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川(武漢市黃陂區前川街道)

前川(武漢市黃陂區前川街道)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前川街道是湖北省武漢黃陂區區委、區政府駐地,全區政治、文化中心和全域旅遊的核心承載地,位於黃陂區腹部偏南,東鄰六指街、南連三里橋街道大潭原種場辦事處和灄口街道、西接橫店街和祁家灣街、北毗羅漢寺街和王家河街。區域面積148.3平方公里,轄16個社區居委會、58個行政村,人口19.96萬人。前川作為一座有三千餘年歷史的古城,以“花柳前川,文化悠悠”聞名於三楚大地。程顥讚美故鄉的千家詩第一句“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更使前川聲名遠播。

基本介紹

簡介,歷史,文化,二程文脈,花柳前川,古城街肆,革命先賢,

簡介

武漢市黃陂區前川街道是區委、區政府駐地,2012年,前川街道地方財政收入達到8.23億元,收入總量和增長率均居全區第一。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1708元,同比增長14.6%。全街實現農業總產值6.9億元,同比增長12%,實現農產品加工產值11.6億元,同比增長24%;農業用地產出達到13735元/畝,其中蔬菜種植、水產養殖產出率優勢明顯;鄉村休閒遊收入達到2031萬元,同比增長58%,星級休閒農莊增至18家。2012年,前川街先後獲得“全省百強街道”第四名、“市十佳街鄉鎮”等榮譽稱號。
前川夜景前川夜景
前川作為一座有三千餘年的歷史古城,其文脈悠悠,文化底蘊深厚,給後人留下了豐富的遺產。有省級文物單位2個:魯台山古墓葬群雙鳳亭。市級文物單位3個:聖廟、前川中學舊址(今武漢市黃陂區博物館)、程家墩遺址
前川還有紀念楚文王母后的桃花廟息媯傳說,有北宋理學奠基者二程兄弟生於斯、長於斯的故址,宋高祖趙匡胤登基前黃陂討水解渴的遺蹟,還有入仕前落魄黃陂城的宋朝宰相呂蒙正屈居寒窯、西寺趕齋、東門落瓜等;有明清文化城垣、學宮、廟宇等古蹟印痕。
從地理位置看,古前川位於雲夢古澤東北隅,這裡被譽為“華夏古文明走廊”。神奇之水不但孕育了前川靈秀大地,也集聚了前川繁茂歷史。如周昭王南征據魯台伐楚,在魯台項燕開展魯台阻擊戰、孫權圍石陽“不克而還”,程頤程顥魯台望道和花柳韻之詠,蘇軾“五年一夢南司州”,瞿秋白鐵鎖龍潭吟月等等都與水有因。凡此種種,前川古城積澱的豐厚文化為我們發展旅遊留下了廣闊空間。
長江新城長江新城
黃陂十景魯台望道、釣台夜月、甘露呈祥、鐵鎖龍潭、灄水冬溫、克寨屯軍、板橋仙跡、西寺曉鐘等都與前川有關。黃陂新十景中雙鳳呈祥(雙鳳亭)、灄水凌波也位於前川街道。

