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白遺址

前白遺址

前白遺址位於安徽省宿州市蕭縣官橋鎮前白村村東側,東臨東倒流河。遺址地處沿河台地,略高於周邊地區。因S404道路建設,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前期調查及勘探基礎上,在宿州市博物館、蕭縣博物館等地方文博部門配合下,於2017年4月-6月對前白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目前,發掘已基本結束,資料正在整理之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前白遺址
  • 地理位置:安徽省宿州市蕭縣官橋鎮前白村
發掘日程,發掘情況,

發掘日程

日前,為配合省道S404道路建設,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蕭縣博物館對該縣官橋鎮前白村的一處文化遺址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遺址緊靠東倒流河,整體處於沿河台地。出土器物種類有陶器、石器、銅器等,主要以陶器為主,考古人員根據出土遺物特徵,特別是以蘑菇鈕器蓋、尊、字母口罐等為代表的器形特點,初步判斷遺址的年代為岳石文化時期。該遺址的發現為研究蕭縣相關歷史文化時期的生產生活、社會結構、文化面貌等提供了實物資料。
前白遺址前白遺址

發掘情況

發掘區共布設5×10探方13個,分別編號為T1-T13,其中T6未發掘,實際發掘面積600平方米。
1、地層堆積情況
遺址地層堆積簡單,共分為5層。
第1層、第2層為表土層;第3層為黃褐色土層,土質緻密,包含零星紅燒土顆粒;第4層為淺黃色土層,土質緻密,包含少量紅燒土顆粒及碎陶片;第5層為淺灰色土層,包含較多紅燒土顆粒、陶片。第5層下為生土層。
整個發掘區地層堆積基本一致,均包含以上地層,厚約0.6-1米。
2、遺蹟
遺蹟主要有灰坑、柱洞、灰溝等。
柱洞23個,主要位於T7、T8內;灰溝10條;灰坑22個(發掘編號)灰坑分布較為集中,主要位於發掘區西南部、中部、東北部三個區域。
遺蹟以灰坑居多,大部分在第5層下,打破生土層。大多的灰坑內填土分3-4層,以H22為例:第1層為淺灰色土;第2層為深灰色土;第3層為黑灰色土;第4層(最下層)為黃灰色淤泥土層。其中第2層、第3層包含較多碎陶片、紅燒土顆粒、黑灰痕跡。
3、遺物
遺物主要出土於灰坑內,地層中遺物較少。按類型劃分有陶器、石器及銅器殘片1件,以陶器占絕大多數。
陶器完整器少見,大部分為陶片。陶片分夾砂陶和泥質陶。夾砂陶分夾砂紅陶、夾砂紅褐陶、夾砂灰陶等,夾砂陶陶製粗糙,器形可辨有甗、罐、器足等。紋飾有附加堆紋、刻劃紋、壓印紋等。泥質陶分泥質灰陶、泥質黑陶、泥質紅陶等,泥質陶陶製相對細膩。可辨器形有豆、碗、罐、尊、蘑菇鈕器蓋、紡輪等。紋飾有弦紋、繩紋、方格紋、米篩紋、雲雷紋等。
石器全部為殘件,有錛、斧、磨石等。銅器殘片1件,器形不可辨,似為削等之類工具。
遺物最大特點為有大量夾砂紅褐陶片和較多的蘑菇鈕器蓋。
4、遺址大致年代判斷
遺物主要出土於第4層、第5層及第5層下的灰坑內。根據灰坑出土遺物特點,特別是以蘑菇鈕器蓋、尊、字母口罐等為代表性的器物特點,判斷遺址下層年代為岳石文化時期,第4層、第5層所見的雲雷紋泥質陶片看,遺址主體年代下限可能至商周時期。文化因素上,可能受多種文化因素的影響。
5、遺址認識及附近新石器遺址情況
因配合基建,前白遺址為新確認的文物點,勘探及發掘僅局限於道路範圍內,但根據後期調查發現遺址東北部河東岸仍有零星的灰坑,因此確認遺址面積在一萬平方米左右。
遺址緊靠東倒流河,其上游為金寨大汶口文化遺址,直線距離3.4公里;下游有小山口、楊堡新石器遺址,直線距離7公里。楊堡遺址一期、二期為大汶口文化晚期,三期屬於岳石文化;小山口遺址包括新石器時代中期、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三個時期的遺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