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

削是一個漢字,讀音是xiāo/xuē,本意是指用刀將物體切割去外圍,也指削弱,削減,還指像刀削過似的,一般形容陡峭或消瘦。該文字在《韓非子·五蠹》和《六國論》等文獻均有記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削
  • 外文名:Cut
  • 拼音:xiāo、xuē
  • 造字法:形聲
  • 部首:刂
  • 五筆:IEJH
  • 結構:左右結構
  • 筆畫:9畫
  • 詞性:動詞、名詞、形容詞
  • 筆順編號:243251122
多音,典故出處,古籍解釋,

多音

xiāo
1、用刀切去或割去:~皮。刮~。
2、東北方言,是打人、揍人的意思,網路遊戲、貼吧中使用得較多:欠~(欠打的意思)。還有一個同義的詞是“”。
xuē
1、減少,刪除:~剔。~職。~損。瘦~。~發(fà)。明陳繼儒大司馬節寰袁公家廟記》:“公(袁可立)司理吳中,執簡柱下,上書忤當路,削籍二十六載。”
2、古代用來書寫的刀:~刀。
總筆畫:9畫
額外筆畫:7畫
部首:刂

典故出處

(1)削弱,削減[weaken;cut down]
削
辯智而魯削。——《韓非子·五蠹
日削月割。——宋·蘇洵六國論
石崖側削。——《徐霞客遊記·游黃山記
乃以震門之言,旋乾削籍之譴。——明錢謙益《尚寶司少卿袁可立授奉直大夫》
又如:削壁(徒削的山崖)——現專用於合成詞中,如“剝削”、“削減”、“瘦削”、“削足適履”(把腳削去一塊來適應小鞋,喻遷就或勉強湊合)。義同“削(xiāo)”
(2)像刀削過似的,一般形容陡峭或消瘦:~壁、~立(陡峭壁立)。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正韻》息約切《集韻》思約切,𠀤相入聲。《說文》鞞也。從刀,肖聲。一曰析也。《徐曰》今人音笑。刀之匣也。
《玉篇》刻治也。《增韻》刮削也。《詩·大雅》削屢馮馮。《注》牆成而削治重複也。
小侵也。《書·君𨻰》無倚法以削。
弱也。《孟子》魯之削也滋甚。
奪除也。《禮·王制》君削以地。
器名。《周禮·冬官考工記》築氏為削,長尺博寸,合六而成規。《注》今之書刀。《疏》古者未有紙筆,則以削刻字。至漢雖有紙筆,仍有書刀,是古之遺法也。
《集韻》仙妙切《正韻》蘇吊切,𠀤音笑。刀室也。《前漢·貨殖傳》質氏以酒削而鼎食。《注》師古曰:削謂刀劒室也。人有刀劒室,惡者為酒濯,令更新也。《集韻》本作韒,或作鞘𤿨。
《集韻》《韻會》《正韻》𠀤所敎切,音稍。《周禮·天官》家削之賦。《注》二百里家削。《疏》家削之賦者,謂二百里之內地名削,其中有大夫采地,謂之家,故名家削。《集韻》本作𨛍,通作稍。
《集韻》七削切,音峭。削格,所以施羅綱也。
葉息七切,音悉。《蘇軾·榧子詩》𣂪為君倚幾,滑淨不容削。物微興不淺,此贈毋輕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