歷史

前川街道:北宋太祖開寶年間,後來曾三任宰相的呂蒙正在未發跡時曾寄居黃陂前川椅子山寒窯,有過飢腸轆鳴時落瓜東河橋下的無奈,也遭遇了“西寺飯後鐘趕齋”的尷尬,由此激起了他勵志寒窗苦讀,一舉成名天下的決心。古寺修揚的鐘聲露吐出深沉的古意。他在開寶四年(971年),眼見此地花柳美景,前有灄水,稱此地為花柳前川。武漢市黃陂區前川街道文教坊的是二程的誕生地。程顥回憶童年生活,作詩: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因此,黃陂位於灄水兩岸的城關、魯台部分地區古稱前川地區。1998年城關鎮更名前川街道,取此名以紀念呂蒙正、二程對黃陂的影響和貢獻。
黃陂廣場黃陂廣場
武湖街道:東漢末年,名將黃祖在此湖練武、練兵,命名武湖。此後,三國名將文聘、孫權、孫壹,東晉朱伺,南朝梁武帝,宋朝管如德,元朝伯顏,元末天完政權倪文俊明朝開國將領、濟陽郡公丁普郎、民國胡龍驤等人都曾在此湖畔練武。
祁家灣街道:春秋戰國時期,孔子與子貢等眾弟子周遊列國至楚國古都雲夢,從曲阜出發經安徽鍋陽、湖北麻城、黃陂、孝感到達雲夢。途徑黃陂驛站茅店集,發現這裡的民間手工藝發達,商鋪林立,有鐵鋪、陶瓷鋪、布莊等等,而且這裡的民風純樸,男女老少互尊互愛。在商聖子貢的精心指導下,在茅店集開辦子貢書院。此地因子貢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命名為齊家灣。明朝訛傳為祁家灣。
三里橋街道:此地原有一條天然形成的三里排水大溝,給過往的行人帶來很大的不便。清代末年,由附近的鄉紳集資,於溝上建了一石橋。1954年橋被毀沒。
長軒嶺街道:蘇軾在黃州的北宋元豐三年(1080年)時,來木蘭山遊玩,以此地建在一條長3華里的山岡上而形似車軾,(“軾”即“軒”,《說文》:“軾”為古代輿車前橫木。)而命名。
交通圖交通圖
姚家集街道:明代即已經形成集鎮,相傳舊時有兄弟二人在此開設了兩個小店,一名仁和店,一名太和店。清代,因當地人姚締虞(?—1688)官至巡撫。姚締虞為官勤政有功,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康熙為獎勵他,為其家族賜派24字,自締虞公起遵行:“承虞姚之正緒,立芳名於永世,誠為善以必昌,念前修其復志。”同年太和店被改稱為姚家集。
羅漢寺街道:舊稱青龍崗。此名始於明朝天啟五年(1625年),因修建了供奉羅漢的寺廟,所以改名羅漢寺。
六指街道:原為湖埠,梁武帝蕭衍為南齊刺史時,在六指練兵多年,修築冶城。此名始於南梁普通四年(523年),梁武帝蕭衍親自賜冶城改名為六指。此名源於佛偈:“以標月指,大悲提持,由六度門,開佛知見。”
蔡店街道:明代有蔡氏兄弟二人在此開設小店,接待過往的客人。後來此地成為一個交通便道,店鋪日益增多,於是發展成為集鎮。因為是蔡氏兄弟首居,所以叫蔡店。
橫店街道:宋代這裡是南來北往的一個大驛道,老橫店即為驛站(又名煙燈),面積約三、四百平方米,因店房多為坐北朝南方向,橫排於驛道的兩旁,故名橫店。
前川交通圖前川交通圖
天河街道:該地大湖、小湖密布,好似天上星河,故名天河。
大潭原種場:1978年建場,直屬區轄。得名於境內多大池塘、大潭。
王家河街道:該地王姓眾多。清代禮部尚書王澤宏出生於該地。康熙年間,該地因此改名為王家河。
蔡家榨街道:史稱黃陂東鄉。該地蔡姓眾多。辛亥革命首義“大總管”蔡濟民;《中華民國公報》社長蔡良村、護法戰爭軍需處長蔡極忱、中國共產黨第一屆中央監察委員、湖南省委組織部長蔡以忱、終身演員蔡大生、武漢蔡林記熱乾麵創始人蔡明緯等都出生於蔡榨街。
李家集街道:該地李姓眾多。
木蘭鄉:南齊時期,為榮耀木蘭故里,名為木蘭縣。後曾多次更名。2001年5月,復名為木蘭鄉。
灄口街道:位於黃陂前川南,原為較大的驛鋪,清代曾在此設定巡檢司。歷史上這裡是鄂豫交通要津。根據《中國地名大辭典》註:晉惠帝永興二年(305年),安陸縣人朱伺為陶侃將,分安陸東界置灄陽縣,治所牛湖堡(黃陂南騰子崗)。今境西南部遂屬灄陽縣。陳太建五年(573年),陳伐齊,郢州刺史李綜克灄口,灄陽縣入陳,隸江夏郡。因此地為灄水入江(現入江口諶家磯一帶古皆屬灄口),故名灄口。

文化

前川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名邑重鎮,我們的先祖在這片熱土上創造了燦爛的歷史文
前川(武漢市黃陂區前川街道)
化,遺留下大量的文物古蹟,構塑了豐富的人文景觀。昔日“黃陂十景”即有五景在前川(“甘露呈祥”、“魯台望道”、“夜台釣月”、“鐵鎖龍潭”、“西寺晚鐘”),尤以“二程”文化卓然獨秀。這是前川誕生的胎記、精神的寶庫、獨特的地標。它使前川活力四射,魅力無窮。因此,在城市建設中應予精心保護,已經損毀的重要文物要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儘可能修復,還應新建一些新的人文景觀,以彰顯前川豐富的文化底蘊。

