志:59-61

形態特徵

體細而延長。頭平扁,中長,頭寬比頭高為大,頭長約為全長的1/5。尾細長,比頭和軀幹約長1.2倍,尾基上下方無凹窪。吻中長,背視弧形,前緣鈍圓,側視尖突。眼橢圓形,前端圓,後端尖;瞬褶平橫外露,外側有1深溝,距第一鰓孔比距吻端為近,眼徑比鼻孔長約大1.5倍。鼻孔寬大,距口端比距吻端為近;鼻間隔中寬,比鼻孔約大1.5倍;前鼻瓣中部具1舌狀突出,出水孔半露,後鼻瓣後部無半環狀薄膜。口頗小,三角形,兩側斜行,前端鈍圓,口寬比口前吻長稍短,幾與鼻孔外側之間的距離相等,口長約等於口寬的3/5,下頜稍短,口閉時上頜齒全露,下頜齒只在縫合處露出;上唇褶粗大而長,約等於上頜長的2/5,下唇褶較細稍短,約等於下頜長的1/2-1/3。齒細小而多,鋪石狀排列,多行在使用,上下頒各列成一齒帶,齒平扁圓凸,齒端鈍尖,兩側微凹,基緣波曲。噴水孔小,橫橢圓形,兩端尖,位於眼角下後方。鰓孔5個,狹小,第三鰓孔寬比眼徑為小或等於眼徑,中間3個較寬,最後1個最小,最後2個位於胸鰭基底上方。盾鱗具1-3棘突,3縱嵴。
背鰭2個;第一背鰭頗大,較前位,距胸鰭比距腹鰭近許多;起點前於胸鰭里角,幾與胸鰭里緣中部相對,距吻端顯比距第二背鰭近許多;上角鈍尖,後緣凹人,下角延長尖突,未伸達腹鰭起點上方。第二背鰭稍小;起點前於臀鰭起點,距尾基與距腹鰭起點幾相等;上角鈍尖,後緣深凹,下角延長尖突。尾鰭頗短狹,約等於全長的1/5;尾椎軸稍翹,上葉頗發達,下葉前部稍突出,中部低平而短,中部與後部間有一缺刻,後部小三角形突出,與上葉連線,尾端鈍尖,後緣斜直。臀鰭小,起點約與第二背鰭基底後1/3處相對,後緣深凹,里角延長尖突。腹鰭比第二背鰭稍小,位於背鰭間隔前半部下方,起點後於第一背鰭下角後端,後緣凹人,里角鈍尖稍突;鰭腳平扁,條狀,後端鈍尖。胸鰭中大,外角鈍尖,後緣凹人,里角鈍圓,撳平時鰭端伸達第一背鰭基底中部下方。
背側面灰褐色,腹面白色;各鰭紫褐色,後緣較淺淡;背鰭上端暗褐色。體無白色斑點。

習性

生活習性 一種近岸的被發現的底棲鯊魚向下至至少 51 米。也在和砂質底部的半封閉的海洋區域中居住。可能吃底棲的無脊椎動物, 尤其甲殼動物. 胎生的, 具有一個卵黃囊胎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