二程文脈

魯台望道黃陂大橋東端,巋然一山,此即魯台山。北宋中葉,程顥、程頤兄年曾在此築一高台,名“望魯台”,宋稱“魯台望道”,以遙望尼山,寄託仰止之情。北宋期山上始建“清遠亭”,南宋時為紀念二程改稱“雙鳳亭”。亭側有一聰明池,相傳為二程研墨洗筆之處,池中有涵虛亭一座,系二程常來攻書之所。亭東里許,有一搖碧盪翠的“流矢湖”,因二程兄弟常在此習射而得名。明景泰年間(1450—1457)在魯台山南麓建有“二程祠”,後相繼改為“二程書院”、“望魯書院”,與濂溪、南嶽、嶽麓、石鼓書院齊名。清代增建講堂學舍,後改名為師範學堂和縣模範高等國小堂。抗日戰爭時期被毀於日寇鐵蹄之下。1962年政府撥專款維修,當代著名文豪郭沫若親筆題寫“雙鳳亭”金字匾額,斯亭即燦然生輝。本世紀初,政府撥款重建,古亭煥發青春光彩。登臨巒巔,仰觀亭翼若飛,古木參天;俯視,岸映西州城半出,虹欄吸波潤青雲;極目遠眺,十里山光水色,盡收眼底。歷代文人騷客登攬勝抒情,吟古詠物,留下了大量錦詩妙文。惜之文跡寥寥,書香氣微微。
附近景色附近景色
魯台因“二程”兄弟崇尚孔子儒學,“築台望魯”而得名。還有與二程兄弟相關的涵虛亭、二程祠等建築,魯台山下的一窪水面也因二程習箭練武典故得名流矢湖,古稱魯台為黃陂文峰。又據這裡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發掘東周古墓葬群的考古成果,魯台還可能是商周方國的古都或“荊”的政治中心。魯台是黃陂集中展現文化底蘊的最佳處,更是擦亮“雙鳳亭”、“二程”理學文化品牌的最佳載體。
黃陂區旅遊圖黃陂區旅遊圖
活化利用魯台文化資源,可就地包裝“魯台古鎮”項目,打造文化旅遊景點。該景點擬由己建成一期工程,二期工程(復建二程書院)即將開建的雙鳳亭公園和構想中的文化老街組成。構想中的老街,實為以區博物館為龍頭,以民間各類非遺博物館為主體的博物館群。

花柳前川

灄水一河兩岸灄水前川段,十裏白堤,十里綠雲,十里碧波。在肖家樓旁西堤邊昔懸崖數丈,岩上有一塊石台,翼然出河中,下臨深碧潭,岩腰鏤刻著“釣台夜月”四個篆字。據傳宋代一隱士,每當月白風清之夜,即獨自登台,持竿垂釣,因而得名。在建城關自來水廠時,釣台被拆除,石潭疏浚為抽水潭。1977年,縣河改道,前川一河兩岸堤防加寬建高,如兩條巨龍騰舞。泱泱灄水挺直腰桿,揮師徑直南下。2006年這裡建起了水木清華的濱河公園。漫步堤上,只見對岸東山上,樹雲飄空,虹欄帶水,千年古亭,流丹滴翠;江灘上,柳浪翻湧,綠漫紅簇,牛牧芳甸,燕蹴繁英;大江中,青渚螺嵌,鷗飛鳧浴,錦檣雲遊,樓墅沉璧。
前川
黃陂大地,古扼長江漢水要衝而先享洪荒開拓之利,而致古城漸次興起。前川的“川”字,充分展現了水的風韻,“二程”千家詩第一句“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更使前川聲名遠播。水,不但孕育了黃陂古老文明.更滋潤了黃陂當今偉業。一是建設灄水公園。藉助當前正熱火朝天建設的灄水前川段景觀工程,若給“泱泱灄水,碧波粼粼,青青河灘,簇紅漫綠”的秀麗風光植入水文化,將雲夢古澤、黃陂南域等地理演變歷史,將解放以來的黃陂水利發展史等等融入灄水河岸景觀,把這裡打造為水文化主題公園、水文化博覽園。二是改造二龍潭公園。將公園茂密的樹林改造為理趣林景區,在公園一汪碧潭的南部復建文昌閣擴建文昌遊園,在公園東側新開大門直通理林大道,從而通過灄水河和理林大道可將彰顯二程文化的魯台望道、花柳前川(灄水老河道)、文昌閣和理趣林等四景點串聯為一線。

古城街肆

還原古城牆記憶。前川為古黃陂縣治之所在,明初始建的縣治火磚城牆,曾在清末湖北城池評比中名列前茅,但解放後因城市建設卻已幾乎毀盡。為重現前川城垣古韻,可利用光榮里南端、灄水西堤旁殘留的城牆建城根小廣場,並在北側復建小東門(文昌門),或在雙鳳大橋頭小遊園復建大東門(昭明門)。形成城垣古韻景觀與灄水河畔風景交相輝映。
還原老街坊記憶。老城區的前川大道、文教巷、人民道、民安街四條街道合圍區,很多歷史文化元素與這裡相關,如文教巷古稱草廟巷,是二程夫子誕生處;人民道上古有黃婆橋,有“宋太祖微服過此,求水於黃婆的故事。有“帶河蜿蜒餘三里,發源於東坂,西抵黃婆橋”的記載。以這些歷史元素為背景,啟動木螺釘廠周邊的舊城改造,在合理布局建築物後,將高樓大廈的間隔空間適當集中,以明清街肆的形式,在這裡復建程鄉坊、“二程”故居、帶河、黃婆橋等,並將縣城的城隍廟及戲台等也移建於此。高樓下低矮的明清街肆,既是這片住宅小區的公共活動場地、園林綠化空間,仿古店鋪也可用來經營黃陂特產、黃陂名吃等等,這裡是展示古縣城歷史文化、延續古城商脈的“活化石”。

革命先賢

黎黃陂廣場在黃陂二橋西、黃陂大道南、人民銀行旁的一塊低洼地,昔日是一片洪波涌翠的蘆葦盪。這裡是黃陂前川的東大門, 318國道從它身邊穿過。廣場北數行霜樹,幾簇煙樹,碧野阡陌連疇,萊青花香,寒潭澄碧,水草豐茂。區里在這裡建起一座面積寬敞,景色宜人的“黎黃陂廣場”。廣場內林隱涌道,花綴綠茵,濕圃生煙,紫藤滿架,燕語鶯歌蝶舞,音樂噴泉溢彩流光,中華民國開國元勛黎元洪一身戎裝,仗劍肅立在廣場中,深情地注視著他的故鄉。銅像底座上國家政協副主席王文元和國民黨元老於右任題詞閃耀著金色的光芒。
龍潭清波在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瞿秋白的腦海里留有深刻印象,他在其早期散文《俄鄉紀程》中就寫道,“母親去世,一家星散,我隻身由吳而鄂,由鄂而燕。黃陂鐵鎖龍潭的清波皓月,也曾使我低徊留戀;以至於北京南灣子頭的新柳,絲絲的纖影,幾番幾次拂拭我的悲懷詩思。”
鐵鎖龍潭不僅承載了“鎖鎮泥龍”等傳說,還與祭祀文昌神有關。明縣令胡仲瀾在其《建文昌祠碑記》中雲,“嘉靖闖鄭中憲公佶舉進士,邑父老共見文昌元衣白騎陟降於魯台之巔,今城中有鐵鎖龍潭故名跡,其地傳而屬之,中憲即以此地祠之,以招魯台陟降之靈。”清同治《黃陂縣誌》也說,邑人鄭中憲,捐鐵鎖龍潭勝地一區,邑侯胡仲瀾從而建祠祀文昌,後傾圯,同治辛未又重修文昌帝君宮。從《建文昌祠碑記》的結束語:“行將觀其化被,譽髦文風愈盛而科甲愈多,豈非一邑之福哉。”也可得之,鐵鎖龍潭寄託著黃陂人的“科甲愈多、人才輩出”的夢想。
鐵鎖龍潭進行舊城改造時,不但要考慮按胡仲瀾《碑記》“龍潭諦觀景物,春則水滿四澤,旋邱如壁,迤邐浮桴,游於太極;夏則柳暗蓮香,魚翻荷綠,淡雲輕風,前川可續;秋則霜林瑟瑟,滿目淒清,木葉雖脫,石柱嶙峋;冬則積雪平崖,層冰振玉,寒雲不流嗒焉空。”的描述復原龍潭景觀,還要延續這裡的歷史文化脈絡復建文昌祠,並採用適當的方式為紀念瞿秋白曾在這裡吟詩賞月留下的痕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